劉占校

劉占校

而關於《易經》的起源,傳統上則一般認為《易經》起源自“河圖、洛書”。 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說法。 《周易》簡單說,是一部“談象”的書。

簡介

劉占校 1941年~

劉占校劉占校
男,高級工程師。家傳《周易》,在其長輩的影響下讀了不少易學方面的書籍。精研易學五十多年,研究過《卜筮正宗》、《地理正宗》、《淵海子平》、《姓名學》、《奇門遁甲》及《四庫全書》中部分易類、數術類書籍等。通過對易占方法的研究,比較熟練的掌握了六交八卦、四柱等方面的知識。在探討傳統易占基礎上,又加深了對易學義理思想的體悟,深感易學哲學博大精深。
1959~1985年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部任師參謀長
1985~1988年期間河北石家莊市燃料機械廠廠長
1988~1990年期間河北石家莊市燃料公司書記
1991~ 離休於河北石家莊鐵路貨櫃總經理
康麗汽車裝飾公司創始人
康麗汽車裝飾學校創始人
中國大百科名人錄名人
《世界人物辭海》網路版第十三版(劉姓名人)
劉占校對六爻八卦、諸葛神術尤為精通,他苦心鑽研《周易》50餘年,對風水、解字悟性極高,劉占校退休以後,全部精力致力於對中國群經之首的《易經》的研究,他感嘆中華民族的祖先給後人留下了如此之完美的禮物,劉占將其畢生所總結的易學精華全部傳授給女兒劉淑紅,讓女兒繼續在易學領域裡深入研究,為中國易學領域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劉占校認為易經的產生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

《易經》的產生:

1、《易經》產生的年代:
關於《易經》的產生年代,目前說法不一,據學者們考證,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而成書的年代則是在商末周初。
2、《易經》的起源:
而關於《易經》的起源,傳統上則一般認為《易經》起源自“河圖、洛書”。
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聖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後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並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易傳》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說法。意思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聖人完成。
3、歷史上的《易經》,據說有三種,即所謂的“三易”:
⑴、一曰《連山》,產生於神農時代的《連山易》,是首先從“艮卦”開始的,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
⑵、二曰《歸藏》,產生於黃帝時代的《歸藏易》,則是從“坤卦”開始的,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表示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一切以大地為主。
⑶、三曰《周易》,產生於殷商末年的《周易》,是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不同。
《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失傳,我們看到的易經也就只有《周易》一種了。

易經的版本

《周易》簡單說,是一部“談象”的書。“象”就是“卦象”,由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衍生出六十四卦卦象,六十四卦有六十四卦卦辭,另外還有三百八十四條爻辭,是對卦象象徵意義的解釋。讀起來詰屈聱牙,非常難懂。後人的“注”也非常多,因為年代太久遠,原先的“注”讀不懂了,就有人為“注”做“注”,所以我們現在讀的《周易》,它的注文往往是“注”的“注”的“注”的“注”。這種現象也不難理解,因為時間久了,當代人都知道的事情,後代人就不知道。拿“文革”來說,儘管發生在當代,而且是這樣大的社會變動,可現在許多年輕人並不很清楚,更何況像《周易》這樣久遠的書。另外,後人的“注”中還加入了個人的主張,使得“注”與“注”之間起爭執,於是這部書就越發難懂了。
古人逢大事必向神靈卜問吉凶,其方法有龜卜和占筮。《周易》一書即由占筮而成。筮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數目,求得某種卦象,依據卦辭、爻辭推測所問事情的結果。據《周禮?春官?宗伯》記載,上古時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連山易、歸藏易皆佚,僅《周易》存世。“易”字,有“簡易”之義;又有 “變易”之義。“易”前“周”字,一說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說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
《易經》成書於何時,作於何人,迄今無定論。《漢書?藝文志》提出“人更三聖”說,認為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和爻辭;孔子作傳以解經。“五四”運動以後,史學界對傳統說法提出懷疑,認為卦和爻辭中講到周文王以後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足證《易經》成書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因此出現了周初說、春秋中期說和戰國說,所據不一。
戰國後期,對《易經》的研究逐漸成為一種專門學問,一些系統闡釋《易經》的文字陸續被收集起來,匯成《易傳》。秦代(前221~前206)焚書,不焚易書。至漢代(前206~公元220),經學興起。《周易》不再叫《周易》,而叫《易經》,其中關於《周易》經傳的解釋,稱為“易學”。漢武帝又設立了《易經》“博士”,這個“博士”不是今天的博士,它是一種官職,而且相當有社會地位。“我注六經,六經注我。”“博士們”紛紛注《易》,每個人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使得對《易經》的解釋越來越豐富,確立起《易經》“六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學術地位。後來,《易經》成為科舉考試的科目,許多人把讀《易經》當成了追名逐利的敲門磚。易學不斷發展,歷時 2000餘年,形成了許多流派,如象數學派、義理學派等。許多著名哲學家,依據《周易》經傳提供的思想資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
我們今天所說的《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傳是對經的解釋。《易經》則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爻辭而言。《易經》的卦象指卦的圖象,由陽爻“— ”和陰爻“- -”兩種爻象,按每卦六畫排列組合而成,共六十四種卦象。卦中六畫的排列從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陽爻稱九,陰爻稱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乾坤兩卦另有“用九”、“用六”之辭。《易經》中的六十四卦是按一定順序排列的,現傳有兩種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經,上經始於乾卦,次為坤卦,下經終於未濟卦;二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首卦為乾,次卦為否,終於益卦。解說卦象的辭句稱為卦辭,繫於卦象之下,解說爻象的辭句稱為爻辭。 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大致有三類;一是講自然現象的變化,用來比擬人事,如大過卦九五爻辭說:“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二是講人事的得失,如漸卦九三爻辭說“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三是判斷吉凶的辭句,如坤卦卦辭說:“元亨,利牝馬之貞。”據研究,卦、爻辭反映了奴隸制的社會生活。
《易經》雖屬占卦書,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蘊含著較深刻的理論思維和樸素的辯證觀念。例如,它承認事物存在著對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個對立卦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辭反映了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損、泰和否、既濟和未濟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現象,《莊子-天下篇》將其概括為“易以道陰陽”。它還承認對立事物的互相轉化。如泰卦卦辭說:“小往大來”;否卦卦辭說:“大往小來”;泰卦九三爻辭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乾卦九五爻辭說:“飛龍在天”;上九爻辭則說:“亢龍有悔”,這些都體現了物極則反的道理。從《易經》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周易》這部書,講的是象、數、理、占,揭示宇宙間事物發展、變化的自然規律,對立與統一的法則,並運用這一世界觀,運用八卦模擬表達自然界、社會和人本身的各種信息。它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的範圍很廣,它上論天文,下講地理,中談人事,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社會生產到社會生活,從帝王將相如何治國到老百姓如何處世做人等等,都有詳細的論述,真是包羅萬象,無所不有。《周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非常大,它不但影響中國的文字,關鍵它還影響形成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
《周易》也是我國預測學、信息科學的起源與基礎。其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辭、爻辭,不僅記載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和醫學方面的大量知識,同時還有預測信息的寶貴方法。
《周易》是我國最古老、最有權威、最著名的一部經典,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的結晶。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它歷經種種坎坷與考驗,或褒或貶,時衰時興,卻依然默默地為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重大貢獻。
《易經》的版本,流傳下來影響大的是魏王弼注本、唐孔穎達疏,亦稱《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註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本義》,為宋代以後通行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周易》,抄寫於漢文帝初年,與傳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現存《周易》中最早的別本。歷代《易經》的著名注本除以上兩種外,還有唐朝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清朝李光地的《周易折中》,都對後人治《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