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邠

劉仲邠,原名劉興周,1891年出生於慶陽。祖籍山西省靈丘縣大道地村,祖上世代為官。在山西,劉仲邠熱心公益事業,靈丘縣政府授予他銀質獎章和“義士”稱號。

劉仲邠原名劉興周,祖籍山西省靈丘縣大道地村,祖上世代為官。其父劉鈺(字式甫),武舉出身。清同治九年(1870年)授武翰林,任御前侍衛;光緒九年(1883年)授甘肅慶陽府游擊,在任20餘年;後官至陝甘總督中軍協鎮、西安城守協鎮。
劉仲邠於1891年出生於慶陽。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聰穎,正直豪爽、儉樸善良,反對紈絝子弟之惡習。成年後,常行俠仗義,疏財助人,自己卻節衣縮食,粗茶淡飯,很不講究。慶城方圓數百里的窮苦百姓常登門求助,借糧借款,賒欠地租,劉仲邠有求必應,深受鄉鄰稱讚。他還時常主持公道,支持老百姓與當地豪紳地主橫行欺詐的行為作鬥爭,因此遭到豪紳惡霸的強烈嫉恨,伺機排斥打擊。慶陽民團團總譚世麟,憑藉實力無事生非,派人密劃謀殺劉仲邠。劉仲鄰出於無奈,只得於1927年秋攜帶家小,離開慶陽,回到祖籍靈丘縣小浦灣村居住。
在山西老家,劉仲邠更加熱心公益事業,立志報國救民。他與親友協商,四處奔走,上下聯繫,籌集資金,親自勘察設計,動員民工打壩造田,在當地主持修建了一處增加水地2600畝的引水灌溉工程,並將全長10餘里的水地劃段撥給老百姓耕種。靈丘縣政府以此授予他銀質獎章和“義士”稱號,其功績在當地被人們歷久傳頌。
1934年,為尋求救國門路,劉仲邠又毅然離開了故土,返回第二故鄉慶陽。到慶陽後,他在整頓治理幾百畝田產時,對家境貧寒的佃戶歷年所欠田租,實行減免,還施捨部分土地和生產資料,扶持一些貧困戶休養生息。1936年“雙十二事變”後,紅軍教導師和中共陝甘寧省委工作團進駐慶陽,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活動,宣傳和發動抗日救國運動。劉仲邠從共產黨和紅軍那裡看到光明和希望,下定了跟共產黨走的決心,即將家眷全部從山西搬來慶陽,並開倉放糧,救濟窮人,向紅軍捐獻餘糧凹多石。1937年春;紅軍教導師和慶陽民眾運動指導委員會在慶城發動了反對惡霸地主馮翊清的鬥爭,劉仲邯積極參加。他串連王家彥等中小地主和進步紳士,站在紅軍和民眾一邊,揭發馮魚肉鄉民的罪惡,與馮劃清界限,陷馮於孤立境地。10月,八路軍385旅來慶陽駐防。他主動騰出房屋、窯洞,讓給部隊居住,並幫助部隊開展募捐活動,購買糧食。
1939年底,國民黨頑固派製造“隴東摩擦”事件,一些地主豪紳蠢蠢欲動,企圖“反水”,慶城民眾人心浮動。劉仲鄰挺身而出,親手焚毀賬約,廢除佃戶全部欠租。同時動員其他地主、紳士回響政府號召,實行減租減息,安定了人心。他還把自己的二兒子劉克武送到山西前線參加八路軍,在當時產生了重大政治影響。
1940年初,為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邊區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劉仲邠積極回響,在隴東第一個辦起“利民工廠”,為全分區軍民生產急需的布匹、毛線等,掀起了全縣乃至分區內辦廠建店、發展生產的熱潮,受到分區和縣政府的多次表彰。是年9月,隴東分區專員公署召開臨時參議會時,他被一致公推為議長。會議期間,他與其他議員一起,提出《健全民眾組織,加強鋤奸運動,鞏固抗日後方》《實行民權主義、推進民主》《實行民主主義,改善人民生活》《發展國防教育》《杜絕煙毒、賭禍、酒禍》等好幾個重大提案。這些提案均屬當時抗日施政重大緊迫問題,又有切實可行辦法,提出後便為政府接受,形成決議。會後,劉仲邠又到各地宣傳動員,檢查指導,幫助政府貫徹實施。特別在全區實行“三七減租”和豁免1939年前全部欠租活動中,他奔走各縣,發動民眾,親自登門做思想工作,使“隴東分區減租減息工作搞得熱火朝天”,首次被《解放日報》報導。
1940年10月中旬,正當劉仲邠為隴東根據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貢獻力量的時候,不幸急性喉症突發。他躺在病榻,仍批閱檔案,與各界人士協商工作。病情惡化時,遺言:“我苦苦尋求的革命道路,最後終於找到了,這就是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道路。走上這條道路,我是很欣慰的,但是我不能繼續與共產黨和人民一道工作了,看不到抗戰的最後勝利了,又是很遺憾的……”10月22日,劉仲邠與世長辭,終年僅49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