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與蕭乾

冰心與蕭乾

《冰心與蕭乾》是蕭乾、文潔若編著,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出版。

基本信息

作者

作 者:蕭乾 文潔若 著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圖書簡介

蕭乾先生是世界聞名的記者,卓有成就的翻譯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訪歐美及東南亞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寫出了三百多萬字的回憶錄、散文、特寫、隨筆及譯作。他與世紀老人冰心有著一個世紀的友誼。兩人之間也有諸多書信聯絡。本書從中收錄了一些,編輯成冊。此外,本書還收有文若潔對兩人的交往回憶文。

編輯評論

你能想像,兩人間的友誼可以持續一個世紀之久嗎?蕭乾先生與冰心大姐就是如此一對雷人。本書收錄了兩人間的書信往來,主要是蕭乾先生寫給冰心大姐的信件,以及作者文若潔對兩友人交往的片斷紀錄。全書作品共分上下兩篇:上篇為一個世紀的友誼,下篇為跨越世紀的歌聲。

目 錄

上篇一個世紀的友誼
蕭乾致冰心的四十一封書信
能愛才能恨
大姐的關懷
晚年的冰心更輝煌
冰心大姐和她的餅乾弟弟
冰心與蕭乾
下篇跨越世紀的歌聲
蕭乾集
鼓聲
在洋山洋水面前
一個樂觀主義者的獨自
在歌聲申回憶
致章金樹的信
透過活物看人生
我的醫藥哲學
序《山紅谷黑》
一代的反思
從心理學角度
中國農村社會的歷史長卷
絲韋的自我反左
從竹林的《女巫》談起
夢遊“永不再”鄉
三姐常韋
五福堂
致《解放日報》編輯陳詔的三十三封書信
致雲南女作家黃豆米的二十封書信
致丁亞平教授的十二封書信
文潔若集
獅城雜憶
新馬文學研究家今富正巳
記英國漢學家年會
綠黨在聯邦德國方興未艾
西方青年種種
日本人怎樣看待當年的侵華戰爭
一位新加坡記者筆下的日本
夢之谷奇遇
我與蕭乾的文學姻緣
一個走自己的路的人
近距離的觀察
文學寓言《大象與大綱》
林海音探親
瀾滄江畔一對菩提樹
張權的高風亮節
我的三姐
救救森林
蕭乾在上海的日子
上海印象
《溫家寶總理與一個四川小女孩的溫隋故事》讀後感
我與《解放日報》的不解之緣
《開卷》是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基本信息

·語言:簡體中文
·出版時間:2010-11-01
·版次:1
·總頁數:308
·印刷時間:2010-11-01
·印次:1
·字數:260000
·ISBN:9787542633538
·大小:16開
·裝禎:簡裝
·紙張:膠版紙

圖書摘要

鼓聲在所有的樂器中,鼓同我這一生關係似乎更為密切。倘若你閉上跟晴使勁回憶,總可以追想出自己孩提時代玩過的一兩件玩具。我曾經這么試過。浮現在我眼帘里的,總是一隻撥浪鼓,鼓面大約只有銅錢那么大,是杏黃色的,兩邊各拴著一根紅絲繩,繩端是顆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珠子,鼓槌是比筷子還細的竹棍,攥在手心裡只要輕輕那么一搖撼,兩顆珠子便甩動起來,撥浪撥浪地在鼓面上敲出細碎響聲。撥浪鼓給我帶來過無限快樂。它那清脆的聲音曾沖破我兒時的孤寂。四、五歲上,在我開始懂事的時候,另一種鼓進入我的生括了。當時,北京有一種穿街走巷收購舊物的商販。不同於一般的商販,他們不是短打扮,往往身穿長褂,右肩上搭著條細長的錢口袋。那是他用以奪走窮人最後一點生活用品的資本。他一隻手裡握著個鼓槌,另一隻拿的是比我幼時玩的那種大不了許多的小鼓,北京市民通稱他們作“打鼓兒的”。在我心坎上,“打鼓兒的”是一種文雅的強盜。每逢這種人進家門一趟,我們就少一件家具。“打鼓兒的”吆喊的是收買珍珠翡翠,瑪瑙玉器,可我們那一帶連見也沒見過那種貴重物件。通常請“打鼓兒的”過目的,不是現由娃娃腕子上剝下的鐲子,就是家裡僅剩的一件木器——炕桌。“打鼓兒的”料到賣主都是些揭不開鍋的,走進來臉上照例是那副不屑一顧的神情,然後撇嘴搖頭說:“值不得幾個大錢,還是留著使吧。”經過賣主再三央求,他才丟下幾吊錢,過不大多會兒,撣瓶呀,條案呀,就隨著那清脆的鼓聲永遠地消失了。(一九六六年紅八月至一九六九年秋天下幹校的那段日子裡,“打鼓兒的”好像又在生活中出現了,而且不是他來取,是賣主送上門去。一時賣主太多,又太急切了,站在委託商行櫃檯里的人把臉拉長,,嘴撇了起來。見什麼他都說聲:“不要。”有個朋友好容易借到一輛平板三輪,把上百部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珍本書拉到舊書店去了。櫃檯里的人說:“不要!”“可我怎么好再拉回去呢?五間房子只剩下一問啦。你隨便給個價兒吧,給價兒就賣。”“你準賣?”“準賣。”“那好,我給你一毛錢。”一毛錢也賣了。因為那畢竟比再拉回去的沮喪還要好受些。)我母親“接三”的那個晚上,鼓聲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更為可怕_的陰影。大概是為了體面吧,家裡請來了一台由兩三個和尚組成的“焰口”。我作為“孝子”,跪在靈旁。也不知道他們誦的是什麼經,反正咚咚嚓嚓鬧騰了一宵。我又哆哆嗦嗦地站在一條板凳上,扒著棺材沿兒同母親告了別。然後,棺材上了蓋,斧頭就把它釘死了。多年來,鼓聲給我帶來的是棺材、和尚和死亡的影子。鼓聲再度出現在生活中,是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那一天腰鼓隊走過天安門時,我才體會到鼓聲的雄壯,鼓聲的優美。多少世紀以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搬掉了。還有什麼樂器比鼓更能表達人們的喜悅,更能表現出一個重生的民族堅定而自信的步伐呢!成千的腰鼓隊員排列著,整齊得像棋盤,個個頭上用毛巾扎著麻花。咚——咚——咚咚咚。聲音單調嗎?一點也不覺得。因為每一聲咚咚都敲出對舊事物的詛咒,敲出對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美好的祝願。接著,一九五。年的冬天,我在湖南嶽陽縣筻口鄉又聽見鼓聲了。咚咚咚,一大堆浸著世世代代農民鮮血的地契燃著了。除了鼓,還有什麼樂器更能表達從奴隸變成主人的狂喜呢!然而六十年代中期,鼓聲突然變了,變成對自己人的威脅。一九六七年吧,我住在——更確切地說,是我被趕到一條小胡同里。隔壁住了一位老寡婦,她身邊只有個獨子。他們仿佛也是經抄家被趕到那裡一間小東屋的。聽說學校的“文革小組”勒令那個獨子到邊遠地區插隊,老寡婦捨不得讓他走。於是,每天中午就從居委會那邊咚咚咚地敲起鼓來,越敲越近。敲到寡婦門前,鼓點更緊了,而且堵著寡婦門口一敲就是幾十分鐘。鼓聲里充滿了殺氣,好像有千軍萬馬在包圍。老寡婦由於怕四鄰每天都得陪著受罪,終於還是咬牙讓孩子走了。那陣子,什麼單位大約都不乏一些年輕力壯的鼓手,手持雙槌,嘣嘣嘣,真是耀武揚威。鼓越做越大。先是威風凜凜地站在平板三輪上敲,“九大”時就上了彩車。那陣子,三天兩頭就得跟在鼓後面遊行。有時是為了慶祝一些來路不明的“最高指示”,有時是為了“報喜”。那時鼓聲起的是窒息大腦的作用,然而有時候腦子偏偏還喜歡動那么一下。“出版史上的奇蹟:三天之內趕印出兩本書來!”當整個民族文化都癱瘓時,這報的算是什麼“喜”呢!然而生活在達摩克利斯的劍刃下,腦子的閘門可得擰緊呀!生命就靠那擰緊的功夫來維繫。這三、四年,鼓聲不那么頻繁了。鼓還是要敲的。管弦樂隊、銅管樂隊都少不了它,重大慶典也還是要敲鑼打鼓的。那屬於鼓的正常使用。然而鼓聲不再是殺氣騰騰的了,它不再對自己人顯示威風。這真是大好事。有時候我也暗自擔心,那些年輕鼓手會不會不甘寂寞、會不會手癢呢?今天,國家需要的不是轟轟烈烈的鑼鼓喧天。一陣曠日持久的動亂之後,它需要的是埋頭苦幹,踏踏實實地為社會主義修籬補牆,添磚添瓦。讓馬達和電子的聲音壓倒鼓聲吧!恰當地、有節制地使用,鼓聲可以振奮人心;濫用,響過了頭,鼓聲的作用照樣地可以走向反面。一九八一年七月(原載《人民日報》,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四日)P65-6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