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體

別人體

隨著“別人家的孩子”在網路流行,“別人公司的員工”、“別人家的老公”等被衍生出來,形成了網路“別人體”。

網路興起

“別人家的孩子”網路走紅 引網友集體咆哮(圖)“別人家的孩子”網路走紅 引網友集體咆哮(圖)

“有一種奇特的生物叫別人家的孩子”在微博、論壇中高頻轉發成熱帖,並引發網友集體創作熱潮,“別人體”引發網友集體咆哮。

生怕自家的孩子不夠優秀,不夠出類拔萃,家長的焦慮症也是“別人家孩子”出爐的原因之一。“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攻擊自家孩子的短處”成最常見現象。

專家看法

“心理偏盲心理就像戴了有色眼鏡一樣,總是對身邊的人和事選擇性地記憶和評判。最後變得愛攀比,喜歡較勁,凡事愛往壞處想;對身邊人的優點視而不見,對生活中的收穫熟視無睹。”羅學榮教授評價這種“別人體”現象時表示,在這種心態下,公司老闆會認為別的公司員工更敬業,妻子會認為別人家的老公更顧家,家長會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別人的成功之路比自己更平坦。

專家表示,如果家長多讀點心理學,也許就會發現,並不是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而是自己心理出現了偏差。

湖南教育學專家、博士生導師周慶元表示,有些家長喜歡用“別人家孩子”來“激將”,這對有些孩子固然有用,但是頻繁使用,也可能“退將”,導致孩子氣餒,自信心缺失。

心理專家表示,家長學點教育心理學對教育孩子大有裨益。

羅學榮教授舉例說:“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當孩子犯了某種錯誤,家長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對一個錯誤重複批評,孩子會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到最後反感討厭,甚至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羅學榮教授指出,如果家長了解這個心理規律,那么批評孩子時就應該遵循“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的原則,不要對孩子的某次錯誤“揪住不放”。

教育專家周慶元表示,比如羅森塔爾效應德西效應霍桑效應暗示效應詹森效應……這些看似陌生的名詞幾乎是我們在親職教育中經常遇到的教育心理,家長們應該多加學習。其實家長們只要遵循一個原則:尊重受教育者個體,了解受教育者需求,就不會出現偏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