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堌集村

據此,自漢代改名冉子堌,或稱冉堌。 但據《冉氏族譜》記載:“仲弓墓在四川,冉堌集有冉氏三賢合祠”。 ”據此,冉堌集有魏冉墓,非冉子墓。

冉堌鎮冉堌集村位於定陶縣城東17公里處,系冉古鎮政府駐地,是定陶縣最大的村莊,聚落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7796 畝,人口5480 人,現有朱、王、胡、冉等44姓。有汽車站、中學、劇院、職業中專、利德爾、懇利來等企事業單位。每逢農曆一、三、五、七、九為集市日。
據《冉氏族譜》記載:該村建於春秋時期,是孔子賢徒冉子(冉求)故里。據冉堌村志記載:“冉求系出於周聃(dan)季載,與冉伯牛,冉仲弓三賢鼎足,世居山左”。因冉氏定居於此,故稱冉山。據清朝徐繼孺《曹南文獻錄》載:“漢高祖自豐沛起兵滅秦,至吉旺里駐蹕,練士卒於冉山南……改冉山為冉子堌。”《冉子族譜》亦有類似記載曰:“改冉山為冉堌”。據此,自漢代改名冉子堌,或稱冉堌。再據清光緒十年《曹縣誌》:“魏冉(秦相)墓……葬於陶,世謂之安平陵。按冉堌之名,蓋因此墓”。名稱來歷與時間各異。
據民國五年《定陶縣誌》:“仲弓墓在冉堌定陶界上”。但據《冉氏族譜》記載:“仲弓墓在四川,冉堌集有冉氏三賢合祠”。《山東通志》謂“魏冉墓在冉堌集。”據此,冉堌集有魏冉墓,非冉子墓。正如《山東考古靈》云:“曹縣之冉堌為秦相魏冉之墓,而今人以為仲弓,如此之類,蓋難以盡信也。”相傳在冉堌集東門裡大覺寺遺址東約30米處,有古墓埋深7米左右,疑為魏冉墓。
據《曹南文獻錄》和《冉氏族譜》所記。明成化辛丑年(1481年)知縣鄒魯在冉堌集為三賢合祠。明、清時期曾四次重修。三賢冉子祠在冉堌集中心路北,有前後兩院,後院大殿三間,塑有三賢泥像。院內石碑數塊。兩側各有配房三間。前後院有兩個園門相通,前院中石碑六塊,其中有“先賢冉子故里”碑一塊。院中古樹參天,幽雅恬靜,後因年久失修,再加“文革”中破除“四舊”,拆毀無跡,後建為冉堌公社大院,今為冉堌國小。
魏冉 戰國時秦國大臣。原為楚人。秦昭王母親宣太后異父弟。秦武王去世,秦內亂,他擁立昭王。初任將軍,後一再任相,封於穰(今河南鄧縣),號穰侯。五國合縱破齊後,他加封陶邑(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北),富於王室。與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並稱“四貴”。曾保舉推薦白起為將,連續攻取晉國城池土地,並克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昭王改用范睢為相,冉被罷免。昭王命魏冉去封地陶邑居住。魏冉出關時,僅財物輜重就裝了一千輛大車。後死於陶,葬於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