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而他們也有著正常人無法擁有的,那就是對藝術的獨特敏感性,對顏色的敏銳度,對音樂創作的開創性研究,以及對詩歌的超感悟力使得很多共感患者在文學,繪畫(尤其是抽象作品)和音樂上成果顯著。但是那些共感藝術家無一例外在被問到自己的成就是否與自己的共感病症有關聯時,他們的答案一律都是否定的。他們堅信自己在藝術上的成就是由文藝上的靈感,一點天分,再加上努力共同得來的。所以雖然科學上能夠證明共感患者在文藝上的確具有一般人沒有的特質,但是實際效果迄今沒有得到證明。
共感研究
對共感的研究始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俄國。那個時候心理學家對這種病症是承認的。但是到了四五十年代,西方世界的保守主義占了上風,共感被併入了弗洛伊德的理論當中,心理學界不承認其是一種病症,而把它看作一種精神性的疾病,是一種幻覺的表現。但是到了二十世紀初,共感在被科學及遺忘了多年後,再次被科學界得以承認,並且研究的深入與廣度都得到了提高。經科學家試驗,一般共感患者對實物的錯亂認識一般是固定的,一般不會隨著時間發生改變。但是到現在為止,還未有研究發現味覺會發生錯亂,也就是說,對食物的味道體驗,他們與我們是相同的。這些研究使得共感在西方世界裡已經不是神秘的東西。
雖然共感者在現在的心理學界已經不被看作精神病,但是共感患者極容易患上精神病。因為他們與我們正常人太不相同了,他們對我們來說,真的就如同外星人一樣,永遠無法與正常人正常相處。
據最新的調查顯示,共感患者僅占全球人口的1/25000。那些出生在一個對共感不太了解的國家,會被當作一個精神病或者是弱智看待。就算是生活在一個對共感已經很了解的國家,他們的一生都難以排解的寂寞都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文學潮流
不過共感在文化歷史上曾是一股很強勁的文學潮流,當然發起者還是始於俄國,不過這個共感是與醫學上的共感在概念上是不同的。他號召所有文學青年動用身體的所有感覺感知世界,創作一首詩的時候,不要僅僅局限在文字上,而要增加詩歌的韻律,讓讀者讀起來好像聽到一首美妙的音樂。而在繪畫上,他們提倡的是象徵主義,抽象主義以及後現代派,所有這些都可以被稱作文學界的共感革命。
每個共感者的感覺不一樣 所以看到的顏色會有不同 這是正常現象(下圖只是個例子)
共感者的共感能力隨時具有,並非能控制有或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