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創意城市:百年紐約的時尚藝術與音樂》內容簡介:性感的漁網襪為何一夕之間就征服了全世界女孩的心?創意達人們頭天晚上在紐約酒吧中的靈感碰撞,何以第二天就化身為商品出現在大街小巷?流行音樂與時尚潮流是如何產生,又如何創造億萬財富的?為什麼創意產業面對金融海嘯和能源危機的雙重考驗,依然生機勃勃?
我們正在步入創意經濟的時代,創意產業是一種“軟經濟”,它不同於製造業、金融業和高科技產業,它不怕金融海嘯,不怕能源危機,代表的是一種主宰未來的全新競爭力。
書中,作者講述了“創意之城”紐約長達150年的創意產業發展路徑,展示了創意產業對紐約經濟的巨大助推力。社交圈子、夜生活、時尚看門人、媒體集團、文化藝術政策、口碑行銷等因素共同營造了創意產業萌芽的環境,在一次次經濟衰退和繁榮的循環之間,引爆了文化商品化的潮流,推動了創意產業的崛起和創意經濟時代的到來。
當下,創意經濟的軟實力備受矚目,《創意城市:百年紐約的時尚藝術與音樂》給了我們探索創
意經濟發展的全新視角。
點評鑑賞
《創意城市:百年紐約的時尚藝術與音樂》:
創意,一種真正讓紐約獨步全球的城市競爭力
它不同於製造業、商業和金融業;它是未來主宰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軟經濟”。這些現代的創意天才們,是他們決定了我們的品位、時尚潮流與審美觀。他們每晚在紐約的夜店裡,觥籌交錯間快速激盪萌發創意,結合名人、傳奇故事與商品,在天亮後大量生產,並快速推向全世界。創意經濟躲得過金融海嘯,不怕能源危機,不靠高科技,它是在夜店裡打造的億萬創意生產線,它代表的是創意城市的崛起與繁榮。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伊莉莎白·科瑞德 譯者:陸香 丁碩瑞
伊莉莎白·科瑞德,美國南加州大學政策、規劃及發展學院副教授,活躍的文化經濟與城市經濟研究者。近年來,她致力於用實證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證明紐約實際上是“全球創意的中心”,而本書即是她根據研究結果寫作而成的一本大眾普及性讀物。
目錄
第一章 紐約時尚文化背後的經濟故事
紐約何以成為世界文化藝術的生產中心?
社交生活孕育出文化經濟
彈丸之地的文化經濟學
夜生活中進發的靈感與創意
經濟繁榮與衰退催生新的文化藝術形式
創意達人從無名到發跡的傳奇故事
藝術文化中的經濟價值
第二章 紐約創意產業150年的歷史路徑
185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早期的波希米亞風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勢不可當的紐約時尚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20世紀60年代:紐約的蓬勃發展
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限制性”文化產業的興起
20世紀80年代至今:文化的商品化開始了
全新的紐約藝術圈:當街頭藝術邂逅高雅文化
第三章 創意經濟的誕生
文化商品化帶來的經濟全球化
藝術和文化真的能推動經濟發展嗎?
創意產業是紐約經濟的核心
傳播創意和文化
紐約有管理人才,卻沒有管理優勢
紐約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弱化
紐約專業服務業的優勢下降
想法與創意才是紐約真正的經濟優勢
服務業的崛起:人們總是要吃飯和睡覺的
藝術與文化使紐約在全球經濟中脫穎而出
第四章 社交網路是一種看不見卻至關重要的資源
與社交網路緊密相連的創意圈
後工業經濟的彈性專業化
人際互動與創意共享是新經濟產業的動力
弱連線對求職與信息傳遞很重要
創意是研發生產和行銷網路的複雜結合
你的社交圈決定了你的工作機會
創意達人就是“走在路上的名片”
第五章 夜生活中的經濟學
創意是紐約文化的引爆點
創意產生的交流節點
夜生活是創意達人的非正式辦公室
“圈子”里的創意大碰撞
圈子為文化生產提供基地
在圈子裡結識“看門人”
社交生產系統是創意最佳化的關鍵
空間有限,創意無限
第六章 文化商品化全攻略——社交網路、口碑與明星
文化的商品化:酷的異軍突起
嘻哈是文化商品化的最佳代言人
混搭是文化商品化的基礎
創意產品主要靠口碑行銷
風尚“看門人”的評價決定了創意產品的命運
口口相傳的魔力
名人比廣告更有效
通過社交網路建立信譽度
社交網路與地理位置同等重要
靈活的職業道路
第七章 全球時尚的助推者——政府決策者應該做些什麼?
全球時尚品位的聚集地
保持紐約的創意優勢是當務之急
構建吸引創意人才的生活環境
紐約傳統的文化藝術政策已經失效
文化與藝術類教育機構應該如何培養創意人才?
適度鼓勵夜生活等社交網路的建設
用稅收政策和公共資金來支持創意產業
讓藝術家安居樂業
為文化藝術人士創造更好的社交環境
紐約教給我們的4堂課
後記
致謝
序言
在本書的開頭,先要說一件特別的東西。這件東西在《Vogue》雜誌2007年9月發行的新秋時尚特輯中大放異彩,幾百頁的雜誌中到處是它的身影,時尚名模的纖纖玉腿經它包裹,曼妙的身姿更添熱辣,它已一舉成為唐娜·凱倫(Donnakaran)、迪奧(.Dior)、杜嘉班納(Dolce andGabbana)和奧斯卡·德拉倫塔(Oscar de laRental)等眾多時尚名媛的新寵,它就是漁網襪。我在某個寒秋的夜晚瀏覽這期《Vogue》雜誌時,萌生了寫作本書的想法。不過,這只是靈感來源之一。其他同樣重要的靈感來源是在紐約親身體驗了《Vogue》雜誌舉辦的年終慈善晚會;在孟加拉8號小屋(Bungalow 8)待到凌晨兩點後,我走出來到外邊閒逛,參加了朋克和嬉皮士們的“另類聚會”,還去了“戴奇計畫畫廊”的塗鴉藝術展。回想大學時光,我把所有時間和獎學金都花在了鞋子、禮服和漁網襪上,那時的我透過一頁頁的《Vogue》和《時尚芭莎》雜誌來窺視時尚世界的霓虹,這本書也是因為有了那時的積澱,才於今天浮出了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