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長,35-52mm。灰黑色,密被棕黃及銀灰色絲光絨毛;雄蟲觸角過體長,雄蟲第3-7節,雌蟲3-10節內端具刺;前胸側刺突短,中區具橫皺紋,後部中央具1近長方形平滑區;鞘翅肩部隆起,翅端斜截,縫角及外端具刺;足的腿節、脛節、跗節密被棕黃絲光絨毛。
卵:長橢圓形,初為乳白色,後漸變為乳黃色;
幼蟲:末齡體長36~58毫米,淡黃色至黃色,前胸背板前半部有2個“凹”字形斑紋.其間被中縫線分開,兩側各有1個近三角形的褐色斑;胸、腹背部生有褐色毛。
蛹:長30~52毫米,乳黃色.雌蛹觸角垂於胸前,難蛹觸角捲曲成發條狀。
生物學特性
2年發生1代,少數3年1代,以幼蟲和成蟲越冬。5~6月中旬成蟲出孔,5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盛期。成蟲出孔後爬到樹冠取食嫩枝皮和葉子進行補充營養,成蟲飛翔力不強,受觸擊便落到地面,只有少數會飛到其它樹上。夜晚活動,在樹幹上進行交尾和產卵,白天隱藏在樹洞、羽化孔及樹皮的大裂縫處。每頭雌蟲可產卵42~259粒,壽命25~55天。卵產在老幼蟲排泄孔裂縫、樹皮裂縫、傷口及羽化孔周圍的樹皮下。幼蟲孵化後蛀入韌皮與木質部之間取食,在樹皮裂縫處排出粘成條狀的糞屑懸吊在樹皮上,大齡幼蟲排出大量絲狀糞屑散落在地面。7月幼蟲老熟後在蟲道的隱蔽室內,用細木屑堵塞端部做成蛹室化蛹。8~10月成蟲羽化後不出孔留在蛹室內越冬。
防治方法
1) 傍晚成蟲出孔活動時,進行人工捕捉。
2) 成蟲高峰期,樹幹及側枝噴灑綠色微雷300倍液,高效氯氟氰菊酯或2.5%高效氯
氰菊酯2000倍液殺死在樹幹及側枝爬行的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