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文王問太公(1) 曰:“聖人何守?”太公曰:“何憂何嗇(2) ,萬物皆得;何嗇何憂,萬物皆遒(3) 。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時之所在,莫知其移。聖人守此而萬物化,何窮之有,終而復始。優之游之(4) ,展轉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復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長生;聖人不自明,故能名彰(5) 。
“古之聖人,聚人而為家,聚家而為國,聚國而為天下,分封賢人以為萬國,命之曰大紀。陳其政教,順其民俗,群曲(6) 化直,變於形容(7) 。萬國不通(8) ,各樂其所,人愛其上,命之曰大定。嗚呼!聖人務靜之,賢人務正之,愚人不能正,故與人爭。上勞則刑繁,刑繁則民憂,民憂則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9)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10) 之則止,啟(11) 之則行,靜之則清。嗚呼,神哉!聖人見其所始,則知其所終。”
文王曰:“靜之奈何?”太公曰:“天有常形(12) ,民有常生(13) ,與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靜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從政。是以天無為而成事,民無與而自富,此聖人之德也。”文王曰:“公吉乃協予懷,夙夜(14) 念之不忘,以用為常(15) 。”
作品注釋
(1)太公: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呂地,因此得呂氏。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2)何憂何嗇:既不憂慮什麼,也不制止什麼,一切聽其自然,無為而治的意思。嗇:阻塞、制止。
(3)遒:強勁、堅固,此處指繁榮滋長。
(4)優之游之:從容不迫、悠閒自得的樣子。
(5)彰:彰顯。
(6)曲:不公正、邪僻。
(7)變於形容:移風易俗的意思。變:改變。形容:指舊的不好的習氣。
(8)通:即“同”。
(9)大失:最大的失誤。
(10)障:阻礙。
(11)啟:打開,開啟。
(12)常形: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等四時變化的經常性現象。
(13)常生:最基本的經常性的生計活動。
(14)夙夜:早晚。
(15)常:常法,常則,也指基本原則。
作品譯文
文王問太公道:“聖人應堅持何種原則,才能治理天下?”太公回答說:“不必要憂慮,也不必要節制,萬物自然各得其所;不必要節制,也不必要憂慮,萬物自然生長繁榮。實行政令,要讓人不知不覺受到教化;時間推移,要讓人感覺不到變化。聖人能做到這一點,萬物自然潛移默化受到影響。這樣周而復始,就不會窮盡。這種優遊自如,反覆追求。如果已經追求到了,就必須秘密地隱藏在心中。既然隱藏在心中,就不能不在治理國家中實行;既然已經實行,自己一定不要宣揚。天地不自我宣揚,而萬物自然生長;聖人不自我宣揚,而名譽四處傳頌。
“古時候的聖人,將人聚集到一起成為家,將家聚集到一起成為國,將國聚集到一起成為天下,分封賢德的人,作為萬國的諸侯,這是國家的根本制度。對於各個諸侯國,依循它們原來的政治教化,順從它們原有的風俗,讓民眾行為不正當的部分改正過來,改變不好的習氣。這樣,雖然各個國家的風俗不一致,但使人都各得其所,民眾都愛戴人君,這可以叫做天下太平。唉!古時的聖人致力於清靜,古時的賢人致力於公正,愚蠢的人不能公正,只好與人爭奪。居於上位的人,過於勞神便刑罰繁多,刑罰繁多民心便憂懼,民心憂懼百姓便流離失所。上下不能安生,幾代得不到休養生息,這是國家政令不正確導致的。天下百姓的向背如同流水一樣,阻礙它就停止不前,打開閘門它便汩汩而流,靜澄它就清澈潔淨。嗚呼!人心的向背,真是妙不可言。唯有聖人見到它的開始,就能知道它的結局。”
文王又問:“聖人想要使天下太平無事,有什麼良策嗎?”太公回答說:“天有經常不變的運行軌道,春生夏長,秋成冬藏;百姓有不變的生活規律,春耕夏耘,秋收冬息。人君能和百姓共同遵守休養生息的規律,天下自然平安無事。聖人依天地自然變化的規律形成治理國家的方法,其次,用教化形成風俗。百姓在下面受到教化,而服從人君的政令,所以上天沒有什麼作為,卻能萬物生長,沒有給予百姓什麼,百姓卻都自然富足。這是聖人的仁德啊!”文王說:“你的話正和我想的一致,我當早晚銘記在心,作為治國的根本制度。”
作品評析
本篇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使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實行“無為而治”。本篇闡明了要使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時之所行,莫知其移。”只要順乎自然,合乎民心,就可以長治久安。其次對民眾要實行教化,進行“群曲化直”的工作。為此要注意,正人先正己,“聖人務靜之,賢人務正之”。強調因勢利導,通過教化使人心歸順,“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同時應節省刑罰。這樣,“民化而從政”、“無為而成事”,就會出現“各樂其所,人愛其上”的局面。
國學故事
秦王朝的殘酷統治,幾乎耗盡了民眾的脂膏,接著又是長達七年遍及中原大地的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田園遭踐踏,廬舍被焚毀,“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夷者未起”。經濟殘破,人口銳減,人民貧窮到了極點,封建國家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困難。“民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劉邦及其文臣武將,大多出身於社會下層,對民眾的疾苦,有著較深切的感受。他們作為農民軍的領袖,轉戰南北,親眼目睹了強大一時的秦王朝土崩瓦解的全過程,對秦朝滅亡有著極深的感觸。因此,在漢朝建立後,調整統治政策,選取黃老思想作為統治思想。曹參任齊相時,“其治要用黃老術”,“大稱賢相”。蕭何死後,曹參繼任漢朝相國,在全國提倡黃老之學。漢文帝、漢景帝等人,都篤信黃老之術,使漢初六十多年形成了在黃老思想指導下的黃老政治。其核心內容是輕徭、薄賦、節儉、省刑,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漢初兩次下令免奴婢為庶人,使相當數量的奴婢獲得自由。劉邦還下達了“故秦苑囿園池,令民得田之”和“復故爵田宅”的詔令,增加了勞動力,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漢初賦稅和徭役同秦朝比,減輕了許多。從高帝到文、景,田租、口賦、算賦逐年減輕,甚至有時全部免掉。漢初的徭役,規模小,又有節制,從不超期,從而給勞動人民提供了較充足的勞動時間,對社會的安定也起了重要作用。廢除秦朝的嚴刑苛法,勸課農桑,文帝多次指出農為“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道民之路,在於務農”,因此多次下詔勸課農桑。同時,文、景等皇帝以身作則,大力提倡節儉之風,認為“雕文刻鏤,傷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農事傷則飢之本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
漢初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政策,使社會經濟很快走上了復甦之路。“孝惠、高后之間,衣食滋殖”,“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勸趣農桑,減省租賦。而將相皆舊功臣,少文多質,懲惡亡秦之政,議論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化行天下,告訐之俗易。吏安其官,民樂其業,蓄積歲增,戶口寢室。風流篤厚,禁網疏闊”,出現了一派和平安寧興旺的景象。
出處簡介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舊題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