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市場與國家興衰

創新市場與國家興衰

《創新市場與國家興衰》是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欣望 朱全濤。

圖書信息

叢書名:"創新與反特權壟斷經濟史觀"後續研究之一

Book Name: How Innovation Market Affects Countries' Rise & Fall

I

版次:2012年10月第一版

字數:28.5萬

頁數:300

內容簡介

《創新市場與國家興衰》從經濟學的角度考察一個國家興衰的過程,以創新市場的市場結構特徵為基點研究新技術、新構思的供給與需求對國家的重要影響,並對英、德、美、日、印度五國的創新市場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創新市場的競爭性越充分,國家越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作者簡介

創新市場與國家興衰 創新市場與國家興衰

吳欣望,1974年生,湖北京山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後(2004~2006年),師從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師從辜勝阻教授;武漢大學經濟學碩士,師從文建東教授、郭熙保教授;曾從北京大學赴新疆石河子大學支教;現為廣西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廣東智慧財產權發展與研究中心研究顧問;2008~2009年獲國家留學基金資助赴倫敦大學SOAS金融與管理系從事學術訪問;主要從事創新與智慧財產權經濟學研究,已經出版《專利經濟學》、《智慧財產權:經濟、規則與政策》、《創新與反特權壟斷經濟史觀》、《創新市場與國家興衰》、《公共權力與社會變革》等專著;長期從事總量經濟學、個體經濟學、創新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在國際權威經濟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第一作者)上發表競爭理論方面的論文。

創新市場與國家興衰 創新市場與國家興衰

朱全濤,1970年生,湖北黃岡團風人,中山大學數學學士(1987~1991年);北京大學數學碩士(1991~1994年),師從著名數學家姜伯駒院士和段海豹教授;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2002~2006年),師從著名經濟學家董輔衱、厲以寧教授;現為廣西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2009年獲得British Academy for Humanity andSocial Science資助赴倫敦大學SOAS金融與管理系從事寡頭競爭的理論研究;主要從事博弈論與產業組織理論研究,在國際權威經濟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通訊作者)上發表競爭理論方面的論文;研究範圍包括總量經濟學、個體經濟學、博弈論、計量經濟學和經濟史等;出版的專著有《創新與反特權壟斷經濟史觀》、《創新市場與國家興衰》和《公共權力與社會變革——基於博弈論的經濟史理論》等。

摘要

通過對學術文獻的檢索,筆者發現,本書在國內外第一次提出“創新市場”,對其歷史演變進行考察,並在此基礎上構建起“創新市場理論”,用來解釋經濟發展與國家興衰。創新市場是對有商業價值的新技術、新構思等原創性信息進行交易的場所。既然是市場,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市場結構。創新市場的市場結構由“獨立決策的供給方個數”以及“獨立決策的需求方個數”共同決定。“個數”決定了它們之間的競爭程度。創新市場的市場結構也可被分為買方壟斷、買方寡占、賣方壟斷、賣方寡占、雙邊壟斷、雙邊寡占、賣方壟斷—買方寡占、買方壟斷—賣方寡占和“充分競爭”九種類型。

不同市場結構類型下創新市場的效率是不同的。競爭性越強,可供交易的原創性信息的數量也就越多,創新市場就越有效率;相反,創新市場的壟斷性越強,創新市場的效率就越低。

本書對英國、德國、美國、日本、印度五國的創新市場及其市場結構的演變進行了歷史考察。發現如果一國創新市場的市場結構更具競爭性,那么該國就會經歷創新繁榮和較快經濟成長,否則會導致經濟成長緩慢。因此,創新市場的市場結構特徵是決定一國創新繁榮和中長期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

上述觀念與當前主流的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觀念不同。新制度經濟學強調,制度和制度創新對長期經濟成長是至關重要的。與“制度”這一概念相比,“創新市場”和“市場結構”有更嚴密、更具體和更生動的經濟學含義。從而,創新市場理論對歷史上經濟成長的解釋具有更正統的經濟學血統。

創新市場理論與當前研究國家創新體系的系統論思路也有很大差別。創新市場理論是基於個體經濟學的方法來研究創新,它在不同類型的市場結構背景下考察創新主體的行為。

具體而言,它認為創新主體的出現、消失和行為方式的變化是市場競爭的自然產物,而系統論思路往往將創新主體的存在和行為模式視為外生的,從而難以解釋新的創新主體的出現、創新系統的結構變動等現象;

同系統論方法用抽象的網路關係來研究各主體間關係不同,創新市場理論明確地將“市場”看成是連線不同創新主體的紐帶,並從各主體所處的市場結構和市場環境來理解其內在動機和經濟行為;

系統論思路將“市場”看作外部環境,創新市場理論則相反,將市場看作研究的核心,用市場結構來解釋創新效率;創新市場理論採用的是正統的理論經濟學研究方法,能很自然地運用經濟學中的相關理論及結論來研究創新市場的運行效率,提出政策主張,從而更有助於制定有效的創新政策。創新市場理論的政策主張是,政府長期經濟政策的目標是要提高創新市場的運行效率,其核心是要讓創新市場的市場結構更具競爭性。

這種政策理念非常明確、簡單,很容易被用來指導政策制定。與此相反,到目前為止,系統論思路並沒有在創新政策上形成共識,所提供的政策建議的作用仍然有限。

創新市場理論是對熊彼特創新理論的積極拓展。本書對創新市場的形成、發展及其對典型國家近現代經濟成長的影響的考察表明,教育體制、科研體制、產業格局、對外經濟政策、金融體制和專利制度等都會對創新市場及其結構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到一國經濟表現。該理論很好地解釋了二十世紀“英國病”、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和美國“新經濟”等現象。

中文目錄

導讀 / 1

第一章 創新市場理論 / 1

第一節 創新市場的含義 / 1

一 什麼是創新市場 / 1

二 創新市場上的供求行為與市場均衡 / 4

第二節 創新市場的市場結構 / 9

一 創新市場的市場結構特徵 / 9

二 買方壟斷—賣方競爭的創新市場結構 / 11

三 賣方寡占—買方競爭的創新市場結構 / 12

四 充分競爭的市場結構 / 13

五 創新機構對創新市場結構的影響 / 16

第三節 創新市場理論 / 18

一 創新市場理論的要點 / 18

二 創新市場理論與國家創新體系分析框架的比較 / 19

三 創新市場理論與熊彼特創新理論的比較 / 26

四 創新市場理論與新增長理論的比較 / 27

五 創新市場理論與新制度經濟學的比較 / 27

第四節 創新市場理論在歷史分析中的運用 / 28

一 主要思路 / 28

二 主要發現 / 29

本章小結 / 32

第二章 對創新市場及相關市場的歷史概覽 / 35

第一節 新技術、新構思和新知識的交易市場 / 35

一 對專利技術交易市場的考察 / 38

二 對基礎研究市場的簡要考察 / 42

第二節 相關市場之一——發明型員工的勞務市場 / 46

一 發明型員工勞務市場的特點 / 46

二 發明型員工勞務市場的發展歷程及市場結構 / 49

第三節 相關市場之二——支持技術創新和轉化的資本市場 / 51

一 從無組織狀態到美國研究與發展公司的建立 / 51

二 現代風險投資行業格局的形成 / 54

三 新技術融資市場的市場結構 / 58

本章小結 / 60

第三章 對英國創新市場的歷史考察 / 61

第一節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創新市場的繁榮 / 61

一 創新市場繁榮的直接表現和影響 / 61

二 早期專利制度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 66

三 對新技術的旺盛需求 / 72

四 創新對英國政治經濟格局的影響 / 75

第二節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創新市場 / 79

一 創新市場的表現和影響 / 79

二 高等教育對創新市場的影響 / 84

三 科研體制的影響 / 91

第三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創新市場 / 95

一 創新市場的持續低落及後果 / 95

二 創新市場低落的原因 / 99

三 柴契爾改革及其影響 / 104

本章小結 / 106

第四章 對德國創新市場的歷史考察 / 109

第一節 統一之前德意志地區創新市場的繁榮 / 109

一 推動創新需求的自由貿易 / 109

二 從技術輸入轉向產品輸出的創新市場 / 117

三 研究型大學的產生與發展 / 120

第二節 第二帝國時期的創新市場 / 123

一 新興產業與經濟繁榮 / 123

二 高等教育對創新市場繁榮的貢獻 / 127

三 壟斷的強化 / 130

第三節 1919~1945年需求畸形的創新市場 / 136

一 走向高度壟斷 / 136

二 畸形創新與虛假繁榮 / 140

第四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邦德國創新市場的復甦 / 142

一 開放經濟中的壟斷競爭與產業創新 / 142

二 研發格局的改變 / 144

本章小結 / 146

第五章 對美國創新市場的歷史考察 / 149

第一節 獨立到內戰之前的美國創新市場 / 149

一 創新市場的表現形式 / 149

二 支撐創新市場的專利制度 / 155

三 早期高等教育的影響 / 159

四 經濟面貌的變化 / 161

第二節 南北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創新市場 / 165

一 新技術市場的持續繁榮 / 165

二 企業內部研究的興起 / 171

三 支撐創新的資本市場網路 / 179

四 高等教育對創新市場的影響 / 184

五 經濟面貌的進一步變化 / 187

第三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的創新市場 / 189

一 創新市場的新特點 / 189

二 影響創新市場的重要因素 / 195

三 解釋“新經濟” / 204

本章小結 / 206

第六章 對日本創新市場的歷史考察 / 208

第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日本創新市場 / 208

一 江戶時代末期的經濟 / 208

二 明治維新之後的技術引進 / 209

第二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創新市場 / 215

一 技術引進為主的創新市場 / 215

二 技術引進與產品輸出並舉的創新市場 / 216

三 技術引進與技術輸出並舉的創新市場 / 218

本章小結 / 226

第七章 對印度創新市場的歷史考察 / 229

第一節 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創新市場 / 229

一 殖民地時期的創新市場 / 229

二 獨立至20世紀90年代之間的創新市場/ 231

第二節 經濟自由化改革及其對創新市場的影響 / 238

一 增強創新需求的產業格局調整 / 238

二 增強創新供給的教育科研體制改革 / 240

三 創新市場特徵與經濟績效 / 242

四 未來經濟展望 / 243

本章小結 / 245

參考文獻 / 248

英文目錄

Contents

Introduction / 1

Chapter 1 Innovation Market Theory / 1

1.1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Market / 1

1.1.1 What is Innovation Market / 1

1.1.2 The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 on Innovation Market / 4

1.2 The Structure of Innovation Market / 9

1.2.1 Definition and Types of Innovation Market’s Structure / 9

1.2.2 Monopsony-Competitive Innovation Market / 11

1.2.3 Competitive-Oligopolistic Innovation Market / 12

1.2.4 Fully Competitive Innovation Market / 13

1.2.5 Impact of Innovation Organizations on Innovation Market’s Structure / 16

1.3 The Theory of Innovation Market / 18

1.3.1 The Main Points of Innovation Market Theory / 18

1.3.2 Comparison between Innovation Market Theory and SystemTheory / 19

1.3.3 Comparison between Innovation Market Theory and Schumpeter’s Innovation Theory / 26

1.3.4 Comparison between Innovation Market Theory and New Growth Theory / 27

1.3.5 Comparison between Innovation Market Theory and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 27

1.4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 Market Theory to Historical Analysis / 28

1.4.1 Introduction of Research Method / 28

1.4.2 Main Discoveries / 29

Chapter Conclusion / 32

Chapter 2 Overview of History of Innovation Market and Relevant Markets / 35

2.1 New Technology Market / 35

2.1.1 Brief History of Patent Technology Market / 38

2.1.2 Brief History of Basic Research Market / 42

2.2 Inventive Employees’ Labor Market / 46

2.2.1 Characteristics of Inventive Employees’ Labor Market / 46

2.2.2 History and Structure of Inventive Employees’ Labor Market / 49

2.3 Capital Market as Financing Network for Innovation / 51

2.3.1 From Disorganized State to Establishment of American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mpany / 51

2.3.2 Formation of Modern Venture Capital Industry / 54

2.3.3 Structure of New Technology Financing Market / 58

Chapter Conclusion / 60

Chapter 3 Historical Exploration of Britain s Innovation Market / 61

3.1 Flourish of Britain’s Innovation Market during the First Industrial / 61

Revolution

3.1.1 Flourish of Britain’s Innovation Market and its Influence / 61

3.1.2 Influence of Early Patent System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 66

3.1.3 Great Demand for New Technologies / 72

3.1.4 Influence of Innovation on Britain’s Politics and Economy / 75

3.2 Innovation Market from the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World War Two / 79

3.2.1 Performance and Influence of Innovation Market / 79

3.2.2 Influ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on Innovation Market / 84

3.2.3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on InnovationMarket / 91

3.3 Britain’s Innovation Market after World War Two / 95

3.3.1 Constant Depression of Innovation Market / 95

3.3.2 Causes of Innovation Market’s Depression / 99

3.3.3 Thatcher’s Reform and its Influence / 104

Chapter Conclusion / 106

Chapter 4 Historical Exploration of Germany s Innovation Market / 109

4.1 Flourish of Innovation Market in German before Unification / 109

4.1.1 Free Trade Stimulating Demand for Innovation / 109

4.1.2 Transition from Era of Technology Import to Era of Product Export / 117

4.1.3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University / 120

4.2 Innovation Market during Second Deutsches Reich / 123

4.2.1 Newly-Emerging Industries and Economic Boom / 123

4.2.2 Con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Innovation Market’s Boom / 127

4.2.3 Development of Monopoly / 130

4.3 Deformed Innovation Market during 1919-1945 / 136

4.3.1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onopoly / 136

4.3.2 Deformed Innovation Market and Illusive Economic Boom / 140

4.4 Germany’s Innovation Market after World War Two / 142

4.4.1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 Open Economy / 142

4.4.2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ystem / 144

Chapter Conclusion / 146

Chapter 5 Historical Exploration of America s Innovation Market / 149

5.1 America’s Innovation Market from Independence to Civil War / 149

5.1.1 Performance of Innovation Market / 149

5.1.2 Patent System Improving Innovation Market’s Competition / 155

5.1.3 Influ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on Innovation Market / 159

5.1.4 Macro-economic Influence of Innovation Market / 161

5.2 Innovation Market from Civil War to World War Two / 165

5.2.1 New Technology Market’s Boom / 165

5.2.2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Research / 171

5.2.3 Capital Market as Financing Network for Innovation / 179

5.2.4 Influ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on Innovation Market / 184

5.2.5 Macro-economic Influence of Innovation Market / 187

5.3 Innovation Market since World War Two / 189

5.3.1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s Innovation Market since World War Two / 189

5.3.2 Main Factors Affecting Postwar Innovation Market / 195

5.3.3 Innovation Market Theory’s Explanation of New Economy / 204

Chapter Conclusion / 206

Chapter 6 Historical Exploration of Japan s Innovation Market / 208

6.1 Japan’s Innovation Market before World War Two / 208

6.1.1 Economy at the end of Edo Time / 208

6.1.2 Technology Import after Meijirshin / 209

6.2 Japan’s Innovation Market after World War Two / 215

6.2.1 Technology-import Oriented Innovation Market / 215

6.2.2 Innovation Market both Importing Technologies and Exporting Commodities / 216

6.2.3 Innovation Market both Importing and Exporting Technologies / 218

Chapter Conclusion / 226

Chapter 7 Historical Exploration of India s Innovation Market / 229

7.1 India’s Innovation Market before 1990s / 229

7.1.1 India’s Innovation Market in the Colonial Era / 229

7.1.2 India’s Innovation Market from Independence to 1990s / 231

7.2 Influence of India’s Reform on Innovation Market since 1990s / 238

7.2.1 Industrial Policies Increasing Demand for Innovation / 238

7.2.2 Reform of Educational and Sci-Tech System Increasing Innovation Supply / 240

7.2.3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Market and EconomicPerformance / 242

7.2.4 Future Outlook for India Economy / 243

Chapter Conclusion / 245

Reference / 248

Postscript / 259

序言

我們合著的《創新與反特權壟斷經濟史觀》出版後,一名熱心的讀者在噹噹網上寫下了標題為“比諾思的書好看多了”的評論:

用博弈論寫歷史,用經濟學寫歷史,用競爭理論寫歷史。

這是歷史學家在寫歷史,同時也是經濟學家在寫歷史;這是歷史學家的眼光,同時也是經濟學家的眼光。

古代史書為帝王將相做傳,講的是歷史的髮膚;

現代史書為著者立說,講歷史的骨骼。

這本書,找到的是歷史的基因……

看了之後,你會理解,歷史為什麼會重複。

原來,歷史真的會重複的,就像你和你的祖宗,不一樣的臉,但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不就是那點兒骨血么……

讀者的認同給了我們非常大的鼓勵。隨後,我們又專門寫了兩本書,以進一步完善該經濟史觀。這本書是其中之一,另一本書是與本書同時出版的《公共權力與社會變革——基於博弈論的經濟史理論》。這三本書的共同理念是,歷史上不同的社會形態是由各種市場的市場結構的差異決定的。這裡的“市場”不僅包括產品市場,而且包括暴力服務市場、立法市場、司法市場和新知識市場。我們認為,市場結構對社會形態演變和國家興衰是至關重要的。這一觀念與當前在經濟史研究中居主流地位的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觀念不同。新制度經濟學強調,制度和制度創新對長期經濟成長是至關重要的。這或許就是熱心讀者認為我們合著的《創新與反特權壟斷經濟史觀》“比諾思的書好看多了”的原因吧。畢竟,與“制度”這一概念相比,“市場結構”有更嚴密、更具體也更生動的經濟學含義。

市場是經濟學中最基礎的概念。自亞當·斯密以來,經典的教科書主要將市場這一概念套用於產品和要素的生產和交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爾將“市場”概念運用到對婚姻、生育、犯罪和移民的研究中。在《創新與反特權壟斷經濟史觀》這本書中,我們將市場這一概念拓展套用於研究國家政治社會形態的演變,並提出了“政治市場”的概念。但是,“政治市場”仍然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如果要更清晰地理解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遷,還需要對“政治市場”這一概念進行進一步的細分和具體化。因此,《公共權力與社會變革——基於博弈論的經濟史理論》將分別考察歷史上的立法市場、暴力服務市場、司法市場和宗教市場。

而目前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則提出了“創新市場”的概念並對其發展進行了歷史考察。儘管自熊彼特以來,“創新”日益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辭彙,但令人吃驚的是,經濟學家們一直沒有專門關注過“創新市場”這一直接顯著影響微觀產業結構和巨觀經濟運行效果的市場。

像普通商品市場一樣,以新知識、新技術為交易對象的創新市場的市場結構可通過獨立決策的供給者和需求者的個數來描述。創新市場的市場結構可以更具競爭性,也可以有較高的壟斷程度。在產業形態既定(如供給者的平均規模或有效規模既定)的條件下,創新市場上獨立決策的買方和賣方越多,相互之間的競爭性越強,市場就越有效率,也越繁榮;相反,買方和賣方越少,壟斷程度越高,創新就越少。創新是經濟成長的動力,這已成為經濟學常識。因此,創新市場的市場結構直接決定了長期經濟是繁榮還是蕭條。本書對典型國家創新市場的市場結構進行的歷史考察支持了上述看法。這是本書的特別貢獻。

在對創新市場及其市場結構進行歷史考察的基礎上,本書提出了創新市場理論。該理論的政策主張是,政府應該通過提高創新市場的競爭性來構建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和實現可持續的中長期經濟成長。就學術上的特色而言,創新市場理論拓展了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比新制度經濟學更符合經濟學傳統,比研究國家創新體系的系統論思路更有益於政策制定。

在我們從事的經濟史研究中,本書主要從創新角度來理解各國的經濟發展和興衰,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將“市場”概念運用於解釋科研活動和高等教育等領域。《公共權力與社會變革——基於博弈論的經濟史理論》則用“市場”概念來解釋立法市場、暴力服務市場、司法市場和宗教市場。儘管立法、司法和一定的武裝力量都是社會所需的,但立法市場、暴力服務市場、司法市場的市場結構缺乏競爭性,是經濟領域缺乏競爭性、創新缺乏動力的根源。因此,這兩本書的內在邏輯是一致的,共同進一步闡釋了我們的歷史研究方法,為考察古今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形態的演變提供了一個統一分析框架。

這兩本書的寫作過程非常特別,堪稱傳奇。願我們的工作能引起讀者共鳴。

吳欣望朱全濤

2012年7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