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築技術經濟

是指項目用地紅線範圍內的土地面積,一般包括建築區內的道路面積、綠地面積、建築物所占面積、運動場地等等。建築空間和體形的構成要以一定的工程技術條件作為手段。建築的空間要求和建築技術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選擇技術形式時要滿足功能要求,符合經濟原則。一種結構,如果能夠把它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統一起來,它就必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古今中外的建築,凡屬優秀的作品,都必然是既符合結構的力學規律性,又能適應於功能要求,同時還能體現出形式美的一般法則。只有把這三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通過美的外形來反映事物內在的和諧統一。

公共建築技術經濟

正文

公共建築設計、施工和使用全過程技術方案經濟效果的分析、評價、論證和選優。
公共建築是為公眾服務或在其中進行社會活動的房屋建築,包括:辦公樓、學校、圖書館、醫院、商場、旅館、影劇院、體育場、車站和候機樓等。這些建築功能多樣,設備複雜,工程量較大,技術和建築藝術要求較高,造價和維修使用費比較昂貴。對公共建築技術方案的經濟效果進行分析、比較和評價,目的是為方案選優作出經濟論證,提高經濟效益。
研究內容 ①在設計方面,要在滿足既定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儘可能節省建造費和維修使用費。為此,要研究建築總平面布置,不同用途的公共建築面積分配及其有機組合,結構選型,裝修做法以及上下水、照明、通風、空調、供暖、防水、防火、抗震、通訊等設施對公共建築特定用途的適合程度,及相應的建造費、管理費、維修費與能源消耗水平,據以作出經濟效果的綜合評價。②在施工方面,要根據建築物的特點和施工場地的具體條件,選擇有效的施工方法和機械設備,合理安排工期,力求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消耗,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按設計要求建成並交付使用。③在使用方面,要採取有效措施,降低使用、管理和維修費用,節約能耗,並能適時而合理地更換設備或部件,以及進行必要的更新改造,使公共建築在經濟壽命期內充分發揮效用。
評價指標 不同用途的公共建築,其技術經濟的評價指標各不相同。常用的有:①面積與體積指標,包括:建築面積、建築體積、使用面積、交通面積、公用面積、輔助面積、結構面積,以及主要建築物占地面積和全部建築用地面積等。②費用和收益指標,包括:工程總造價、單位建築面積造價、每一使用單位(人、席位、床位等)的投資額,每年的使用、管理和維修費用以及收益等。③消耗指標,包括:主要建築材料、勞動量和能源等的消耗量。④工期指標。通過對上述技術經濟指標的綜合分析,全面衡量,尋求功能好、費用低、建設快、效益高的最佳方案。此外,公共建築具有明顯的社會屬性,反映出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科學技術水平、民族風格和藝術成就,因此在綜合評價時,還要考慮社會效果、藝術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