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北魏攻破後燕都城中山。
南涼建國。
沮渠蒙遜起兵反後涼,後來建立北涼。
南涼龍飛二年(397),盧水胡人沮渠蒙遜和堂兄男成在涼州起兵反對後涼國王呂光時,居然看中了一個並無權謀,只知道迷信卜筮(音:s hì氏)的文人──段業,並讓他當了涼州牧。兩年之後,段業改稱涼王,建元“天璽”。史稱“北涼”。
司馬道子、王國寶一夥把持東晉朝政後,昏憒無能。397年,南兗州刺史王恭在徵得荊州刺史殷仲堪的支持下,以討伐王
國寶、王緒為名起兵。司馬道子被迫殺王國寶二人,王恭罷兵還京口。殷仲堪遣其部將楊佺期率兵進駐馬陵(今湖南嶽陽市)。398年,王恭又以討王國寶弟、江州刺史王愉為名,約殷仲堪、豫州刺史庚楷、荊州實力人物、桓溫子桓玄等聯合起來,進攻建康。道子命其子司馬元顯為征討都督,率軍禦敵,司馬元顯遣其部將、原北府兵將領高素勸劉牢之背叛王恭,以代王恭之職相許。劉牢之原就忌恨王恭,遂在陣前反戈一擊,王恭被俘,送入建康處死。劉牢之於是任都督兗、青、冀、幽、並、徐、揚州、晉陵諸軍事,總領北府兵,赴援司馬元顯。殷仲堪、桓玄等人聽說王恭被殺,退回潯陽(今江西九江市)。因三人內部矛盾重重,次年(399),桓玄襲擊殷仲堪與楊佺期,身任都督荊、襄、雍、秦、梁、益、寧、江州諸軍事,荊州、江州刺史,盡據長江長游。
年號
建始(397年五月-397年七月)是十六國時期後燕君主慕容詳的年號,總計三個月,也是後燕的第四個年號。397年,北魏君主,魏王拓跋珪率領魏軍圍攻後燕首都中山,慕容寳率領部下出逃龍城,依然使用永康年號至398年。魏軍退卻後,後燕貴族慕容詳即皇帝位,改元建始。後來慕容詳被殺,另一貴族—趙王慕容麟自立,改元延平。同年,北魏再攻中山,慕容麟自去年號,投靠另一貴族——范陽王慕容德。慕容麟後為慕容德下令殺死。人物
法顯,俗姓龔,平陽武陽(今山西沁縣東南)人。20歲時受大戒。他感慨於國內律藏不全,立志赴印度求取。399年,法顯約慧景等4人從長安出發,經張掖(今甘肅張掖附近),遇智嚴、寶雲等5人,一併西進。402年,法顯越過蔥嶺,進入北印度境內,那時,法顯同行9人,或死或返,僅只剩法顯與道整2人。法顯在摩竭提國巴連弗邑居住了3年,求到經律論6部,並學習印度文字,抄寫律文,實現求法宿願。道整不再返回中土,留居印度。法顯獨自回國。413年秋回到建康。法顯自399年離長安,413年返建康,共歷時15年,經29國,取回了中土舊日所無的大小乘三藏中的基本要籍10餘部,主要有《彌沙塞律》、《長阿含》、《雜阿含》、《摩訶僧祇律》、《薩波多律》等,並巡禮佛跡,參謁聖地。回國後,又譯經多部。法顯在416年撰成《佛國記》一書,詳細記述了西行求法的經過,為中國古代以親身經歷介紹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地情況的第一部旅行記,是後人了解當時沿途佛教情況的重要文獻。
僧基(公元330——397年),俗姓明,濟南人,誓不應聘,出家為尼。清淨不二,守持戒范,精進習經,名重京師。她曾參與政事,善言事議,康皇帝最為器重,平時,以禮相待。建元二年(公元344年)褚皇后為她特立延興寺,徒眾數百人。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卒,年六十八歲。
妙音,自幼出家,後住景師,博學各家,善為文章。曾受到孝武帝和太傅、會稽王司馬道子的崇信,常與皇帝、太傅和朝廷學士一起談論文章,盛名傳聞朝野上下。司馬道子於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建簡靜寺,尊妙音為寺主,有徒眾百餘人,朝中公卿百官,竟相奉承結承。京師施捨無數,其富有程度蓋壓都城。京城貴賤人等。有要事相托妙音辦理的車馬,每天都有百餘輛之多。
建築
西寧市城西區有一座覆斗形土台,為虎台遺址。現存台高30米,周長360米,是公元397年,南涼王國建都西平(今西寧)時期由南涼王朝第三代君王為太子虎台修建的閱兵台,當地民眾稱其為“將台”或“點將台”。 屬省級保護文物。《西寧府新志》中記載,台的東面有四個高七丈多的土墩,墩與墩之間相距二百一十丈,只有東北角一墩高一丈多,台西面還有相連的六個小墩,不知為何時所築。只是當年宏偉的建築,如今已經荒頹,只剩下土台一座,被包圍在高大的現代化的樓群建築之間。
潮陽置縣於東晉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潮陽仍保存著幾座滄桑、雄俊的古塔,古塔的奇特建築、書畫雕刻、有趣傳說,多姿多彩,仍為海內外人士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