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歷史

剛果歷史

剛果人民共和國舊稱中央剛果,位於非洲中部,北與喀麥隆和中非接壤,東南同薩伊交界,西與加彭為鄰,南同薩伊相接,西南瀕大西洋。

剛果歷史

正文

剛果人民共和國舊稱中央剛果,位於非洲中部,北與喀麥隆和中非接壤,東南同薩伊交界,西與加彭為鄰,南同薩伊相接,西南瀕大西洋。面積34.2萬平方公里,人口191萬(1985)。主要有剛果人、特克人、姆博奇人和桑加人等。大多數居民信奉原始宗教。官方語言為法語。首都布拉柴維爾。
早期歷史 在布拉柴維爾等地,曾發現石器時代的雙面石器、砍刀等遺物。15世紀左右,剛果出現了若干王國。沿海地區維利人建立洛安戈王國,剛果河下游松迪人建立卡剛果王國,在今布拉柴維爾及其以北地區特克人建立安濟科王國。這些王國都曾隸屬於當時位於安哥拉北部和薩伊西南部的剛果王國。後剛果王國逐漸衰弱,各王國紛紛獨立。各王國之間為獲取奴隸,亦彼此征戰不已。
殖民者的入侵 15世紀末,葡萄牙人入侵剛果。英、法先後接踵而至。殖民者在洛安戈王國沿海地區建立商站,從事奴隸、象牙和黃金等買賣和掠奪活動。19世紀70年代後,法國殖民者開始深入剛果內地。1875和1880年法國殖民者、探險家P.-P.-F.-C.S.de布拉柴兩次進入剛果,取得了對安濟科王國包括斯坦利湖周圍地區的保護權。1883年法國另一名海軍軍官科爾迪埃同洛安戈王國國王也簽訂了“保護”條約,使該國成為法國的保護領地。
除法國外,比利時和葡萄牙等國也在剛果河流域進行擴張。這些國家為爭奪領土而發生衝突。1885年的柏林會議試圖調解彼此間的利害衝突。根據柏林會議決議,將剛果河(薩伊河)以東地區劃為比屬殖民地,即現在的薩伊;以西劃為法屬殖民地,即今剛果。
1882年12月,法國宣布設立法屬剛果殖民地,包括剛果和加彭。1886年 2月,剛果和加彭又分為兩個殖民地。1903年12月剛果殖民地改稱中央剛果。1910年 1月,中央剛果和加彭、烏班吉-沙立、查德一起合併為法屬赤道非洲。
法國占領剛果後,將剛果的土地租讓給特許公司經營。這些特許公司強迫當地人民採集天然橡膠和象牙、繳納各種捐稅等。為了運輸出口產品,1922~1934年法國殖民當局修築了從黑角到布拉柴維爾的剛果-大西洋鐵路。
民族獨立鬥爭 為了反抗殖民統治,1926年A.馬佐阿創建法屬赤道非洲人友誼會,領導人民開展鬥爭。1928年剛果各地爆發大規模的鬥爭,反抗強迫勞動和沉重的賦稅。1929年馬佐阿被捕,死於獄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剛果人民在剛果進步黨等民族主義政黨的領導下,開展了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迫於形勢,法國政府不得不改變殖民統治方式。1957年根據海外領地根本法,剛果取得了半自治共和國的地位。1958年11月根據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剛果成為自治共和國。1960年 8月15日宣布獨立,仍留在法蘭西共同體內,定名為剛果(布拉柴維爾)共和國。1961年3月27日,F.尤盧任共和國總統。
獨立後的剛果 1963年 8月剛果(布)爆發“八月革命”,推翻尤盧政權,成立A.馬桑巴-代巴新政權。1968年M.恩古瓦比和A.努馬扎萊等發動"七·三一運動",推翻馬桑巴-代巴政權。同年12月31日改國名為剛果人民共和國。1969年恩古瓦比建立剛果勞動黨,恩古瓦比任黨的主席和國家總統。1977年恩古瓦比遇刺身死,J.雍比-奧龐戈繼任黨的主席和國家總統。1979年D.薩蘇-恩格索接替雍比-奧龐戈任黨的主席和國家總統。(見彩圖)

剛果歷史剛果歷史
恩古瓦比執政以來,主張建設社會主義以代替資本主義,對法國企業實行國有化,積極發展民族經濟。但由於部族和地區矛盾,政局不穩,國營企業又管理不善,影響經濟的發展。近幾年來,薩蘇-恩格索政府注意總結經驗,調整經濟政策,改善企業管理,引進外資和技術,大力發展石油生產,再加上政局比較穩定,經濟發展較快。
剛果對外奉行不結盟和睦鄰友好政策,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支持南部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維護非洲團結和世界和平。剛果與中國於1964年 2月22日建立外交關係。1984年 7月,召開剛果勞動黨第三次全國例行代表大會,薩蘇-恩格索連任黨的主席、共和國總統。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