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1942年12月12日,德軍開始實施“東風計畫”,以第57裝甲軍另4個步兵師和2個騎兵師從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鎮出發,沿鐵路線北上,他們不顧重大傷亡,向史達林格勒方向實施猛烈突擊,以圖解救其被圍軍隊。蘇軍隨即發起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戰役,以粉碎德軍的解圍計畫。12月19日,德軍進抵梅什科瓦河,離史達林格勒只有四十公里。這時,曼施泰因命令被圍德軍向南突圍。但是,被圍困的德軍已精疲力竭,很難立即行動。此時,蘇聯西南方面軍和沃羅涅什方面軍的另一支大軍,以450輛坦克為先導,從馬蒙附近發起了新的攻勢。直插托爾莫辛的北面,威脅著整個德軍“頓河”集團軍群後方。同時,另一支蘇軍從下切爾斯卡亞發起攻勢,迫使 “頓河”集團軍群的左翼西退。在此情況下,曼施泰因為了自身的安全,不得不在23日命令北上的德軍南撤,同時命令被圍德軍停止突圍。蘇軍史達林格勒方面軍乘此時機,於12月24日從梅什科瓦河一帶發起反攻,緊追退卻之敵,12月29日晨占領了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這樣,德軍解圍計畫徹底破滅,被圍德軍已成瓮中之鱉,從而注定了覆滅的命運。
事件回放
史達林格勒戰役前夕
史達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後改稱史達林格勒。它位於伏爾加河下游、頓河以東約60公里處 ,是蘇聯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水陸交通的中轉站。也是來自高加索的石油轉運站和重要的 軍事工業基地。1942年4月5日,希特勒下達了第41號作戰指令:“要集中一切力量用於在南段實施主 要戰役,消滅頓河以西的蘇軍,以便進而奪取高加索的石油產地”。為此,德軍最高統帥部擬定了代 號為“藍色作戰”的南方作戰計畫,改組了原南方集團軍群,將其分為A、B兩個集團軍群。
A、B兩個集團軍群共擁有97個師計90萬人, 1200輛坦克,17000餘門火炮和迫擊炮,1640架飛機 。南面的A集團軍群由利斯特元帥指揮,轄有第17集團軍、第1裝甲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 其任 務為征服高加索地區; 北面的B集團軍群由馮.包克元帥指揮,轄有第4裝甲集團軍、第2、第6集團軍 、匈牙利第2集團軍,其任務為掩護A集團軍的北面側翼,其手段則為占領史達林格勒。此外在克里米 亞,還有曼施泰因指揮的德第11集團軍。
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指揮的德第11集團軍在克里米亞發起了春季攻勢,一周后占領了刻赤半 島。7月4日攻占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拿下了整個克里米亞。 6月28日,德軍兩個集團軍群分別從庫爾斯克東北、哈爾可夫東北、斯拉維揚斯克、史達林諾一帶 發動進攻,蘇軍被迫後撤100-300公里,德軍侵入頓河大彎曲部。南面的A集團軍群繼續向高加索油田 區推進,北面的B集團軍群則以史達林格勒為目標。
德軍最高統帥部指定由B集團軍群的由保盧斯指揮的第6集團軍進攻史達林格勒, 第6集團軍是當 時德國較強的集團軍,轄6個軍(其中兩個裝甲軍)共18個師,約25萬人,坦克740輛,火炮或迫擊炮 7500門,由第4航空隊1200架作戰飛機進行支援。
史達林格勒戰役
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心在史達林格勒組織堅守。 為此,蘇軍於7月12日在西南方面軍原有基礎上組 建了由鐵木辛哥元帥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爾多夫中將接替)的史達林格勒方面軍, 其編成內有 從蘇軍戰略預備隊調來的第62、第63、第64集團軍和原西南方面軍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團軍 及空軍第8集團軍、海軍伏爾加河區艦隊。 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實際能投入的力量有12個師,約16萬人 、2200門火炮和迫擊炮、近400輛坦克、飛機454架。其任務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庫爾莫亞爾斯卡亞 的長約530公里、縱深為120公里的防禦地帶。
1942年7月17日,史達林格勒戰役拉開序幕。德軍第6集團軍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 兩個突擊集團,企圖從行進間突破蘇軍防禦,向喀拉蚩總方向發展進攻,圍殲頓河右岸的蘇軍,從西 南方向突向史達林格勒。7月23日,德軍突破蘇軍第62集團軍右翼防線,形勢告急。 史達林任命年輕 的第64集團軍司令戈爾多夫中將取代年邁的鐵木辛哥元帥指揮史達林格勒方面軍,並派素有“蘇聯紅 軍智多星”之稱的華西列夫斯基上將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前往史達林格勒協助指揮戰事。 7月25日, 德軍以2個步兵師和1個裝甲師的強大兵力對由蘇軍第第64集團軍的第229師5個營駐守 的右翼陣地發起攻擊,企圖在喀拉蚩附近強渡頓河,直撲史達林格勒。 次日,兵力薄弱的第229師被 擊潰。蘇64集團軍被迫退過頓河。 8月1日, 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加入進攻,得到加強的德軍突破了蘇第51集團軍的防線後,攻占 列蒙特納亞並逼近了科捷爾尼科沃。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為了阻止德軍,於8月3日組成了擁有4個師又2 個旅(後又增加了1個師)的“戰役集群”,與德軍激戰兩天后被迫退到阿克賽河北岸,5日,德軍已 前出到阿勃加涅羅沃地域。 在這危急關頭,史達林簽發了著名的《第227號命令》,要求蘇軍部隊“ 不許後退一步” 。蘇軍接著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和反擊,至17日,蘇軍退守史達林格勒外層圍廓。 8月中下旬,德軍統帥部調整部署,集結了21萬人,2700門火炮和迫擊炮,600輛坦克和1000多架 飛機,以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和霍克的第4裝甲集團軍分別從西北、南部兩個方向對史達林格勒發起“ 鉗形攻勢”。 22日, 德第6集團軍的第14裝甲軍和步兵第8軍的3個步兵師、2個摩托化師及1個裝甲師突破了蘇 第62集團軍在韋爾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線,強渡頓河,將蘇軍分成兩部分,蘇第62集團軍與 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切斷了聯繫。23日,德軍推進到史達林格勒以北的葉爾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爾加 河,對市區造成了嚴重威脅。同日,德軍先出動飛機幾百架,入夜又出動2000架次的飛機對史達林格 勒進行了自侵蘇以來烈度最強的狂轟濫炸,使該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戰後英國出版的《第二次世界 大戰史》一書對此評述道:“這是一次純粹的恐怖攻擊,其目的是儘可能多地屠殺和平居民,壓垮蘇 軍,瓦解士氣,散布恐慌氣氛”。 但史達林格勒的蘇聯軍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德第6集團軍司令官 保盧斯的副官在這一天的戰地日記中寫道:“蘇軍在史達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實施反攻擊。市民們也 拿起了武器, 表現得非常英勇。 在戰場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們那已僵硬的手 還握著步槍和手槍。在被擊毀的戰車駕駛艙里,呆坐著被打死的工人。類似這樣的情況,我們從未見 過”。
在南路進攻的德第4裝甲集團軍,在阿勃加涅羅沃西部地區突破了蘇軍防禦, 29日,進至加夫里 洛夫卡地域,威脅到史達林格勒正面防禦的蘇軍後方。蘇軍最高統帥部面對這一嚴重形勢,將一切能 夠動員的兵員物資,都派往史達林格勒地區,並任命朱可夫為最高副統帥,趕赴史達林格勒前線督戰 。 8月下旬和中旬,蘇軍從南北兩面發起了幾次反擊,雖減輕了對史達林格勒城區的壓力,但未能殲 滅突至伏爾加河的德軍,雙方經過激列爭鬥,傷亡都很大。 至9月12日,蘇軍撤至市區圍廓,外圍防 御地帶已全部喪失。
最高副統帥朱可夫將崔可夫中將調任為第62集團軍司令,該集團軍的任務是防禦史達林格勒城區 。兵力約4萬人,德軍攻城兵力共13師,約17萬人,比蘇軍多四倍。 崔可夫表示:“史達林格勒對我 們全體蘇聯人民至關重要,這個城市的失守將挫傷人民的鬥志。我發誓決不離開這座城市,我將採取 一切辦法堅守。我決心要么守住城市,要么就戰死在那裡”
9月12日,希特勒從東普魯士飛抵烏克蘭的文尼察, 召見了B集團軍群司令包克元帥和第6集團軍 司令保盧斯。“要儘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裡,不要讓它變成人們長期矚目的焦點,更不能讓它牽 扯我們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國要做的事情還多著呢。”他面帶慍怒之色對他倆說。隨後,他命令 第6集團軍於次日起發起猛攻,不惜任何代價迅速占領史達林格勒 9月13日,市區爭奪戰全面展開,德第6集團軍組成兩個突擊團向市區中部和南部進攻。守城部隊 頑強抵抗,實施猛烈反擊。14至15日,德軍對蘇第62集團軍實施強攻,雙方在馬馬耶夫崗等城郊進行 激烈的街巷戰鬥。經過兩天激戰,德軍死亡2000人,蘇軍也損失慘重。接下來的戰鬥更加激烈,崔可 夫說∶“我們的部隊在這裡經受了從殘酷和頑強程度來說都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惡戰”。守衛史達林 格勒城南糧倉的近衛步兵第35師師長杜比揚斯基在給崔可夫的戰報中說∶“情況在不斷變化著。原先 ,我們在糧倉的上面,德國人在下面。我們剛剛把德國人從下面趕出來,他們卻又鑽到了上面”。 9 月25日,德軍占領了城市南部和中部,27日繼續向北部工廠區突擊。戰鬥是慘烈的,參戰的德國將軍 漢斯. 德爾在《進軍史達林格勒》一書中寫到:“敵我雙方為爭奪每一座房屋、車間、水塔、鐵路路 基,甚至為爭奪一堵牆、一個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礫都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不能相比。我們早晨攻占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國人又奪了回去”。 至11月初,德軍始終未能完全占領史達林格勒。眼看天氣又要冷下來,倒霉的冬天即將來臨,希 特勒讓幾乎沒有多少越冬物資儲備的保盧斯趁天氣還暖和再作一次努力。11月11日,德軍在史達林格 勒城區內,向蘇軍據守的陣地發動了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 保盧斯以5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和2個工 兵營在寬5公里的正面上發起強攻。戰鬥隊形高度密集。 一天之內,雙方為爭奪每寸土地、每一座房 屋,都進行了異常激烈的戰鬥。 守衛陣地的蘇軍,頑強抵抗,其中有的師僅剩下不足1個團的實力, 仍沒有丟失自己據守的地段。在傷亡數千名官兵的情況下,保盧斯被迫於次日停止了進攻。
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於在史達林格勒發動全面反攻行動,以圍殲該地域的德國重兵。反攻前,蘇 軍向史達林格勒方向秘密調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共展開了三個方面軍,除史達林格勒方面軍 外,還有頓河方面軍及西南方面軍。三個方面軍總兵力達11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5500門,坦克和強 擊火炮1463輛,作戰飛機1350架。 德軍方面, 經過增援,德B集團軍群所屬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 等,共有兵力101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029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675輛、作戰飛機1216架。 但德軍戰 線延長,鐵路運輸無保障,前線和後方都缺乏戰略預備隊,物資供應也不足。
19日晨7時30分,蘇史達林格勒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共110餘萬部隊在紛飛的大雪中 發起強勁反攻,首先突向對方最薄弱的羅馬利亞軍陣地。 23日,蘇軍攻占了頓河左岸的重要支撐點 喀拉蚩,在拉斯波平斯卡亞地域包圍並殲滅了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的第4、第5軍,俘敵27000人。隨後 ,蘇軍三個方面軍合圍了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的一部分兵力,共22個師,總計33萬人,將其壓 縮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內。
實施
德國新任陸軍總叄謀長蔡茨勒將軍力勸希特勒同意保盧斯趁蘇軍合圍剛剛形成迅速突圍,他幾乎 已經把元首說服了, 然而,大言不慚的空軍司令戈林卻向希特勒保證說,他可以保證第6集團軍的空 中補給,要多少有多少。希特勒遂於11月24日命令保盧斯堅守陣地。 為救援第6集團軍,希特勒將曼 施泰因元帥從列寧格勒前線調往史達林格勒擔任新組建的頓河集團軍群司令,要他殺開一條血路為第 6集團軍解圍。12月12日,曼施泰因的“冬風計畫”反攻作戰開始了。至12月19日,霍特的第4裝甲集 團軍所屬的第57裝甲軍已突進到離南面包圍圈30英里以內。 曼施泰因命令保盧斯迅速突圍與第4裝甲 集團軍會合。然而保盧斯在沒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沒有突圍的意圖,他以燃料不足為由拒 絕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棄了這最後一次機會。 12月27日,第4裝甲集團軍的主力第57裝甲軍在蘇軍 的強大攻擊下,終於退回了原來的陣地,救援第6集團軍的行動失敗了。
1943年1月初,被圍的德第6集團軍陣地被壓縮得越來越小,且受到蘇軍的嚴密空中封鎖,空運補 給幾乎中斷,瀕於彈盡糧絕的地部。 總兵力減至25萬人、坦克300輛、火炮和迫擊炮4130門、作戰飛 機100架。
蘇軍最高統帥部制定了殲滅德第6集團軍的“指環”作戰計畫,由頓河方面軍負責實施。 該方面 軍共7個集團軍,由空軍第6集團軍負責空中支援, 計有39個師和10旅,共有兵力21.2萬人、坦克257 輛、火炮和迫擊炮6860門、作戰飛機300架。
結果
1943年1月8日,頓河方面軍向被圍的德軍發出最後通牒,敦促德軍投降。保盧斯電告希特勒,要 求準予他相機行事,但希特勒駁回了他的請求。10日,蘇軍向被圍德軍發起攻擊行動。23日,衝進市 區,攻占馬馬耶夫崗,與守城的第62集團軍勝利會師。 1月24日,保盧斯向希特勒報告說:“部隊已 不能支持了,繼續抵抗已毫無意義,請準允我們投降。”他得到的答覆是:“投降是不可能的, 第6 集團軍應在史達林格勒盡到其英勇的責任,直到最後一人為止。” 1月31日,蘇軍第64集團軍的第38 摩步旅打到了保盧斯的司令部, 剛剛被希特勒授予元帥軍階的保盧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軍軍長普費 費爾中將、第51軍軍長庫爾茨巴赫中將、第295師師長科爾費斯少將等德軍高級將被迫投降。 兩天后 ,在史達林格勒其他陣地上的德軍也全部投降了。與保盧斯一同被俘的,有23位將官,2000名校級以 下軍官和9萬名士兵。至此,歷時200餘天的史達林格勒會戰結束。此役成為蘇德戰場的轉折點,正如 德國陸軍總叄謀長蔡茨勒將軍所說:“我們在史達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整個 東線的脊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