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詩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中原有鬥爭,況在狄與戎。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原文

(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二)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三)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
功名圖騏驎,戰骨當速朽。
(四)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五)
迢迢萬餘里,領我赴三軍。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倏忽數百群。
我始為奴僕,幾時樹功勳。
(六)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七)
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
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八)
單于寇我壘,百里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虜其名王歸,系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
(九)
從軍十年餘,能無分寸功?
眾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鬥爭,況在狄與戎。
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

中心思想

(一)是諷喻帝王的黷武拓邊;
(二)是描述捷馬突殺的情景;
(三)是猶疑於報效國家與將軍邀功間;
(四)是講述從征途中的感慨與捎信事;
(五)是吟詠大敵當前,試問我等低微之輩會有功勳惠臨嗎?
(六)是闡明和平為第一要務,若得安平,不戰最為上;(七)是講述拓邊南進的百般苦楚;
(八)是講述某次虜敵大將的勝仗;
(九)是講述打了勝仗後對功名利祿的態度---內地無戰事的將士們還常為榮譽事爭鬥不已,況且是出征塞外呢?與其和那些俗子同樣爭功辱沒了自己,莫如退出;當初的應徵報國就沒想著什麼榮華富貴,如今豈能再去計較?
這九首詩寫的是是戰中的眾生象、百相圖,從皇帝老官兒的好戰寫到底層士兵的報國,從剿滅敵寇的勝利寫到對封功行賞的蔑視,惟有或多或少的親經實歷,惟有點點滴滴的目睹耳聞,才能將萬花筒般的實景活脫脫的描摹出來。

注釋

1.挽弓:拉弓。
2.強:指堅硬的弓。拉這種弓要用很大力氣,但射的遠。
3.亦有限:也應該有個限度。
4.自有疆:本來應該有個疆界。
5.苟:如果。
6.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7.豈:難道。

譯文

用弓就要用強弓,用箭就要用長箭,要射敵人,先要射敵人的戰馬,要擒住敵人,先擒住敵人的首領。因為馬倒了,敵人就掉下來了;首領被擒,敵人就會潰不成軍。殺人也要有個限度,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疆域。如果制止了敵人的侵略就行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賞析

全詩以前四句更為朗朗上口,為兒童讀本的範本,節奏明快,通俗易懂。這四句論述了戰鬥時候應該抓住主要問題解決,講究先發制人,後制於人的戰爭謀略。後四句中含義,強調不戰而勝,才是治軍的最高境界。

題解

詩人先寫《出塞》九首,後又寫《出塞》五首;加“前”、“後”以示區別。《前出塞》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較有名的一篇。
詩的前四句,很象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所以黃生說它“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兩個“當”,兩個“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部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並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若總結戰鬥經驗。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襯筆。後四句才道出赴邊作戰應有的終極目的。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不論是不得已而“殺傷”,不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動干戈,更不應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論,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願望。所以,張會在《杜詩府粹》里說,這幾句“大經濟語,借戍卒口說出”。
從藝術構思說,作者採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後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本旨。先行輔筆,後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掠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因為如無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侵略;但自恃強大武裝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很有體會地說:“上四(句)如此飛騰,下四(句)忽然掠轉,兔起鶻落,如是!如是!”這裡說的“飛騰”和“掠轉”,就是指作品中的奔騰氣勢和波瀾;這裡說的“兔起鶻落”就是指在奔騰的氣勢中自然地逼出“擁強兵而反黷武”的深邃題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議論取勝的作品較少,而本詩卻以此見稱;它以立意高、正氣宏、富哲理、有氣勢而博得好評
漢樂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寫邊疆戰鬥生活的。唐人寫邊塞詩常以"塞"為題。杜甫寫有《出塞》曲多首,先寫的九首稱《前出塞》,後寫的五首稱《後出塞》。天寶末年,邊將哥舒翰貪功於吐蕃,安祿山構禍於契丹,於是徵調半天下。巨大的戰爭災難和負擔落到了人民的頭上。《前出塞》通過集中描寫一個戰士戍邊十年的過程,反映了唐王朝發動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諷刺唐玄宗窮兵黷武的政策。這組詩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抓住人物特徵,著重心理刻劃,結構緊湊,層次井然,九首隻如一首。這裡選的是第六首。詩中既表達了反對窮兵黷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過政治手段解決邊疆問題的主張。《杜詩詳註》云:"為當時黷武而嘆也。張綖註: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興語,下四句申明不必濫殺之故。"
這首詩的語體"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杜詩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