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蓮

出水蓮

《出水蓮》和《寒鴉戲水》、《平沙落雁》、《柳青娘》同為潮州音樂獨奏曲中的“中國十大古箏名曲”之一,是潮州音樂(細樂 )中的箏樂名曲,是箏家必彈之曲目。中州古調,採用傳統的十六弦鋼絲箏演奏,音調古樸,風格淡雅,以一種特殊的韻味,別具一格的音樂,表現了蓮花這種花中君子“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質,表現了人們高尚的情操。此曲旋律清麗、典雅;速度中庸、悠閒;演奏者右手以連托演奏的前倚音潤飾曲調,富有動力,同時還以不同的觸弦點彈奏造成豐富音色的對比,構成一種特殊的“軟套”(重三六)。全曲以各種豐富的表現手法將出水蓮的神態、氣質刻畫得栩栩如生。

基本信息

樂曲流傳

出水蓮在潮傳承路徑 出水蓮在潮傳承路徑

《出水蓮》樂曲屬潮州音樂 ,形成的歷史非常悠久。從兩晉至南宋,中原地區人因避戰亂,大量向南遷徙於現粵東潮州地區時,已有此曲的流傳。據清錢熱儲《清樂調譜選》所載,此曲的題解云:“蓋以紅蓮出水,喻樂之初奏,象徵艷嫩也。凡軟線諸調,均可用此調起板。”曲調平緩,意境深邃,旋律清秀,氣韻典雅,宛若一幅清新韻染的水墨畫,脫俗超凡。

《出水蓮》是一首“大調”曲子。所謂“大調”,就是樂曲是8板結構的“八板體”曲子。在中國民間音樂中,有一流行全國的曲目叫《八板》或《老八板》。中國傳統音樂有把某個曲目作為基礎進行種種變化的習慣,這個“母曲”的變化隨著不同地區、不同樂種而演變成風格迥異、千姿百態的“子曲”。《八板》與其各種變體之間,就是這樣一種“母曲”與“子曲”的關係。這些“子曲”往往被冠以較為文雅的曲名。這首《出水蓮》是1933年由漢樂理論家、演奏家錢熱儲記譜,饒淑樞審譜,刊載在汕頭公益社《樂劇月刊》上,題解為“出水蓮描寫蓮塘蕭散、秋涼景色,富有睹物傷時之意”。

《出水蓮》一曲實際上是借景抒懷、言志,全曲著意表現蓮花“出自污泥而不染”的純潔、高尚情操。

樂曲賞析

粵東國樂社分布圖 粵東國樂社分布圖

《出水蓮》全曲分為三大段。第一段可分為三個樂句。第一樂句第一小節前兩拍彈奏得強,後兩拍彈奏得弱,第2小節是正常的強弱規律。力度對比非常鮮明,速度緩慢,每分鐘只有四個八拍,疏密有 致。“fa”音左手重顫,短小細碎的花指對旋律進行似有若無的修飾。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重複,但不是簡單的重複,它像是講述一個故事的開始,不像第一樂句那么凝重,略顯得輕快、明朗,速度上稍快,旋律線條委婉,往返富有活力,結尾句又變得弱。第三樂句的開頭又強,這樣速度和力度鮮明的對比把層次拉開了,仿佛遠處朦朦朧朧的接天荷葉、映日荷花逐漸呈現在聽著的面前,一幅靜謐、清新、可人的霧蓮圖展現在聽賞者面前。曲作者由遠及近把聽者的思路一步步推進主題。

第二段則是樂曲的主題部分,分為五個樂句。第一樂句的彈奏,在中強的力度上,鏗鏘有力,一氣呵成。尤其小切分節奏有力飽滿,使得音樂產生一種內在張力,仿佛為後面的樂句積蓄能量,以此象徵出水蓮的盎然生機和旺盛的生命力, 有蓮花衝破淤泥而不染,亭亭出水的意味。此處音彈奏得弱些,又有如蓮花、蓮葉在水中迎風搖曳婀娜的姿態。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和第三樂句的過渡,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第3樂句微降變宮音“si”和微升清角音“fa”的大量帶入,使得音樂既顯示中州漢樂古樸典雅而又凝重的風格,又顯示了潮州箏曲細膩、含蓄、哀怨、深遂的韻味。在力度上由中強到弱,緊接著到中弱,後面緊跟著到第四樂句又到弱,第四樂句的第三小節又到中弱。力度上頻繁地變化,使得音樂跌宕起伏,二度的上下滑音反覆運用使得樂曲色彩飽滿,仿佛出水蓮對自然惆悵與無奈,後又奮起跟暴風雨進行搏鬥的場面,儼然一幅熱情洋溢、英姿颯爽的斗蓮圖。第五樂句是第四樂句的強調與補充。

出水蓮曲譜 出水蓮曲譜

第三段是全曲的尾聲部分,在力度上運用了中強,結束句漸弱漸慢,穩定而完整地結束在“do”上,仿佛是經過暴風雨洗禮後的蓮顯得更加生機盎然,堅貞頑強,宛如一幅清雅脫俗高潔的聖蓮圖。鏡頭被拉遠,直至蓮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人類的美好品德是《出水蓮》一曲的深刻主題。在《出水蓮》中,應該在優美的音樂中學會尋找迷失的自我,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欣賞《出水蓮》,應該用心體會,不但要感受到樂曲的優美,更要由此而展開思考,以此為橋樑探索人生的哲理。

演奏技巧

出水蓮 出水蓮

《出水蓮》樂曲保留了中原古曲的風貌,音調古樸淡雅、優美抒情,因此非常講究彈弦按音的尺度,如右手拂音加花手法要求以古樸淡雅為主,極少使用華麗的長拂弦,而一帶既過的、若有若無的裝飾性短拂弦居多。上滑音的演奏往往是以迴轉滑音效果為住,這種奏法表現了潮州音樂委婉柔美的音韻特點。

演奏者右手以連托演奏的前倚音潤飾曲調,富有動力,同時還以不同的觸弦點彈奏造成豐富音色的對比:靠近岳山處,音色則高雅明亮;中段常在岳山和雁足的中間彈奏,音色則柔美動聽。左手則發揮按弦的多種功能,重按mi和la音時則升高為fa和降si(b7)音。構成一種特殊的“軟套”(重三六);以上滑音產生後倚音,韻味悠長,又以重顫音偶爾點綴一下,色彩清淡。

要演奏好《出水蓮》,首先需要掌握潮州箏中所普遍運用的技巧,包括滑弦、顫弦以及揉弦等特有規律。這種規律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演奏者基本可以以此為根據來指導自己的演奏。其次要掌握此曲所表現的含蓄而深刻的內容,由物及人,借景抒情。全曲不長,但卻以各種豐富的表現手法將出水蓮的神態、氣質刻畫得栩栩如生。演奏《出水蓮》,也應該與欣賞樂曲一樣,用心體會、感受樂曲的優美,更要由此而展開人生哲理的思考。

社會價值

《出水蓮》是廣東潮州箏曲的代表曲目,借音樂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其實是寄予了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同時也反射出鄙棄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心理和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正是此曲蘊含的精神價值。

作者簡介

出水蓮 出水蓮

《出水蓮》始創於哪個朝代已無從考究,所幸得到潮州箏曲大師們協力傳承,上世紀30年代,張漢齋和王澤如合奏的潮樂《寒鴉戲水》、《出水蓮》等為潮州民間音樂的最早唱片 。而目前《出水蓮》的古箏版本有多個,教學常用的是武漢音樂學院許守誠修訂的版本,另陳安華整理的譜本在民間亦頗為流行,目前常聽到的潮州箏樂《出水蓮》系由潮箏大師之徒林玲 和蘇文賢之女蘇巧箏 演奏。

傳譜者

許守誠,1932年生,潮州人,丁伯苓之夫,武漢音樂學院古箏副教授,1956年考入湖北藝術學校,1959年畢業後留校任古箏專業教師,在教學中突出潮州派的箏曲,先後整理、訂譜的潮州箏曲有30餘首,其中《出水蓮》、《平沙落雁》、《粉紅蓮》等已被諸多古箏教育家、演奏家廣泛採用。

整理者

中國箏曲流派概況 中國箏曲流派概況

陳安華,1940年生,潮州市潮安縣人。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廣州星海音樂學院教授、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副會長。執教古箏專業近五十年,多次任國家級和省級古箏比賽評審。主要論著有《中國嶺南箏譜》。並著有《承秦箏正統,傳太古遺音》、從箏的沿革看〈世界箏〉的趨向》《談箏曲創作的標題性、旋律性、民族性》《曲高和眾,雅俗共賞》等論文;獨奏和教學專輯有《嶺南古箏》《中國箏樂》《古箏入門教程》等。其代表性的學術觀點是確立“嶺南古箏學派”。

衍生作品

《出水蓮》原是一首古箏獨奏曲,主要流行於古潮州府地區,即今天的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和原屬潮州府的大埔縣和豐順縣,現當代又多個版本的演奏,演變較為成功的還有如弦詩樂版。

古典吉他演奏家殷飈曾將此曲改編成吉它獨奏曲。琵琶演奏家林石城曾將此曲編為琵琶獨奏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