錛貼鋼
錛,古代稱之為斤,為砍削工具,多用於修整荒木。如蓋房做檁、栿、柱腳,刨皮找平常用。錛為底面平、上開刃的單面刃工具,前刃後桍,全長4寸左右。桍安丁字柄,長柄與刃口大體垂直,雙手握長柄砍削木料。
先用鐵坯鍛打成長4寸、寬2.5寸左右的板狀。再加熱煅燒,將前半部底面拍平,刃部向後漸窄而厚;後半部錘薄至1.5分左右,以備卷桍。第三次煅燒半成品的同時,將厚0.5分左右的鋼板餵入爐內。半成品要燒透,薄鋼板忌燒過,燒到火候二者同時出爐,將鋼板鍛貼在錛頭的底面。敲薄的後半部在砧子“耳”上,揻折成長方台形桍,搭接處鍛接牢固。刃部上面鍛成斜面,然後修整、淬火、開刃。
錛的另一種鍛打方法是接桍。即前刃後桍分體鍛打,然後將刃部和桍鍛接在一起,貼鋼方法同上。筒鍬、鋤鉤子、釘耙、鑹、鍘刀等農具也多為分體鍛打後接桍。
錛的丁字柄原為兩段榫卯連線,短段束4個鐵箍,後有的短段改為鐵制,帶銎安木柄。錛頭卸下磨刃,磨後再裝。此類錛子早已淘汰,被電鋸、電刨代替。
鑿貼鋼
鑿為單面刃貼鋼帶桍,連線握柄,用於開溝槽,鑿榫眼。形制有平鑿、斜刃鑿、半圓鑿、扁鏟等。鑿子又分2分、3分、4分、5分、6分(刃寬)等多種型號。鑿子截面為梯形,刃一端向桍逐漸變窄,利於鑿榫眼和泛木屑。
鑿子全長5寸~6寸,鑿身大體占2/3,桍占1/3。鑿身鍛打、貼鋼和錛子一樣,桍為卷制的錐形。鑿身貼鋼後,將桍一端拍成扇形,在砧子一側的錐形鋼棍上彎卷,合圍鍛接成圓錐形桍。鑿身非貼鋼的一面開刃,後淬火。
淬火,俗稱蘸火,金屬製品的一種熱處理工藝。即把工件加熱到一定成度,隨即浸入液體中冷卻,使材料內部結構發生變化,以提高製品的硬度和強度。淬火介質有水、鹽溶液、畜血、畜尿等。《北史·藝術列傳》:“造寶鐵刀,其法燒生鐵,精於重揉鋌,數宿則成鋼。以揉鐵為刀脊,浴於五牲之溺,淬於五牲之脂,軋甲過三十軋。”據說用這些介質淬火,可使製品韌度、硬度兼備,鋒利無比,可削鐵如泥,迎風斷髮。據資料介紹,我國古代名劍“莫邪”、“干將”就是經過千錘百鍊,以油脂淬火而成。一般工具淬火,多用清水或淡鹽水淬火。
斧貼鋼
斧,大體分兵器、工具兩大類。兵器有月牙斧、開山斧等;工具有木工用單面刃斧和劈柴用雙面刃斧,前者為貼鋼,後者為夾鋼,此介紹貼鋼的單面刃斧。單面刃斧貼鋼的一面為平面,另一面從銎向刃漸薄,所以分左右手。左手人較少,一般烘爐不鍛打左手斧子出售,用者需到烘爐定打。
鍛打斧頭,是用“樣頭”做“銎”。銎(qióng),斧頭上安裝柄的孔,也泛指器具上裝柄的孔。樣頭是外形尺寸與銎內形尺寸一樣的鐵制模具,多為長方體。
先將鐵坯煅燒拍扁,包住樣頭,然後斧刃一端錘扁,另一端鍛打成斧頂。貼鋼、開刃與錛子、鑿子一樣,不同處是需要兩端淬火。斧頭的功用除砍削外,還用其釘釘子,錘鑿子開榫眼。所以除斧刃一端需淬火,斧頂也要淬火,斧子中間銎部分不淬火。斧頂淬火時間要適度,使斧頂不能軟,軟長用則圮;過鋼則易掉肉。各種錘子的銎鍛打方法同斧子。有的為了裝斧柄結實,不易鬆動,斧銎非方形,而是略微帶艄。先用樣頭做斧銎,後在方孔兩小面,從中間向孔的兩端作斜面。
錛、鑿、斧(木工用)均為單面刃,所以必須一側為平面,貼鋼要厚薄均勻,貼得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