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初歸石湖
曉霧朝暾紺碧烘 ,橫塘西岸越城東 。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鷺孤明菱葉中 。
信腳自能知舊路 ,驚心時復認鄰翁 。
當時手種斜橋柳,無限鳴蜩翠掃空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初:初次的意思。歸:表示歸來、回來。石湖:太湖的一個支脈,位於江蘇蘇州西南郊。
⑵朝(zhāo)暾(tūn):初升的太陽。紺(gàn):稍微帶紅的黑色。碧:青綠色。烘:烘托。
⑶橫塘:湖名,在蘇州市西南。越城:古代越國的城池。
⑷明:在這裡的意思是顯露在外,不隱藏。菱: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生活在池沼中,葉子略呈三角行,浮在水面。
⑸信腳:信步走來,隨意漫行。自能:自己本身就能。
⑹時復:過了一段時間才。
⑺蜩(tiáo):古書上是指蟬,即知了。鳴蜩就是鳴蟬。
白話譯文
旭日初照,曉霧迷漾,青紅映襯碧空,石湖坐落在橫塘岸西、越城之東。
稻花浪上閃露出行人的半截身影,池中菱葉映襯宿鷺白羽格外鮮明。
信步而行就能自知舊日熟識的途徑,令人驚心,著意辨識的竟是昔時的鄰翁。
當年親手所種,斜橋水畔的柳樹,已是蟬聲喧鳴,翠枝拂空。
創作背景
范成大出川返京後,淳熙五年(1178)四月,以中大夫除參知政事(副宰相),但因與宋孝宗政見不合,任職僅兩月,六月間即落職返鄉。這首詩就作於他初歸石湖之時。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首聯“曉霧朝暾紺碧烘,橫塘西岸越城東”。橫塘在蘇州城外。賀鑄有詞雲“凌波不過橫塘路”,越城東指的也就是石湖了。這兩句詩是說當我回到越城東邊的石湖時,初升的太陽透過曉霧照在橫塘西岸我的身上。我看到青綠色的林霧烘託了深紅色旭日,真是像畫一樣美麗啊。兩句詩看似不經意的寫景點出回來時的時間和石湖的地理位置,的確是大手筆所為。
頷聯“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鷺孤明菱葉中”兩句非常簡單明了。色調也很是明朗清快。對仗也很工整。這兩句的意思是說,稻子在這個時節不但長得很高了並且已經開花了,行人們從田間走過只能看到他們的上半身。池塘里菱葉叢中有一隻白鷺還懶洋洋的浮在水中不肯動,好像昨天沒睡夠似的。
前四句先寫夏天早晨的景象,色彩絢麗;接著點明石湖方位所在;然後寫田野和水塘景象,對仗工整,富有表現力。這四句雖是客觀寫景,但從中可領略詩人開朗喜悅的心情。
頸聯“信腳自能知舊路,驚心時復認鄰翁”這兩句出現了不和諧。眾所周知,律詩的頷聯、頸聯要求必須對仗。這裡“自能”和“時復”就不能對。但是正如《紅樓夢》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所說的,有了奇句子就不管他是否必須對仗工整了。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我懷著激動的心情信步朝家裡走去,奇怪的是自己本身就能走著舊路,好像我離開這兒才不久似的。可當我走到家門口,看到一位老丈好一會兒才認出那是我的鄰居時我又不得不感嘆歲月的無情流逝了。“朝如青絲暮成雪”是令人觸目驚心的。這首詩的感情變化就是從此聯開始的,更確切的是從“驚心時復認鄰翁”這句變化的。詩中正麵點出題中“初歸”二字的就是這兩句。路是舊時認識的,信步走去也不會走錯;幾次碰見老人,仔細辨認,吃驚地發現他們原來是我的鄰居。這兩句寫初歸感受十分真切。
尾聯“當時手種斜橋柳,無數鳴蜩翠掃空”兩句也是明白如話。這兩句進一步延續了上一聯變了的情感,也使全詩變得的千轉柔腸,耐人尋味。意思是說我回到家裡,已經和我記憶中的家不一樣了。當年我親手栽種的斜橋柳還在可因為沒人管它,如今無數的鳴蟬在上面已經把它的原本翠綠的葉子掃食盡了。全詩到這裡就戛然而止,對事實變遷的感慨卻溢於言表,同時也留下了無盡的思緒。
范成大這首詩的最大特點就是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把自己完全交給感情,並且又能把握全詩的思路,難能可貴。
名家點評
現代古典文學研究家周汝昌《范成大詩選》:翠掃空,三字亦出蘇軾詩,本寫峨眉、九華山色,此系詩家變用之法。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宋代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十四年(1154年)進士。任徽州司戶參軍,累遷禮部員外郎。後出知處州,減輕賦稅,興修水利,頗有政績。乾道六年(1170年),他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大學士官銜,充祈國信使,出使金國,為改變接納金國詔書禮儀和索取河南“陵寢”地事,范成大在金國“詞氣慷慨”,相機折衝,維護了宋廷的威信,全節而歸,並寫成使金日記《攬轡錄》。後歷任靜江、成都、建康等地行政長官。淳熙年間,官至參知政事,因與孝宗意見相伴,兩個月即去職。晚年隱居故鄉石湖。以善寫田園詩著稱,與陸游、楊萬里、尤袤並稱“南宋四大家”。又工詞。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