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規模
學校辦學規模逐步擴大,辦學實力不斷增強。由原來開辦時的3個專業3個教學班100名學生,發展到現在,全校57個班級,在校學生2900多人。辦學開設有高職大專,普通中專,職業中專,綜合高中,職業高中,技工等多個辦學層次,形成多形式,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先後開設過計算機、機電、化工、財會,建築、旅遊服務等20個專業。其中機電一體化,計算機、電子是重點培植和建設的骨幹專業。校內建有足夠數量並與骨幹專業相匹配的實驗實習場所,金工實習工場,有各類工具機30多台套;微機房有計算機400多台;還有電工室、電子室、鉗工室、製圖室、多媒體室、理化實驗室、電子閱覽室、電腦程控機械模型陳列室等;各類藏書6萬多冊;建有校園網。各類教育教學設備設施齊全,且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現代化水平,能適應各專業教學要求和教學實際需要。
師資隊伍
現有教職工163人,其中專任教師122人,在專任教師中,學歷結構為:本科96人,專科26人,具有本科學歷的占全體教師的81%。職稱結構為:高級職稱30人,中級職稱74人,具有高、高中級職稱的占全體的85%。在專任教師中,有全國優秀教師,有省市區先進工作者和優秀班主任,有3名在讀研究生,有2名被選派出國培訓,有5名市學科帶頭人。學校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教學業務素質,不斷加強"名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合格教師"的梯隊建設,實施"老師工程""青藍工程",著力建設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培養全體教師能力。現在,全校教師既能教書育人,又能傳授專業技能的"雙師型"人才。現在,全校教師師德高尚,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實踐技能,能擔負起培養套用型人才的重任。
辦學實踐
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辦學方向明確,辦學思路清晰。能高舉鄧小平偉大旗織,貫徹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貫徹《中國教育發展和改革綱要》和《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為指導方針,以最大限度滿足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要為辦學準則,以新時期帶來的新機遇和建設小康社會主義為工作支撐,把加強素質教育、培養經濟結構調整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放在突出地位,樹立素質教育理念"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辦學思路上,實現三個轉變:由規模擴大向內涵發展轉變,由規模效益向質量效益轉變,由辦學條件改善向辦學水平提高方向轉變。在辦學理念上,做到三個堅持:堅持一切為了學生,堅持為了一切學生,堅持為了學生的一切。在辦學功能上,堅持五項服務:堅持為經濟結構調整、產業最佳化升級和科技進步服務,堅持為開放型經濟服務,堅持為促進就業和再就業服務,堅持為"三農"(農村、農業、農民)服務,堅持為推進區域共同發展服務。
辦學模式
學校實行多種形式的靈活辦學模式,建立多種形式的縱橫聯繫渠道。"上掛"高等院校,與省廣播電視大學聯合開辦五年一貫制高職大專班,提升職業教育的辦學層次。"橫聯"企事業用人單位,根據用人單位需求開設專業,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下輻射"本地區其他職業學校,整合教育資源,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整體功能優勢。在縱向合作上,積極與省、市、區的教育部門和本地企事業單位密切聯繫,以取得各方面的重視、配合與支持;在橫向合作上,積極主動與高等院校、聯合辦學單位、勞動人事部門建立長期牢固的聯繫,加強辦學經驗、人才信息和就業渠道等方面的相互協作和交流。在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種中,逐步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多規格的辦學格局,走出了一條集多制於一校,多位於一體的職業教育新模式的辦學之路。在發展職業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這就是"聯合辦學、開放辦學、長短結合"。這三個辦學特色就是指:首先以社會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和有關部門合作,走聯合辦學之路;其二是讓學校教育走向社會,讓社會進入學校,社會為學校提供人才市場,學校成為社會需求人才的"搖籃";其三是專業設定長線專業和短線專業相結合,骨幹專業和一般專業結合,做到集中力量辦好長線專業,發展相關專業,創辦特色專業。由於專業設定合理,適應社會需求,學生"入口"和"出口"對路,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歡迎,促進了學校招生、培養、升學和就業的良性循環。
未來發展
為了促進職業教育不斷向前發展,為了培養更多的新型人才,學校採取強有力的辦學措施,走內涵發展之路。一是始終堅持一個中心:以全面加強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為中心;二是實施"兩手抓"的方針:一手抓理論教學和實踐技能訓練,一手抓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和升學;三是加強三項建設:以學生為主體,狠抓"素質工程";以教師為主導,狠抓"師表工程";以教學為中心,狠抓"質量工程"。四是強化四項管理:德育管理、教學管理、常規管理和目標責任制管理。堅持"向管理要質量,靠管理出成績"的原則,實施管理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在實施規範管理過程中,抓住一個"質"字,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突出一個"嚴"字,嚴要求,嚴管理。由於管理力度到位,管理措施得力,做到辦學有特色,教學有特點,學生有特長,以高質量的教學和高素質的學生,適應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多年來,不斷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逐漸疏通就業途徑和就業渠道,已初步形成以上海市為"龍頭"、南京市和蘇州、無錫、常州為主渠道的就業網路,畢業生就業渠道廣,就業範圍大,就業機會多,已向上述地區輸送1000多名畢業生就業,畢業生就業率達100%。還加強短期培訓工作,為下崗工人再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