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文韜·大禮

六韜·文韜·大禮

大禮,是君臣之間的行為準則。本篇首先闡明了君臣之間的行為規範:君主應體察下情,普施恩惠;臣下則應服從命令,安分守職。接著從“主位”、“主聽”、“主明”三個方面著重論述了君主應具備的行為規範和品德修養。強調君主應“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

作品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君臣之禮如何?”太公曰:“為上惟臨(1) ,為下惟沉(2) 。臨而無遠(3) ,沉而無隱(4) 。為上惟周(5) ,為下惟定(6) 。周則(7) 天也,定則地也,或天或地,大禮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太公曰:“安徐而靜,柔節先定(8) ,善與而不爭。虛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聽如何?”太公曰:“勿妄而許,勿逆而拒(9) 。許之則失守(10) ,拒之則閉塞。高山仰止,不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神明之德,正靜其極。”

文王曰:“主明如何?”太公曰:“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湊(11) 並進,則明不蔽(12) 矣。”

六韜·文韜·大禮 六韜·文韜·大禮

作品注釋

(1)臨:居高臨下。引申為洞察下情。

(2)沉:深沉隱伏。引申為謙恭順服。

(3)遠:意為疏遠民眾。

(4)隱:隱匿私情,不盡忠誠。

(5)周:周遍,普遍,意指普施恩德。

(6)定:安定,穩定,意指安分守紀。

(7)則:意為效法。

(8)安徐而靜,柔節先定:人居位當安徐而有靜,以和柔為節,先能定己然後可以定人。

(9)勿妄而許,勿逆而拒:不能輕易接受,也不能一概加以拒絕。

(10)守:操守,引申為內心的主見。

(11)輻湊:輻條內端集中於軸頭。湊:同“輳”,會合,聚合。

(12)蔽:蒙蔽。

作品譯文

文王問太公道:“君臣之間的禮節,應當怎樣確立才合適?”太公回答說:“作為君主,應當洞察下情;作為臣下,應當順服。洞察下情就不會與百姓疏遠,順服就不會有所隱瞞。作為君主,要普施恩惠;作為臣下,要安定行事。普施恩惠,是效法上天播撒霖雨給萬物;安定行事,是效法大地培育萬物。天尊地卑,貴賤高低,遵循天地的區別,就可以確定君臣間的禮制了。”

文王問:“作為君主,應當怎樣處理政務才合適?”太公回答說:“君主要寧靜而安詳,溫和而有節度,不能浮躁急切。要多施恩惠,不與民爭利。謙虛謹慎,不驕傲自滿。公正無私,不偏不袒。”

文王問:“作為君主,應當怎樣聽取別人的意見和要求呢?”太公回答說:“君主聽別人說話,不能輕易接受,也不能一概加以拒絕。輕易接受就會失去自己心中主見,妄加拒絕就堵塞了臣下以後進言的途徑。君主的氣質風度,要像高山一樣,使人仰望不能窺見其峰頂;要像深淵一樣,使人俯視無法測度其深淺。養成神聖英明的君德,經常保持公正寧靜的原則。”

文王問:“作為君主,如何保持內心清明,洞察全局呢?”太公回答說:“眼睛,貴在看得清楚;耳朵,貴在聽得遠;心,貴在充滿睿智。君主用縱觀天下的眼睛看,天下的事就沒有看不見的;用廣聽天下的耳朵聽,天下的事就沒有聽不見的;用思慮天下之心去思考事物,天下的事就沒有不知道的。天下的情況,像車輪上的輻條通向車軸一樣,從四面八方匯集到君主那兒,那么君主就能洞幽察微不至於耳目閉塞了。”

作品評析

大禮,是君臣之間行為的準則。君主要治理好天下,應“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是本篇的一個重要觀點。本篇首先闡釋了君臣之間的行為規範:君主應體察下情,普施恩惠;臣下則應服從命令,安分職守。接著從“主位”、“主聽”、“主明”三個方面著重論述了君主應具備的行為規範和道德品質。

國學故事

唐太宗在即位之初,即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什麼叫明君、暗君?”魏徵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緊接著列舉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偏信”則亡的歷史教訓,證明“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擁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對於君主來說,兼聽就會天下大治,偏信就會天下大亂。唐太宗聽了“甚善其言”,完全贊同。他深知“一人之耳目有限,思慮難周,非集思廣益,難以求治”,他曾對大臣說:“朕既在九重,不能盡見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為朕之耳目。”正因為認識到帝王“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復憂勞,安能盡善?”所以才鼓勵臣僚極言規諫。

在封建時代,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批評皇帝叫“犯龍鱗”。傳說龍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攖之,則必殺人”。所以歷代儘管設有諫宮,但殿廷上往往是鴉雀無聲,無人敢冒犯天顏。唐太宗為了讓臣僚極言規諫,多次表示,即使是“直言忤意”,也決不加以怒責。每次聽取諫言時,總是和顏悅色,態度誠懇。他對大臣說:“人慾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對於敢直言勸諫的人,不僅不加責罰,反而給予獎勵。有個人被判死刑,司法官員孫伏伽進諫說,按照法律,不該處死,怎么能濫加酷刑呢?太宗聽後覺得言之有理,馬上改進,並賜給他價值百萬錢的公園。有人認為孫伏伽所諫不過是件小事,獎賞太重。唐太宗卻認為,重賞的不是這件事,而是獎賞這種敢於進諫的行為。由於太宗的積極倡導,諫諍乏事蔚然成風。當時犯顏直諫、面折廷爭的事例屢見不鮮。上自宰相,下至縣官小吏,甚至宮廷嬪妃,都有人敢於直言切諫。其中最傑出的是魏徵。在君臣相處的十七年裡,魏徵始終以直諫著稱,唐太宗對他也往往是言聽計從。魏徵去世後,唐大宗悲痛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已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他為此頒布詔令,號召臣僚們以魏徵為榜樣,做到宣言無隱。

“貞觀之治”清明政治的出現,同唐太宗虛心求諫、誠意納諫、知過能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出處簡介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舊題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