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奎[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套用口才研究所所長]

劉伯奎[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套用口才研究所所長]
劉伯奎[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套用口才研究所所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伯奎(1948年—),男,安徽蕭縣人。曾任《演講與口才》雜誌社蘇州全面授式培訓基地主任(三年、1999—2001) 。現教育部“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口才與演講》(新編)獨立撰稿人,“劉氏口才訓練體系”的獨立創建人;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套用口才研究所所長;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外語與人文科學系系主任;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國家文科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劉伯奎 劉伯奎

1948年出生於一個小酒店主的家庭,祖籍安徽蕭縣;幼時家貧,讀國中開始,就利用寒暑假賣過大碗茶、修過馬路、推過小板車,當過瓦匠小工、油漆工……1960年“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還吃過池塘里的豬草、水浮蓮,釣上來後曬乾的生小魚,去農村參加“三秋”搶收時,整把整把地嚼咽過剛從穗子上捋下來的生稻子(殼也不吐)。後來落下了身體發育不良的毛病。

文革

1966年,大學夢破滅,因為父親有“開過小酒店”的歷史,還有,祖父雖然中年夭亡於土地改革以前,但是根據家中擁有的一些土地,可以被追認為“地主”,於是,我不幸淪落為“狗崽子”。於是,為了徹底消除身上的“階級烙印”,我曾苦求了四位“紅五類”同學,帶上我,背著背包,整整四個月步行長征,一步一步地到了瑞金、井岡山、韶山。這四個同學比我低兩級,我高三,他們高一。他們原計畫組成一個“紅衛兵長征隊”,因為我的加入,他們不能再自命“紅衛兵長征隊”,只好改為“紅衛長征隊”。當時,高三的同班同學早已視我為另類,所以我對原先並不熟識的這四位“紅五類”的高一同學對我的接納,永遠懷有感激之情。我曾經想以“朝聖”求得“脫胎換骨”,從“狗崽子”而升格為“人”,但是,“步行長征”歸來,仍然不得允許。於是,我開

始抗爭、辯理……不肯低頭的倔強個性使得我在1967年7月13日的清晨,從醫院的病床上被苛槍實彈的“紅五類”的本校同學拖了出去,差點在醫院的花園裡被當眾“就地槍斃”,而下達“就地槍斃”命令的,以及持手槍抵住我的後腦勺,已經準備扣動扳機的同學,於第二年被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一個判了無期徒刑,另一個因為有七條人命血債判決公開槍斃。槍決執行之前遊街示眾,全市萬人空巷旁觀,民眾罵聲連綿不絕。一時難以評斷這段往事。

當歷史綿延至1976年時,我覺得自己已經走到了人生的最低點。“文革”十年,長期的政治上“見人矮三分”的生活使我每每覺得,“死”未嘗不是痛苦的解脫……還好。

高考

我至今仍一直認為,1978年的恢復高考,是我“生命復活”的開始。雖然在此前,早在1970年,我就憑著對唱歌的喜愛,考進了一個市文工團,當上了一名和當時在農村的泥土裡掙扎的同年齡人相比,簡直無比幸福的專業演員,1975年後,又調入有“鐵飯碗”之稱的鐵路系統,當了三年流動電影放映員,可是這八年,總是覺得自己好像一直“找不著北”似的,活得很茫然,很消極。恢復高考一下子“激活”了我。1977年第一次考試失敗,1978年,以當年蕪湖市個人總分第五名的成績終於跨進了安徽師範大學。

教書

四年以後,我被分配到蕪湖師範專科學校,在中文系任教外國文學。一開始當然是極度地興奮,和我們那個時代的人一樣,如痴似狂地讀書求知,踏實勤奮地教書育人。但是沒有幾年,我又有點覺得茫然:“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真的需要那么多那么多的人來傾心研究巴爾扎克、托爾斯泰和莎士比亞嗎?

演講

劉伯奎 劉伯奎

1985年,當我幾番推辭不成,不得不硬著頭皮參加了蕪湖市職工讀書演講比賽,意外地獲得個人一等獎第一時,可根本沒有想到,由此起步,自己將開始一個新的人生路程。也許當時只是因為一個大學教師奪取了第一名吧,不久,共青團蕪湖市委會就來邀請我去市團乾培訓班講課,當時他們出的題目就是——“演講技巧”。我作了一番精心準備,甚至“挖”出了當年在文工團的經驗積累,沒想到效果還很強烈。而這個培訓班的學員多為市里局一級的團委幹部,於是,隨之而來的是,我又不斷地應邀去各局主辦的基層團乾班講課。1986年,我又一次奪得市演講比賽第一名,接著又是1987年……。

寫作

後來,我不再直接參加比賽,而是去搞訓練,當評審,在演講台上“泡”了好幾年,至1990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口才學著作《演講成功之路》。這以後,順應著在社會活動中獲得的信息反饋,我又研究了“論辯與交談”的技巧和理論,並於1992年出版了《論辯成功之路》和《交談成功之路》。在三本著作,尤其是後兩本的寫作過程中,我萌生了一個“野心”,想創立一個由我個人獨創理論框架和訓練體系的《套用口才學》。因為我看到,《演講與口才》創刊多年,已產生了深入人心的影響力,而市場經濟的發展又對口才學的興盛產生了強大的推動力。繼續喋喋不休地重複“口才重要”、“人才不能沒有口才”之類的公理,已經顯得很乏味了。而廣大青

年、廣大讀者眼下迫切需要的,已不再是講大道理,不再是觀看名家的演示,而是自我行動,是自我訓練——通過科學的訓練來使自己獲得口才水平的紮實提高,並能付之以實踐與套用。但是,僅靠參加演講比賽、辯論比賽等諸如此類的表演活動,真的能訓練出高水平的套用口才嗎?

口才

劉伯奎 口才是練出來的 劉伯奎 口才是練出來的

於是,我又轉向了口才的套用研究,一投入不覺又是幾年。此期間,我曾在大型鋼鐵公司作過“套用口才與觀念更新”的報告,也曾面對來自全國多個地方的煤炭系統的“筆桿子”們談演講辭、答辯詞等新套用文體的寫作;我曾去檢察院專題講析司法口才,也曾在勞教農場與服刑犯人交談,去各類學校和一般企事業單位就更多了。一次一次的講學和活動,使我堅定了一個信念:“要把口才從表演的舞台上解放出來,使之成為人們自身所擁有的,走向人生和事業成功的得力工具”。

難忘1989年,當我在謄清第一本書《演講成功之路》的書稿時,有朋友曾好心地勸我:“你也不看看形勢,現在誰還搞演講?你的書就是出版了,誰買?”更有好心的師長前來幾次三番相勸:“趕緊回頭吧,你已經走火入魔了!”可是當時我確實已不能“自拔”,只好不無傷感地回答:我死之後,會有人要看的,讓我的書五十年後再暢銷吧!

然而,沒過幾年,深化改革所帶來的經濟發展形勢,就迅速地將人們對口才由感興趣式的愛好轉而變為實用的需求,由有起有伏的“口才熱”轉而成為穩步發展的學科。而我自己,十餘年探索,十餘年追求,禿了額頂,白了兩鬢,內心卻頗為充實、自得。因為在傳統學科實際上早已“人擠人”的現實境遇中,我從一名任教外國文學的教師,一轉而為套用口才學的研究者,並終於在一片近似“未開墾的處女地的口才苑地”中,以120餘萬字的成果,初步建起了由我個人獨創的“套用口才學”理論框架和教學訓練體系。

小傳

1996年,在將《青年口才訓練系統》一書交給河南人民出版社時,在封面勒口作者照片下面,我給自己寫了這樣一段“小傳”:孔子說“三十而立”,他慚愧,因為三十歲那年,他才得到考大學的資格,無可立之目標。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他又慚愧,因為人生途中,他曾乾過油漆工、電影流動放映員、樂器演奏員……雖然小有成績,然而年屆四十時,卻還未能確定這輩子到底該乾什麼。孔子又說:“五十而知天命”,他終於欣然。因為在出版了幾部口才學著作,並應國內大中專院校和公司、企事業單位之邀,作過數百場多種專題的報告之後,他發現自己正在繼承先哲孔子,走著以“口語交際”治學的人生之路,並發現天命在此。

這段小傳確實是我自己的真實情感的寫照,尤其是最後一句:“天命在此”一句,更是我對自己的一個發現和人生總結。

回顧歷程

回顧我自己的一生,各種各樣的人生經歷、成功與挫折,似乎都是在為了完成一個歷史使命,或者換句話說,老天爺把我安排到人世間來,就是為了創立“口語交際與創新思維一體化訓練教學體系”的,這就是我的命、我的命運,或者,我的一生價值之所在。

說出這樣一番話來,決不是為了表演式的“作秀”,而確實是對自己的一個人生反思,一個更加理性的自覺把握。我是這樣思考自己已經走過的人生的:“文化大革命”中,我如果是“紅五類”,也就不會去、也不必去磨練口才了,因為軍用皮鞋踢過去、軍用皮帶抽過去,比任何口才都更有效;如果我是“黑五類”,也同樣沒有必要磨練口才了,因為要想保命,最好是無論受到什麼委屈都閉口當啞巴。而老天爺偏偏給了我一個“不紅不黑”的家庭出身,正是這樣一個“可推可拉”的邊緣位置,使得我不得不為自己的“紅與黑”的類別鑑定去攪盡腦汁,“文革十年”,客觀上為我終生進行口才訓練研究,提供了一個長達十年之久的、後人永遠無法獲得或者仿效的前期“口才”訓練準備。這當中,值得一提的還有為期五年的“文工團員”的專業藝術生涯,老演員們的言傳身教,“樣板團”的示範楷模,我雖然未得其訣竅的“十之一二”,但整整五年的耳濡目染,卻給我後來的“風度氣質訓練”提高了相當豐富的內容和感受。

至於上大學後,我讀的是中文專業,又使我大大提高了語言與文字的運用能力,沒有這樣一個階段的基礎訓練,我後來怎么會寫書,又怎么敢想到去寫學術類的書?至於我數次在省市級演講比賽中均獲一等獎,我更覺得是天意使然。放眼中國,當今社會,有意進行口才訓練,已經在進行口才訓練,甚至自封為大師、權威的人已經不少了。但是據我曾經進行過的個案研究,很少有人自己曾經參加過“演講比賽”式的演講,去親自體驗中國式的評價體系下的折騰與拼搏。而以演講員的長期實踐而最終走上“口才訓練教授”位置的,中國恐怕還就是我一個。

磨難

至於我在人生道路上所受到過的,那些一言難盡的挫折、磨難,今天回想起來,我更是從心裡把這些都看成是一種經歷、閱歷,是一筆財富。失去了這些經歷的依託,所謂口才,也就失去了堅實的基礎,反之,有了這些經歷,包括諸如此類的有磨無難、有驚無險、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大難不死的經歷,口才也就真正成為口才了。

所以,在進入五十歲以後,我越來越堅定地認為,我的人生使命、人生價值就在這一點上,我的一生的經歷,都是在為這一點打基礎。甚至,為什麼會受到比別人多得多的磨難,我都能在孟子亞聖的名言中找到自我安慰:“天欲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將苦其心智、勞其筋骨……”不過,我的“大任不大”——只是創造一套“口語交際與創新思維一體化教學訓練體系”而已,但是,儘管“大任不大”,既然成了我的大任,我就顯然只能是“萬變難離其宗”,並最終挑起這副重擔。

所以,我才會在文工團員、鐵路電影放映員、歐美文學副教授等等在別人也許就一輩子如此了的職業上,分別在25歲、30歲、45歲的年齡上一次一次地“改行轉崗”,最後選定口才訓練研究,“板凳一坐十八年冷”。今後,這冷板凳恐怕還將繼續坐下去。

再顯成功

2002年,對於劉伯奎教授來說,真可謂“多喜臨門”。

第一喜,劉伯奎教授夢寐以求的國內第一家“套用口才研究所”,終於獲得民間投資,在上海科技學院內掛牌成立。

第二喜,劉伯奎教授應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國家文科基地首席研究員何自然先生之邀,承擔了由他主持的國家“九五”社科課題的子課題研究工作,何自然先生是國際級的語用學學者、博士生導師,劉伯奎教授的最高學歷是八十年代初期師範大學中文系的本科畢業生,並沒進行過語用學的系統化學習或進修,而他所寫的文字能得到何自然先生的認同,心中自然非常振奮。

第三喜,劉伯奎教授經教育部專家組評審,承擔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口才與演講》(新編)的主筆撰寫任務。

《口才與演講》教材是教育部面向全國高職高專全面開設的文化素質教育新創課程,目前教育部尚未制定出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

劉教授能夠承擔這一學科創建的重任,既是他的一大榮幸,更是他十八年潛心研究、執著追求的必然結果。

口才訓練

劉伯奎教授於1978年恢復高考時,才在30歲上獲得入大學深造的機會。對於現行教育體制的反思,使得他較早地感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弊端和全民素質教育的重要。他原為中文專業“歐美文學”的主講教師,從1984年起,他發現,在全國範圍內持續升溫的演講熱潮,其實是一門新的學科正在興起。但是當時在高等教育課程體制中,並沒有“口才與演講”類課程的名稱,於是,他就利用自己當時擔任班主任的有利條件,並以自己多次在省市級演講比賽中均獲一等獎的實踐體驗為基礎,義務為學生開設“口才訓練”的第二課堂,由此開始,在既無專業學科名分,又無科研經費資助的困難條件下,邊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實踐摸索,邊進行經驗得失總結,一個人悄悄地開始了“口語表述與交際技能訓練”的學科創建的實踐努力。由此開始,他一乾就是8年。

1994年,教育部決定在全國師範院校全面開設“教師口語(技能訓練)”課程,該門課程的第二編“一般口語交際訓練”正好與劉老師的研究方向完全相同。劉伯奎老師毅然決定,放棄了剛剛取得“副教授”職稱的外國文學研究,“改行”從事教師口語技能訓練的教學研究,從此開始,他才算是結束了長達8年之久的沒有學科名分的“口才訓練個體戶”身份。1994年7月,由劉伯奎老師擔任主編,並由其個人獨立撰寫“一般口語交際訓練”部分(22萬字)的《教師口語:表述與訓練》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教材一出版,就以其獨有的可操作性強的系統化訓練方法深受廣大教師的歡迎。

自1994年以來,劉老師又陸續出版了《套用口才模式訓練》(農村讀物出版社、1995)、《青年口才訓練系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辯論學》(語文出版社、1998),以及主編教材《教師口語訓練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並先後在《語言文字套用》、《語文建設》、《演講與口才》、《現代交際》等刊物上前後總計發表了60餘篇文章,1999年,他在國內率先成為該門創新學科領域的教授。

教授職稱的獲得,使得他對於該門學科的創建熱情更加高漲。2001年,劉教授出版了針對中學生口語交際教學訓練的《表述口語訓練指導》(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他又出版了《口語交際策略》(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正是憑藉著長達18年的潛心研究和執著追求,憑藉著日積月累的經驗總結和探索思考,劉伯奎教授才得以在激烈的國家級規劃教材撰寫權的競爭中,一舉中標,成為了這門新創學科的先行者。

目前

目前,劉伯奎教授一邊開始口才訓練體系的社會推廣(學校與社會分頭推進),一邊抓緊進行自創訓練體系的“理論框架體系和教學訓練程式”的進一步完善工作。他計畫在有生之年,使自己的獨創成果達到儘可能完美的程度,以不虛此生。

個人職務

歷任:

教育部“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口才與演講》(新編)獨立撰稿人;

“劉氏口才訓練體系”的獨立創建人;

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套用口才研究所所長;

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外語與人文科學系系主任;

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國家文科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

《演講與口才》雜誌社蘇州全面授式培訓基地主任(三年、1999—2001)

現任:

上海伯奎口才交際進修學院教學院長

上海嘉定區社區教育研究所所長

專業特長

一、文學研究

文學論文:曾在《外國文學研究》、《明清小說研究》等以及高校學報上發表文學論文10餘篇,計10餘萬字。

文學翻譯:英譯中、短篇小說4篇,名為《失蹤者》、《美人兒佐爾阿依德》、《塞斯坦夫人離婚》、《查莉》,共5萬餘字,發表在廣西灕江出版社出版的小說集《老虎!老虎!》、《覺醒》中。

二、音樂專長

1、1970-1975年曾在專業文藝團體任聲樂演員和打擊樂器演奏員5年

2、1981年以自己製作的木琴參加大學生文藝匯演,獨奏獲全國二等獎

三、套用口才學研究

研究方向:

1、口語交際與創新思維一體化訓練研究;

2、套用語言學研究

研究重點:

1、朗讀、演講、交談、辯論等口才技能訓練研究

2、創新思維模式訓練研究

3、語境(四類要素有機合成)研究

4、漢語口語語用規則研究

開設課目:

1、漢語口語交際(專項技能)與創新思維訓練(訓練體系自創)

2、口才交際與成功心理(理論體系自創)

近期成果:

1、著作:“口語交際與創新思維教學訓練”

A)、《表述口語訓練指導》30萬字2000年9月

B)、《交際口語訓練指導》32萬字2000年11月

C)、《辯論學》語文出版社32萬字1998年11月

2、主編教材:《教師口語:表述與訓練》華東師大出版社1994年7月—2001年6月已16次印刷(已達10餘萬冊)

3、主編教材:《教師口語訓練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4、在《語言文字套用》、《語文建設》、《演講與口才》、《現代交際》等刊物上已發表60餘篇文章;

前期基礎成果(著作類):

A)、《演講成功之路》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

B)、《論辯成功之路》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C)、《交談成功之路》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D)、《套用口才模式訓練》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年

E)、《青年口才訓練系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工作實績

劉伯奎自2003年年中開始,由系主任轉為科研辦公室主任,投身於社區教育研究工作。

這一部分的主要實績如下:

1、2004年8月3日,上海市嘉定區學習型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頒布嘉學辦【2004】2號檔案《關於成立上海市嘉定區社區教育研究所的通知》,通知宣布,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教授劉伯奎同志兼任所長。

2、自2003年開始,劉伯奎深入鄉鎮基層進行“學習型社區創建”國家級科研課題子課題的研究工作,並指導基層單位開展圍繞三個子課題的調研與論文撰寫,該項目最後獲得中央教科所科研處1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

3、2004年5月份按照上級指示,社區教育研究所承辦“迎接F1社區教育論壇”,論壇取得完滿成功。

4、2004年5月,由嘉定區社區教育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社區教育試驗網站》”在“上海電信實業嘉定有限公司新聯網路”宣告成立。網站由教育部成職教處處長張志坤出任總監,劉伯奎出任主持人。

5、2005年4月,劉伯奎出版個人專著《中華文化與中國社區》。在該部著作中,劉伯奎正式提出“Communism”應當可以翻譯成為“社區主義”,我們搞社區建設,就是在建設共產主義。

6、2005年8月,嘉定區社區教育研究所榮獲上海市第六屆教學科研先進單位稱號。

7、2005年8月24日,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政府嘉府辦發【2005】39號檔案《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政府辦公室轉發區教育局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教育若干意見的通知》,其中,“三、保障措施:10、……加強嘉定區社區教育研究所的建設,做到經費保證、人員落實(三年內達到10名),科研、指導、服務和管理力爭一流。”

8、2005年10月26日-28日,第三屆“長三角社區教育發展論壇”在嘉定舉辦,與會代表200餘人。劉伯奎以《關於社區教育發展的一點思考》在大會作專題發言。

9、11月14日,劉伯奎給嘉定區基層成校校長、鄉鎮教委主任作社區教育專題報告。

10、12月19日,在全國社區教育工作者培訓班上作《社區教育與基層社區建設》專題報告,聽眾反響強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