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桶鄉

六桶鄉

六桶鄉地處修文縣西北部的烏江河畔,西臨烏江與黔西、金沙兩縣隔河相望,北接息烽縣,南靠修文縣大石鄉,是四縣延邊貿易集散中心。鄉政府駐地鹽井村,距修文縣城50公里,是修文縣距修文最遠的鄉。

基本信息

六桶鄉六桶鄉
六桶鄉地處修文縣西北部的烏江河畔,西臨烏江與黔西、金沙兩縣隔河相望,北接息烽縣,南靠修文縣大石鄉,是四縣延邊貿易集散中心。鄉政府駐地鹽井村,距修文縣城50公里,是修文縣距修文最遠的鄉。

全鄉國土面積10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36417畝,其中田5174畝;鄉轄28個行政村,1個集鎮管理辦公室,共188個村民組,居住著漢、布依、彝等13個民族,2006年年末人口28529人。

六桶鄉是典型的山地地帶,喀斯特地貌明顯,大大小小各種溶洞星羅棋布,有規模宏大,景色奇異,遠近聞名的躲兵洞、何家洞。礦產資源較為豐富,有煤、硫鐵礦、汞等,吸引許多商人的目光,如今投資1000多萬元,年產15萬噸的清水溝煤廠已正式投產;生態多樣性保持較為完好;森林覆蓋率達30%以上。鄉內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2攝氏度,年降雨量950-1200毫米,無霜期270天左右,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種植。目前種養殖業成為六桶鄉農民收入的主要支柱,有聞名全市的林下土雞,肉牛養殖和生豬養殖。

六桶鄉文化開發較早,文化底蘊深厚,從民國初期教育的先河“天爐學堂”到現在規模宏大的全日制中國小,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六桶人;手工業和民間藝人是修文縣發展歷史較早的地區之一,烏江河畔的土法造紙已列入修文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技術的發展對六桶人民生活、生產和文明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過去,在很多人的意識里,是把六桶與貧窮、落後聯繫在一起,但隨著六海公路、花九公路相繼建成通車,海馬大橋的立項修建,終於打開六桶對外開放的北大門,打造了招商引資的新優勢,將六桶溶入了修文、息烽、金沙、黔西四縣經濟圈,為建成延邊集散貿易中心打下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六桶鄉黨委、政府一班人真抓實幹,搶抓機遇,求真務實,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總攬,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領工作全局,以集鎮建設為重點,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發展畜牧業為突破口,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層層把工作落實到實處。通過全鄉上下的共同努力,社會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圓滿完成了預定的各項目標任務。2006年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8397萬元,與上一年相比增長12.05%;完成財政收入175.6萬元,比上年增長5.2%,完成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4750萬元,鄉鎮企業增加值85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848萬元,招商引資完成3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2%達到2646元。

以構建和諧六桶為目標,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素質教育碩果纍纍,2006年高考,上本科線12人,其中1人上重點線,27人上專科線,國小入學率99.8%,國中入學率110.26%;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紮實推進,連續五年保持縣計生目標考核一等獎;衛生事業健康發展,農村人口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90%。農村自然村寨實現了通電視和廣播。12個村開通了程控電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網路覆蓋全鄉。從2001年起,實施了農村民眾的茅草房改造工程,共投入財政和社會幫助資金1000萬元,民眾自籌2500萬元,新建和改造農村民眾住房2500餘戶,使農村民眾告別了世代居住的茅草房,住進了明亮寬敞的新居。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改造和硬化了大部分的進村進組公路,農村行路難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大部分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處處展現出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景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