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坦·巴加特
印度投資銀行家切坦·巴加特利用業餘時間陸續出版《有人5分》等3部英文流行小說,被譽為“印度史上最暢銷英語作家”。從銀行家變身暢銷書作家,切坦·巴加特談及成功秘訣時坦言:“我不是個好作家,但講故事很拿手。”
故事風靡
巴加特熱愛寫作,筆耕不輟,總是抓緊一切業餘時間埋頭創作。每天早晨上班前,他都要反覆修改自己的手稿。
“我不像其他印度作家那樣有思想包袱,”他說,“我只想寫本有意思的書。”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4年,巴加特的處女作《有人5分》問世。全書以在印度理工學院求學的3個年輕人為主線,講述了他們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其中包括醉酒、戀愛以及偷試卷等情節。令巴加特驚訝的是,小說上架銷售後很快取得不俗銷量,反響熱烈。
借《有人5分》熱賣的“東風”,巴加特於2005年推出第二部小說《呼叫中心一夜》。這一次,他將故事場景選在普通印度年輕人熟悉的呼叫中心,講述他們在那裡的工作和愛情故事。
美國《紐約時報》報導說,《呼叫中心一夜》發行不到3天,首次印刷的5萬冊便被搶購一空,創下印度圖書最快銷售紀錄。美國巴蘭坦出版社還在美國發行了這本小說的平裝本。
今年5月,巴加特又推出新作《我一生的三個錯誤》,講述3個喜歡打板球的年輕人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最大城市艾哈邁達巴德創業、追逐夢想的經歷。小說問世後再度受到年輕讀者熱捧,截至今年10月已售出50萬冊。
如今,“巴加特三部曲”累計銷量已突破百萬。印度電影製作中心寶萊塢還看中了《有人5分》與《呼叫中心一夜》,陸續將它們搬上銀幕。
故事風格
“巴加特式”小說在印度出版界屢創銷售神話,與其獨特觀察視角、社會思考和作品定位密不可分。
來自新德里的出版經紀人雷努卡·查特吉告訴美國《時代》周刊記者喬蒂·托塔姆:“你可能愛他或恨他,但切坦·巴加特對印度出版界的貢獻就在於,他開發出了一個出版商曆來認為不存在的讀者群——25歲以下的中學生或大學生。”
《紐約時報》記者唐納德·格林利斯也與查特吉看法相同。他說,巴加特的作品與來自印度中層社會、20多歲年輕人的思想觀念產生共鳴,如實反映出他們的奮鬥經歷、機遇、挫折和迷惘,道出了他們的心聲。
“看我書的孩子們可能只在學校里把英語當一門課來學,或許他們讀不了其他英文小說,”巴加特接受託塔姆採訪時說,“但他們能讀懂一本‘巴加特小說’。”
托塔姆舉例說,《有人5分》與《呼叫中心一夜》都反映出印度當代年輕人面臨巨大家庭和社會壓力的現狀:進頂尖學府、拿高分、找好工作等等。在《有人5分》中,一位主人公就因受不了母親逼他找工作、為父親支付醫藥費、幫姐妹置辦嫁妝的壓力而差點精神崩潰。
在小說《我一生的三個錯誤》中,巴加特對社會問題的思考更進一步,內容觸及印度年輕人的宗教價值觀。
“我的寫作手法非常現代,有點像寶萊塢喜劇,”巴加特總結說,“如果你看我的小說,就會發現它們是喜劇,但黑色幽默的味道很濃。”
值得一提的是,巴加特的小說熱賣還要歸功於其低價位、多渠道的銷售方式。格林利斯說,巴加特的小說定價與一張電影票價格差不多,只要100盧比。
爭議
小說的暢銷為切坦·巴加特贏得了包括2005年印度“出版界優秀作品獎”和“社會青年成就獎”在內的諸多榮譽。當然,並非每個人都認可巴加特的成功。《印度時報》日報評論員拉維·拉奧就批評說,巴加特在第一部小說中所展現的“直率、妙語連珠和緊湊結構”到《呼叫中心一夜》時已經蕩然無存,後者完全是“敗筆”。
對此,巴加特的出版經紀人卡皮什·梅赫拉回應說:“他(巴加特)不是個文學作家。但重要的是,他是個受歡迎的作家。”
同行評價
印度作家阿尼爾班·博斯將巴加特比作“印度大眾出版市場的丹增·諾蓋和埃德蒙·希拉蕊”。
紐西蘭探險家埃德蒙·希拉蕊與夏爾巴人嚮導丹增·諾蓋於1953年5月29日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成為征服珠峰第一人。他說:“切坦·巴加特的成功,表明印度小說市場巨大……出版商開始注意到,本土作家正在發出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