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由來
據《嶗山縣地名志》載:明初由叢氏建村,後叢氏遷東北,自此該村無叢姓。據張氏、修氏、王氏、李氏、解氏等族譜記載:張氏,其先人由王哥莊遷來;修氏先人由萊陽與即墨來此定居;王氏從青州大棗行遷來落戶;李氏於明中期從即墨縣後庵與城陽郭莊來此定居;解氏由即墨解家營來此落戶。前金溝村歷史上曾名“前荊溝”,村位於一荊條溝之南,故名前荊溝。
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全村實施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0世紀80年代中期,村辦企業有了突飛猛進地發展,高峰時村辦企業達16個。從1990年開始,又注重引進外資企業。村辦企業與外資企業布局合理,建築有序,成為當時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街。2002年,青島華僑理工學院在此落戶,占地500畝。1998-2000年,村辦集體企業實行改制,13個企業由集體所有制改為私營企業和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改制後,村大力支持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全村從事橡膠模具和橡膠塑膠製品加工的私營和個體廠家就有30餘家,從事第三產業的達百餘戶。200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1296萬元,村級可支配財力347萬元,人均收入5744元。
村居建設
為實現農村城市化,從1992年開始規劃建設了居民樓,已有120戶村民搬進樓房。目前正在修訂新計畫,使舊村改造工作落到實處。
社會事業
為活躍村民文化生活,成立了文化教育中心和老年學校,每年喜慶活動熱火朝天,彩車、高蹺隊曾參加市、區匯演。投資400萬元與後金溝村、吳賈村聯合建起了金村國小現代化教學樓,使該國小跨入了規範化學校行列。積極開展社會福利事業,如免收村民的統籌費,對男滿60周歲和女滿55周歲以上的村民按實際情況發放年補貼金300-500元等。2003年,根據城陽區政府和惜福鎮街道關於社會養老保險實行統籌的檔案精神,全村已有870人辦理了投保手續,參保率為70.2%,共投入保險金額1957864元,解除了村民的後顧之憂。2004年有621人辦理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45.6%;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2078人,參保率100%。1995-1997年,曾連續被評為城陽區經濟發展特級強村,榮獲青島市文明標兵單位、文明村稱號。
特色欄目
前金溝村歷史上民間文藝活動頗盛行。自清康熙年間,嶗山道教樂興起,以香會為主組織的民樂隊,在廟會活動中大顯身手,其規模之大,一直持續到19世紀20年代。前金溝村曾立節烈碑八座,其中龍頭碑七座,方頭碑一座,現只有“烈節凝霜”龍頭碑尚存,其餘已毀。村中有400年樹齡的一古槐,它記載著前金溝村飽經滄桑的歷史,更是前金溝村人們改天換地創造幸福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