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區

利津區,是山東省東營市擬設市轄區。

歷史沿革

早在周秦時代縣境西南部是古陸地,屬齊國。

漢朝,屬千乘郡漯沃縣、蓼城縣地。

東漢,後黃河在此域地入海,隨著黃河三角洲的形成和發展,域地不斷向渤海灣擴延。

隋朝,建永利鎮,屬蒲台縣。

唐宋,屬渤海縣永利鎮。

金朝,明昌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 年1 月)升鎮為縣,因邑有東津碼頭,故稱為“利津”,屬山東東路濱州刺史郡。

元明,屬山東濟南府濱州。

清代、民國時期屬山東武定府(今惠民縣城)。

1941年建立抗日革命政權。

1944年8月18日,解放全縣。

195811月,霑化、利津並縣稱霑化縣,屬淄博專署。

1961 年恢複利津縣建制,仍屬惠民專署。

1983年10月15日成立東營市劃為市轄縣,同時原羅家公社的4 個自然村和原六合公社劃歸新建的河口區。

2018年7月,為適應沿海城鎮帶空間布局最佳化和治理能力提升需要,山東將最佳化行政層級和行政區劃設定。規劃提出,支持撤銷東營利津縣撤縣設區。

行政區劃

2016 年,利津縣轄4 鎮2 鄉2 個街道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即北宋鎮、鹽窩鎮、陳莊鎮、汀羅鎮、明集鄉、刁口鄉、利津經濟開發區(鳳凰城街道)、利津街道。全縣共有513 個村(居)委會。境內有濟南軍區黃河三角洲生產基地(簡稱“濟軍生產基地”)的部分連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利津區屬東營市。位於山東省東北部, 渤海西南岸, 黃河近口段左側。地跨東經118°07′~ 118°54′,北緯37°22′~38°12′。東依黃河,東北瀕臨渤海,東與墾利區、東營區為鄰,南與博興縣隔河相望,西與濱州市濱城區、霑化區接壤,北與河口區相交。縣境呈西南至東北向狹長帶狀,南北長102.5公里,東西寬8.5~25公里,總面積1665.6 平方公里。

地質

利津區境地處華北斷坳濟陽凹陷之東部,境內廣為第四系掩蓋,無基岩初露。第四系之下發育有太古界、寒武系、奧陶系、朱羅—白堊系和第三系。陳家莊凸起,橫陳縣境中部,大致呈東西向分布,其南北分布屬東營凹陷和霑化凹陷,濱州凸起的東段也伸入境內。境域內斷裂構造發育,活動強度大,並具有階段性特點。境內岩漿活動不甚發育。

地貌

利津區全境地勢向東北傾斜,西南高,東北低,近黃河處高,遠黃河處低。西南端地面平均海拔11.5 米,東北端沿海灘涂地面平均海拔2 米,自然比降為1/11000。最高點為海拔14.3 米,位於北宋鎮的三岔、高家兩村。境地雖系平原,但由於歷史上黃河決口頻繁,既受洪水反覆沖切,又有淤積套疊,故形成崗、坡、窪相間的複雜微地貌。河灘高地面積228278 畝,占總面積的9.1% ;緩崗面積198438 畝,占總面積的7.9% ;淺平窪地面積645720 畝,占總面積的25.8% ;微斜平地面積1197003.7 畝,占總面積的47.9% ;海灘地面積228961 畝,占總面積的9.3%,其中屬潮間帶的灘涂22.8 萬畝。

氣候

2016 年平均氣溫14.2 ℃, 較常年偏高1.0 ℃,較上年偏高0.1 ℃。年極端最低氣溫為-18.9 ℃, 出現在1 月24 日;極端最高氣溫36.9 ℃, 出現在7 月30 日。降水量634.4 毫米,較常年偏多103.8 毫米,比上年偏少111.9 毫米。全年出現暴雨3 天,日最大降水量68.9 毫米(8月25 日)。年內,降水分布不均勻, 8 月份降水顯著多於往年。日照時數2482.7 小時,較常年偏少11.5%(264.4 小時),較上年偏多188.4 小時。除2、3 月和9 月光照偏多,其它光照均偏少,光照明顯不足,對作物生長發育成熟有不利影響。

水文

•河流

黃河為境內唯一自然河流,自西南向東北沿東縣界徑流,上界起自北宋鎮董王村,樁號90+000,經北宋鎮、利津街道、鹽窩鎮、陳莊鎮至西河口(即羅家屋子舊址)折向東北,過墾利區地入海,境內流程74 公里。全縣共有人工排水河7 條,控制排水總面積1236.7 平方公里,分別是:褚官河,全長31.7 公里,由潮河入海;太平河,全長40 公里,由潮河入海;馬新河,境內段15.44 公里,進河口區入海;沾利河,境內段29.1 公里,進河口區入海;挑河,全長32.62 公里,進河口區入海;草橋溝西幹流,全長28.04 公里,入草橋溝;草橋溝,全長26 公里,進河口區入海。

•海域

利津海岸線西起老挑河口,東至五河口,全長59 公里,10 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面積約200 萬畝。淺海底泥質粉砂占77.8%,沙質粉砂占22.2%。近海在黃河作用下,含鹽度低,有機質多,餌料豐富,適宜多種魚繁殖、回遊。灘涂面積近23萬畝,屬潮間帶,有多種介貝類動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利津區土地資源廣闊,可利用土地190 多萬畝,耕地面積80 多萬畝,天然草場和人工草場40 多萬畝,近百萬畝土地有待於開發利用。

水資源

利津區的主要水源是黃河,歷年平均入境流量423.1 億立方米。黃河水質良好,氫離子濃度在88.3PH 值之間,總硬度在36 度之間,礦化度小於1 克/ 升。2016 年總計引水2.54 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境內有石油、鹽、貝殼等礦物資源。利津地下油氣資源富積,境內已打油氣井3300 多口,是勝利油田的主產區之一。

生物資源

利津區境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活著丹頂鶴、白天鵝等珍禽,生長著葦、蒲、茅、檉柳、黃蓿菜等野生植物和枸杞、茵陳、益母草、車前子、白蒺藜、羊角透骨草等中藥材200 多種,與黃河口日出、夕照、黃河入海等自然景觀一起,形成了新、野、奇的旅遊特色。

縣境海岸線長59 公里,潮間帶38 萬畝,灘涂寬闊。由於地處黃河入海口,海水中有機質多,滷水資源豐富,魚、蝦、蟹、貝類資源豐富,素有“百魚之鄉”、“黃金海岸”和“東方對蝦故鄉”之美稱。

經濟

2017年,利津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5952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1317萬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1558257萬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1109949萬元,增長6.6%。

著名人物

石敬亭(1884~1969年),字筱山,利津縣吉楊莊人。19歲投筆從戎。清末民初,參加了推翻清王朝的鬥爭。1914年開始,石敬亭在馮玉祥部下長期任職,歷任軍事教導團教官、學兵團團長、師參謀長、整編第四混成旅旅長、師長、陸軍第五軍軍長、國民黨第二集團軍總參謀長、第六方面軍總指揮、訓練總監、陝西及山東省代理主席等職。1929年,石敬亭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是年9月,他同宋哲元、劉郁芬等聯名通電討蔣(介石)。1937年2月,在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宋慶齡、何香凝、馮玉祥和石敬亭等14為國民黨左派領袖聯合提案,主張恢復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實行國共合作。1937年9月,石敬亭隨同馮玉祥赴山東桑園抗日前線指揮作戰,重創日軍。時任同盟軍南路總指揮。此後,歷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戰區軍風紀第二巡視團主任委員、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西安綏靖公署副主任、國民黨總統府國策顧問、國民黨第八屆評議委員會委員等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