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葫蘆兄弟》](/img/e/6eb/nBnauM3XygzMyADN1cjN3UzMwMTMwAjM1cTMxADMwAzMxAzL3Y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運用剪紙造型表現故事情節的美術片(Animation)。用紙剪成或刻成人物形體和背景道具,描繪色彩,裝配關節。攝製時,按劇情需要,將人物和景物的活動,分解為若干個循序漸進的不同姿態,平放在玻璃上,由人操縱,依次扳動關節,採用逐格攝影的方法拍攝下來,通過連續放映而形成活動的影像。
剪紙片是我國傳統美術卡通片“水墨片、木偶片、剪紙片”中的一種,又稱“剪紙動畫”。
來源與發展
![《濟公鬥蟋蟀》](/img/d/1c2/nBnauM3X3ADO2gzN1gjN3UzMwMTMwAjM1cTMxADMwAzMxAzL4Y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中國的剪紙片來源於中國皮影戲和窗花剪紙等民間藝術。皮影戲是中國古老的民間戲劇,相傳在10世紀宋代以後已在民間流行。它用驢皮或牛皮鏤刻成各種人物形像,在白色幕布上由人用支棒操縱表演。演出的節目都是中國傳統戲曲,因此人物和布景的造型具有中國戲曲藝術的裝飾美。中國民間剪紙是反映民間風俗的裝飾圖案。中國剪紙片開始於1958年。藝術家萬古蟾是剪紙片的主要創始人。他導演的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一舉成功。之後他導演的《金色的海螺》(1963)、《人參娃娃》(1961)等,在世界上獲得好評。錢運達導演的《紅軍橋》(1964),胡雄華導演的《狐狸打獵人》(1979),周克勤導演的《猴子撈月》(1981),胡進慶導演的《鷸蚌相爭》(1983),王桕榮導演的《火童》(1984)等。都是中國剪紙片的優秀代表。
中國摺紙片開始於1960年。虞哲光導演的第一部摺紙片是《聰明的鴨子》。它和1980年拍的《小鴨呷呷》,都是適合幼兒欣賞的作品。摺紙片情節簡單,具有兒童情趣。中國台灣省的美術片自70年代後有所發展,1979年蔡明欽導演了動畫長片《三國演義》。
常見作品
![《猴子撈月》](/img/e/68d/nBnauM3X3QDO0kDOwkjN3UzMwMTMwAjM1cTMxADMwAzMxAzL5Y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958年製作的《豬八戒吃西瓜》是我國第一部剪紙片。接著有《漁童》,《濟公鬥蟋蟀》和《人參娃娃》,使這一片種得以鞏固和發展,1963年攝製的《金色的海螺》,在藝術和技巧上達到了新的高度。
剪紙片還有《紅軍橋》、《丁丁戰國王》、《猴子撈月》、《南郭先生》、《鷸蚌相爭》、《老鼠嫁女》、《火童》、《草人》、《葫蘆兄弟》、《智斗烏鴉》、《人參王國》、《猴子釣魚》、《小熊貓學木匠》、《八仙與跳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