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南嶽山

六安南嶽山

南嶽山:位於霍山縣境內,相傳山名為漢武帝登禮時所封。今廟宇西門尚有“漢帝勒封”四個大字。 南嶽山四面眾山拱衛,一峰突起,如住擎天,故又名天柱山。晚唐詩人皮日休漫遊皖西時,曾寫下著名的《南獄賦》,稱“北與地角,勢與天就”,“有水如脈,有石如骨,空洞如腹,有峪如節”,對山水洞石作了細緻的描繪。山頂原岳祠、萬卷堂等古建築。萬卷堂;相傳是宋代狀元焦氏.兄弟中考前的讀書處,至今遺址尚存,現有16間磚木結構的小瓦廟,系1937年重修。正殿是國民黨著名書法家乾信任先生題寫的“小南嶽”匾額。飼旁有一水池,口方丈許,池水清冽,俗稱“南嶽天池”,舊為“霍山八景”之首。

六安南嶽山 六安南嶽山

素有“皖西名山”之稱的南嶽山位於霍山縣城以南2.5公里處,海拔405米。山體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長約3000米,南坡陡峭,北坡平緩,山巔東西兩側均向南延伸。嶽麓為眾山環繞,列峙拱衛;中有弧峰峻起,嵯峨聳秀,儼如飛鸞;因神采特異,佳景天成。自古以來,即為旅遊勝地,列為縣境名山之首。

六安南嶽山 六安南嶽山

岳頂面積約1815平方米,相傳山名為漢武帝登禮時所封。古建築南嶽祠,始建於漢代,歷代皆有修葺,今尚存磚木結構廟宇式小瓦房16間。有前後殿、三宮殿、觀音殿等。廟迎面壘有石壩,長約百米,高約3-4米不等。東西端各建有門樓,東門樓較寬敞,為進廟必經之路。門出口銜接百步階,踏步120階,條石鋪砌,垂直高度約18米。仰視陡立如梯,拾級而上,如置身於天空,據碑記:此階為明代萬曆年間王仲方合家建砌。入東門樓偏右,即是名勝“天池”。池約7米見方,水深約2米,每逢旱澇之年,不溢不涸。傳說亘古池中潛臥一龍,興雲作雨,為百姓解除旱魅,後得道升天留下此池,享有奇勝美名。登岳頂者,無不先睹為快。80年代初,對池加以淘滌,周圍砌有擋污牆。池水波漣映碧,晶瑩如鏡,游魚戲水,秀色可餐,此為“岳頂天池”。昔列縣中“八景”之首。風貌不減當年。今廟宇西門尚有“漢帝勒封”四個大字。山頂有建於漢代的南嶽祠(俗稱南嶽廟),現題額由趙朴初題寫,其西門樓留存石刻“漢帝敕封”4個大字,東門樓為明代建築,正門題額“小南嶽”為於佑任手跡。廟內有前殿、後殿、三宮殿、觀音殿。南嶽山原名天柱山,亦名霍山,又名衡山,近代又稱之為小南嶽。

主要景點有南嶽天池、試心崖、旗桿夾、左慈洞、珍珠湖、大風洞、小風洞、九椏古楓和烈士陵園等。

相傳南嶽池下有一泉眼,與東海相通,有一龍臥於池中,後不翼而飛。曾有古詩描述:“南嶽峰頂水接天,、芙蓉倒插浸塞蓮,不知漢武賜封后,能潤山前幾畝田”。山南峭壁處,有大小兩個風洞,扶石躡足而上,可至洞口,大洞可容數千人坐臥其間,小洞外狹內寬,中如曲房復室,借光深入,可達數重。 洞的西北上方,有旗桿夾、白虎岩、試心岩等怪石林立。其中試心岩伸出約三米,下臨深淵,十分險峻。傳說心懷邪念者,畏懼登臨。有詩日:“風洞浮嵐萬壑低,誠心岩上色猶迷,蒼松綠翠埋唐褐,野草荒丘失漢泥”。山北夾谷中有一石洞,有降如富,舊稱“石窗洞”。傳說漢末左元放隱居於此。洞旁有深潭,名日龍漱。古詩云:“封禪猶存臨岳題,前山排急浪,一徑懾力梯。龍去池方靜,風高古洞迷,忽疑左元放,尚在此中樓”。生動地描繪了南嶽山的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山之東坡有百步階,拾階而上,登上峰頂。只見東、南、西三面群山連綿,無邊無際;向北眺望,清水如綠,曲折東流;霍山古城、新城盡收眼底。身臨其境,耳聽山泉叮冬,眼望西邊景色,令人心曠神怡。

南嶽山突出了文化景觀,南嶽廟、紅源廣場、英烈碑及雕塑、吟松亭、步雲亭等數十個景點、遺蹟令人眼花繚亂。新落成的安徽紅色區域中心紀念園,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歷史,起到了點睛之用。作為古建築、古勝跡的小南嶽已於1981年11月,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政府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1987年,經省政府批准,列為全省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