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線䲁

六線䲁

六線䲁,學名:(Temminck et Schlegel, 1845) ,為線䲁科六線䲁屬的一種魚類。在中國,分布於黃海、渤海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六線䲁是冷溫性近海底層魚類。常被小型底拖網漁具捕撈,可鮮食。

基本信息

簡介

六線䲁(學名:Ernogrammus hexagrammus)為線䲁科六線䲁屬的魚類。在中國,分布於黃海、渤海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六線䲁是冷溫性近海底層魚類。常被小型底拖網漁具捕撈,可鮮食。

科學分類

目:鱸形目Perciformes

亞目:綿䲁亞目

科:線䲁科

屬:六線䲁屬

種:六線䲁

詳細情況

編號: 8083

中文科名: 線䲁科

拉丁科名: Stichaeidae

中文屬名: 六線䲁屬

拉丁屬名: Ernogrammus

拉丁種名: hexagrammus

定名人: (Temminck et Schlegel)

年代: 1845

中文名: 六線䲁

ogenus: Stichaeus

原始文獻: Fauna Jap. Poiss.:136, pl.73, fig.1

模式產地: 日本

國內分布: 黃海, 渤海

資料來源: 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170-171.

體型

體延長,軀幹部稍側扁,向後甚側扁。頭呈長錐狀,長為胸鰭長的1.6—1.8倍;吻端尖,鰓蓋上方背緣傾斜隆起至背鰭起點。口大,前下位,稍斜裂,唇發達。下頜稍長於上頜。兩頜均有齒。眼較大,側上位;眼間隔微凹。鰓孔大。背鰭1個,基底與背緣近等長,由鰭棘組成,末端有鰭膜與尾鰭相連。胸鰭寬大,側下位,長圓形。腹鰭小,喉位,有1棘。臀鰭基底較長,始於背鰭基底中間前下方,末端與尾鰭相連。尾鰭圓形。體被小圓鱗。側線3條,第3條側線在腹鰭外側後端附近至臀鰭前分為2支,其後又匯合併向後延伸。體黑褐色。眼間隔和項部各有1暗色寬橫帶。眼下及眼後有3條斜向後方的放射狀黑褐色紋。背部上方有5—6條暗色寬橫紋。背鰭褐色,有1列暗色圓斑。胸鰭有5—6條黑褐色橫紋。腹鰭白色。臀鰭淺褐色。尾鰭基部白色,向後有不明顯橫紋多條。背鰭、臀鰭和尾鰭均有白色邊緣。體長一般為15厘米左右。終生棲息於近岸岩礁和海藻間水域。主要食物為小型魚類、底棲貝類、海藻。1齡可達性成熟。生殖期3—4月。卵生。

學名:Ernogrammus hexagrammus(Temminck et Schlegel,)
中文名: 六線䲁
中文拼音:LiùXiànWèi
分類等級:
概述:
原始屬名
模式標本產地
模式標本保存地
國家保護級別不祥
CITES公約級別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未定
中國特有

特徵

背鰭ⅩⅩⅩⅨ 臀鰭Ⅰ-26;胸鰭14;腹鰭Ⅰ-4;尾鰭18 (12分支)。體長為體高6—6.7倍,為頭長3.7—4.3倍。頭長為吻長3.8—5.1倍,為眼徑4—4.4倍。體延長,側扁。頭較長,無皮瓣和皮須。吻錐形。眼中大,側上位。口大,端位,下頜微長於上頜。唇發達。上下頜、犁骨及齶骨均有牙。被小圓鱗。體側具側線3條,波狀,有很多斜短小支,分支末端有小孔。背鰭很長,全為鰭棘;臀鰭較短,兩鰭後端皆與尾鰭相連。胸鰭下側位。圓形。腹鰭小,喉位。尾鰭寬圓。體側棕黑,腹部灰白色,背緣有灰白斑9塊,頭頂及眼下方有灰白色斜紋,胸鰭與尾鰭各有數條深色橫帶。近海小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