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劉傑昕劉傑昕,男,1968年生於北京,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心臟無創檢測中心負責人。
1987年9月就讀於華北煤炭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
1992年7月至2003年10月,擔任北京市第六醫院心臟內科住院醫師、主治醫師;
2003年10月赴比利時魯汶大學醫學院深造;
2010年4月獲得比利時魯汶大學心臟病學博士學位;之後,在魯汶大學醫學院Gasthuisberg醫院心臟中心任研究員;
2010年底回國。
2012年7月,入選北京“海聚工程”,被聘為北京市特聘專家。
人生經歷
醫海無涯,臨床醫學是我的事業
1992年劉傑昕大學一畢業,就被分配在北京市第六醫院。在那裡一乾就是11年。11年,他由豐富的理論主義者華麗蛻變為臨床醫學的實戰派。
那段時光,劉傑昕以住院醫師的身份先後在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心臟監護室、神經內科、呼吸內科、腎內科、急診室輪轉工作。也就在那段時間,在六院領導的培養下,他從理論到實踐,慢慢理解了什麼是臨床醫學。在頭5年的住院醫生涯中,他孜孜不倦,掌握了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掌握了內科常見急重病(如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功能不全、消化道大出血、肝昏迷、呼吸衰竭、糖尿病酮症酸性中毒及有機磷、一氧化碳、安眠藥等中毒)的搶救方法;能夠正確地判讀胸片、心電圖、CT片;熟練地使用心電圖機、心電監護儀、呼吸機、除顫器等儀器。與此同時,自己也能夠熟練地進行胸穿、腰穿、腹穿、骨穿等操作。
1997年,劉傑昕以優異的成績成功晉級主治醫師。從此,劉傑昕開始了他心血管專業的生涯。從1998年起,劉傑昕參與了北京市第六醫院心臟內科與北京急救中心聯合開展的急性心肌梗塞院外溶栓治療工作,在中國創立了第一條急性心肌梗塞搶救的綠色通道。
正當事業蒸蒸日上時,劉傑昕做出大膽決定,他要去西方學習更為先進的醫學技術。只因醫海無涯,他要趁著韶華正盛,讓自己的本領更進一步!
遠涉重洋,學習歐洲先進技術
劉傑昕2003年底,為進一步提高並完善自己,他遠赴世界著名學府——比利時魯汶大學進行深造,從事心臟電生理研究及暈厥、治療工作。
劉傑昕說他之所以選擇比利時魯汶大學,因為那裡有個名叫Gasthuisberg的心臟中心,該中心擁有世界領先的心血管疾病診療技術,並具備國際頂尖的科研能力,尤其在心肌梗塞臨床治療、溶栓及暈厥治療等方面處於世界主導地位。
在中心主任、世界著名心臟病專家FansVandeWerf教授的精心指導下,經過7年不懈努力,劉傑昕從最初的外語交流不順暢,直到後來掌握了國際上最先進的無創自主神經功能監測方法、無創心功能分析方法,其所投入的刻苦顯而易見。
七年磨一劍,每天除了按部就班地學習和研究,劉傑昕還在VandeWerf先生的親自指導下進行了系統的專家訓練(主要內容包括心血管介入治療策略、心血管疾病的輔助診斷及心臟監護病房程式化管理),並在博士後學習期間帶教碩士研究生3人,協助導師進行博士後的教學工作。2010年,他被比利時魯汶大學醫學院推薦擔任了國際心血管雜誌《ActaCardiologica》的科學委員會委員。
他對神經介導的反射性暈厥的血流動力學變化、自主神經功能控制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對血管舒張藥物在暈厥診斷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進行了詳細探討;並且,對傾斜訓練用於治療反射性暈厥的內部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當然,成績遠不止這些,就在這所著名的高等學府里,劉傑昕利用世界領先的醫學研究方法開展了大量、尖端的航天醫學研究工作,從中獲取了許多重要心血管生理信息,與臨床醫學實踐相輔相成。
留學第二年,劉傑昕就憑藉自己的實力成為了第一位參加歐洲宇航局拋物線飛行研究項目的中國人,並於2005年開始從事中國比利時雙邊科研合作項目(魯汶大學與中國航天員中心的科研項目,獲得了中國科技部與比利時王國聯邦政府科技部的共同支持)。或許,這些對於企業或者個人而言不過就是一次再簡單不過的外聯,然而它對國家而言卻是意義非凡,因為該合作不僅是中國第一次與外界進行的和航天員相關的國際科技合作交流,也是比利時乃至整個歐洲參加的第一次有關中國航天員的研究項目。
如果說一位研究者在科學探索和發現的過程中,能夠把成果落地,甚至讓其發生“化學反應”,讓科學研究提升到政治、文化高度,那么,他真的值得尊敬的。
在比利時學習工作期間,劉傑昕為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積極的工作。
首先,幫助中國航天員中心建立相關航天員生理資料庫。該系統援引歐洲、俄羅斯的先進經驗,可有力支持今後我國的航天生理研究,對航天員訓練水平的評價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並為今後新一代航天員的選拔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其次,他為國內載人航天研究提供價值幾百萬元的研究軟體及研究方案。從儀器的配置,到提供全套的數據採集系統軟體、數據分析處理軟體以及詳細周密的研究方案,使我國的航天科研部門得到了不菲的收益。並且,使我國相關部門的航天生理研究水平有了飛躍式的提高。
第三,為國內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歐洲航天員相關生理數據。歐洲、俄羅斯的載人航天發展較早,而我國在許多方面剛剛起步,這些數據不僅包括太空人在太空飛行前後地面上採集的生理信號,還包括在國際空間站上記錄的太空飛行中的各項指標,對我國航天員的訓練、研究意義重大。
第四,與國內相關機構共同配合,完成對我國神舟六號、神舟七號5名航天員飛行前後的心臟自主功能檢測工作。其中許多項目以前只在歐洲開展,現已經全部成功用於神舟飛船航天員的檢測中,大大提高了我國科技人員在該領域的實際工作能力。該工作也是國內航天員科研訓練機構的首次國際合作,意義深遠。
第五,為中醫藥走出國門努力工作。參與了中藥(太空養心丸)在航天領域套用的科研工作,該中藥已經成功用於我國神舟飛船航天員在太空飛行前後身體功能的調整中。目前的研究結果已經證明,中藥可以用於航天員在太空對抗失重、並可以促進航天員返回地面後的身體恢復。這些結果在今後可以有力推動我們傳統中醫藥在國際氛圍的發展與套用。
心繫祖國,促進國際科技合作
從劉傑昕取得的成績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務實和外交天賦。
劉傑昕坦言,如果一個人能通過科研項目來促進國家之間的政治、文化交流,那么,這樣肯定會比專門研究科學更有意義。記者了解到,2005年2月,劉傑昕協助比利時政府和魯汶大學多學科空間研究中心主辦了“第一屆歐洲空間晚宴”。牽頭聯繫了我國駐比利時使館、駐歐盟使團的主要負責人。會上,時任中國駐比利時使館全權代辦符華強先生作了重要發言,為中國與比利時以及整個歐盟在航天科技領域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同年6月,比利時國王ALBERT二世來華訪問。作為聯繫人,劉傑昕帶頭組織了比利時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主要負責人及比利時現已太空人等人對中國航天員科技訓練中心的訪問,極大推動了兩國在航天科技方面的合作。
同年8月,在中國駐比利時使館張啟月大使、科技處王景文參贊的積極推動下,劉傑昕作為中方一員,積極配合歐洲宇航局與中國航天局的友好往來,並成功協助歐洲宇航局考察團訪問中國,走訪了國內眾多的航天事業管理部門、科研院所、研製廠商,對我國航天科技管理、生產能力、科研水平等進行了詳細、科學的評估,協助編寫了歐洲宇航局未來20年前景規劃的中國部分。該調研為歐洲航天局將中國列為未來空間活動戰略合作夥伴做出了科學的評估,對於中國航天未來參與歐洲的國際空間合作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2006年5月,劉傑昕成功配合我駐比利時使館以及比利時聯邦政府,協調中國航天代表團(費俊龍)對比利時以及歐洲航天局的訪問,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團隊對歐洲的第一次正式友好訪問。
練好本領,回國創新再發展
2010年12月,出於對家鄉那片沃土和親人們的思念,正當事業高峰的劉傑昕毅然辭去歐洲的高薪職位回到北京,他想把學到的先進技術拿回國內,用到臨床暈厥的診療以及國內臨床上尚未開展的自主神經功能檢測上。經過一番權衡,劉傑昕選擇了北京友誼醫院。
2012年7月,劉傑昕因出色的科研及臨床,經北京友誼醫院組織申報,入選北京“海聚工程”,他也成為了北京“海聚工程”有史以來的首位臨床海外高層次人才。
在北京友誼醫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劉傑昕計畫在暈厥的診斷中增加先進的無創自主神經功能及無創血流動學檢查內容,將高端的航天醫學技術引入臨床醫學實踐中,建立集心臟內科、神經內科、內分泌科等多學科為一體的暈厥診斷治療中心,提高暈厥病人的臨床診斷水平及研究水平。目前,該工作已周密規劃,並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