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綠漆鼎

剔綠漆鼎

嘉慶以後,雕漆生產日趨衰落,到光緒時期雕漆工藝幾近於失傳。 由此可見,光緒時期雕漆工藝已瀕於滅絕的邊緣。 雖然其後雕漆製品還屢有發現,但是其工藝水平之低之一望可見。

鼎蓋的主體紋飾為四條盤龍,盤龍之間用海棠花隔開,下面用各種變形瑞獸紋裝飾。蓋有鈕,鈕的紋飾為纏枝花卉簇擁環繞的鳳凰,整個鼎蓋的紋飾寓意著吉祥如意、龍鳳呈祥。鼎腹紋飾為各種小型變體動物紋,如龍、魚等,數量多而繁密,但疏密有致。三足用鋪首銜環裝飾,底部落款為“乾隆年制”四字篆書,但從雕漆顏色及工藝水平看,顯系偽款。此鼎漆色墨綠,打磨光滑,漆層肥厚,刀法犀利精準,紡飾處理得和諧統一、疏密得當,確為末雕漆製品中難得的佳作。
剔綠漆鼎
清代的漆器工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達到了頂峰,這三朝製造的漆器代表了清代漆器的最高水平。嘉慶以後,雕漆生產日趨衰落,到光緒時期雕漆工藝幾近於失傳。據清宮檔案記載。光緒二十年為籌辦慈禧六十歲壽誕,朝遷命令蘇州織造奉旨承辦,惟雕漆一項,久已失傳,遠近覓僱工匠,無一人能做。由此可見,光緒時期雕漆工藝已瀕於滅絕的邊緣。雖然其後雕漆製品還屢有發現,但是其工藝水平之低之一望可見。山東省博物館 收藏的這件清嘉慶至光緒期間的雕漆——剔綠鼎,雖然其工藝水平鎮定不及康雍乾三朝之精,但仍不失為一件佳作,又加之這件漆器是山東省博物館收藏的唯一一件剔綠器,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剔綠,屬於雕漆的一種。製作方法是器胎上塗以數十層乃至上百層的綠漆,然後再在綠漆地上雕刻花紋,最後再經過打磨修整,剔綠器就製成了。
鼎,在古代社會中,是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力的象徵。可以“明尊卑,別上下”。史載楚莊王伐戎至洛,陳兵於周疆,並向周定王派來慰勞他的王孫滿打聽鼎的大小輕重,頗有取代周天子的意思。後遂用“問鼎”一詞比喻圖謀王位。如《晉書·王敦傳》:“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由於鼎的特殊意義,有不少的漢語辭彙涉及到它,除“問鼎”外,還有諸如“三足鼎立”,“鼎盛”、“鼎鼎大名”之類。青銅鼎歷經商周,一直沿用到西漢,乃至魏晉,是青銅器中行用時間最長的。魏晉以後,鼎便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到了清代乾嘉以後,復古之風大盛,各種仿古彝器不斷出現,鼎也就重出江湖了。不過,這時的鼎已完全失去其昔日的用途,成為文人雅士們崇尚高雅的擺設品。這件剔綠鼎依本人看來,其用途大致就在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