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郊[宋代王安石詩作]

出郊[宋代王安石詩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出郊》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寫初夏農村遍野碧綠、生機勃勃的景色,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而又和諧的圖畫。前兩句融情於景,廣闊的田野,一片碧綠,莊稼長勢令人欣喜;後兩句採用擬人的手法,暖風麗日無處落腳,便把溫暖移到繁茂的桑麻上來。全詩疏淡平和卻又耐人尋味,意含幽默而句法轉折,深藏著詩人對景物的細心觀察和刻意表現,但又表達得自然流暢,毫不雕琢。

作品原文

出郊

川原一片綠交加 ,深樹冥冥不見花 。

風日有情無處著 ,初回光景到桑麻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川原:平原,原野。交加:交錯。

⑵冥冥:昏暗。

⑶風日:風和日麗。無處著:無處用的意思。著,著意,著力。

⑷回:轉。景:風光景色。

白話譯文

平川上萬物生機勃勃,一片片翠綠交相掩映,密密麻麻的莊稼和樹葉擋住陽光,一片幽冥晦暗,看不到任何鮮花。

暖風麗日也感到沒有落腳的地方,它們初次看到這豐收在望的景象,便轉而把它們的溫暖移到那繁茂的桑麻上來。

創作背景

詩人來到郊外,為和風麗日中的田野景色所陶醉,寫下了這首小詩。此詩作年不甚明了。有說作於變法成果初見之際,有說作於丁母憂、閒居江寧(今江蘇南京)之時。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寫農村景物。詩人跳出都市生活的圈子,來到郊外,映入眼帘的是初夏平原一片萬物茂盛生長的景象,遂以豐富的感情進行歌頌,並與大家分享豐收在望的喜悅。

詩的第一、二句著力描寫眼前所見平川萬物生機勃勃的景象。“川原一片綠交加,深樹冥冥不見花”,格調酣暢,形象鮮明,色彩強烈而有一定的濃度和深度。“綠交加”三字,反映一片片、一叢叢翠綠的植物群體,茁壯茂盛,互相掩映。“冥冥”二字,表明樹叢長勢旺盛,一層深似一層,密密麻麻的濃葉擋住陽光,一片幽冥晦暗,在莊稼和樹木覆蓋下連任何鮮花也看不到。這是詩人握著一支大畫筆在作潑墨畫,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力。在第三、四句中,詩人以更加豐滿的感情和難以抑制的激動進一步抒發即將來到的農業豐收的喜悅。“風日有情無處著,初回光景到桑麻”,詩人把對萬物生長起重要作用的兩個自然因素暖風和麗日賦以人的感情色彩。他想像暖風和麗日在蔥蘢茂密的萬物面前有意施展力量,但又難以找到落腳的地方,只有把它們溫暖的光影開始投射到茂盛的桑麻上來。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揭示了大豐收的到來。這裡“風日”的感情色彩,就是作為政治改革家的詩人自己感情色彩的再現。詩人希望自己的政治改革像暖風麗日一樣,給人民帶來豐收的喜悅和希望。這便是“風日有情”之深情所在。

王安石深於觀察,寫過不少描繪農村自然景物的小詩。此詩充滿浪漫主義的氣息和激情,卻又婉麗含蓄,是藝術手法較高、思想性較強的佳作。

名家點評

中國韻文學會副會長王兆鵬、黃岡師院教授黃崇浩《王安石集》:無論是否涉及變法,本篇都深深地表達出詩人對初夏鄉村景象的陶醉感受。語言疏淡平和,間以擬人式的幽默(“風日”句),自然流暢,毫不雕琢。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慶曆二年(1042)進士,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1070)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1076)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鐘山,諡號“文”,又稱王文公。其變法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在文學上頗有成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擅長說理與修辭,善用典故;詞作不多,風格高峻。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