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紀事
關東聯兵討伐董卓
初平元年(190)正月,關東(古函谷關以東地區,古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東北)諸州郡牧守紛紛起兵,討伐董卓,共推勃 海郡(今河北南皮東北)太守袁紹為盟主。董卓進京後任命的冀州(今河北臨漳西南)牧韓馥、兗州(今山東金鄉西北)刺史劉岱、豫州(今安徽毫縣)刺史孔伷、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太守張邈等都於此時參加討卓。諸州郡牧守各擁兵數萬,盟主袁紹自號車騎將軍,與河內(今河南武徙西南)太守王匡屯於河內;韓馥屯於鄴城;孔伷屯於潁川(今河南禹縣)。劉岱、張邈、東郡(今河南濮陽西南)太守橋琩,山陽(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太守袁遺、濟北(今山東長清東南)相鮑信、行奮武將軍曹操等屯於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後將軍袁術屯於南陽(今河南南陽)。董卓所部西北軍素以善戰著稱,關東諸軍莫敢先進,雙方膠著於滎陽(今屬河南)、河內一線。不久,關東軍內部發生火併,各引兵散去,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
董卓遷都長安
初平元年(190)二月,董卓見關東軍氣勢甚盛,對洛陽形成威脅,決定遷都長安,遷都之前,董卓先鴆殺前少帝弘農王劉辯;又因袁紹帶頭反對自己,大殺袁氏,自袁紹叔父太傅袁隗以下,袁氏死者五十餘人。董卓又脅迫獻帝遷都長安,又驅迫洛陽百姓數百萬口同行。途中百姓遭軍隊抄掠踐踏,加以飢餓勞累,死者不計其數。董卓又下令將洛陽的宮殿、官府、民房等全部燒毀,方圓二百里化成一片灰燼。董卓本人屯兵洛陽,與關東軍相對抗。
曹操兵敗滎陽
初平元年(190)初,曹操率軍參加關東軍討卓,駐於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曹操見諸軍皆畏敵逗遛不進,乃率領部下五千餘人西進,準備進據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至滎陽汴水(今河南滎陽西南),與董卓部將徐榮遭遇。二軍交戰,曹操大敗,身中流矢,乘馬被傷。曹操從弟曹洪將戰馬讓與曹操,乘夜逃回酸棗,部眾損失大半。曹操見關東諸軍十餘萬人,日置酒高會,不思進取,便建議諸軍占據要隘,然後分兵襲擾關中。諸將不聽。曹操乃與部將夏侯惇揚州(今安徽壽陽)募兵,得千餘人,再度北上,屯於河內郡(今河南武陟西南)隸屬駐在河內的關東軍盟主袁紹之下。
董卓改鑄貨幣
初平元年(190)六月,董卓廢壞通行已久的漢五銖錢,改鑄小錢流通,於是,洛陽、長安等地的銅人、銅貨、銅鐘等皆被毀壞用來鑄錢。董卓改幣造成了幣制紊亂,從此以後,“錢貨不行”,實物交換盛行。但錢幣不行的真正原因在於戰亂引起的商業城市經濟的衰頹和自然經濟的發達。
文化紀事
荀爽解經
荀爽,一名諝,字慈明,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幼而好學,年十二,通《春秋》、《論語》。時荀氏多才俊,爽最著名,潁川人稱“荀氏八龍,慈明無雙”。桓帝延熹九年(166)拜郎中,遭黨錮之禍,隱居漢濱十餘年,閉門著述,以碩儒聞名於世。獻帝初平元年(190),任光祿勛、司空。與王允等謀誅董卓,事未舉,病卒,年六十三。著述有《周易注》、《尚書正經》、《詩傳》、《禮傳》、《公羊問》、《春秋條例》等。
《古詩十九首》傳世
《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文人五言詩的代表作,詩載於《文選》,大約在漢末即以級詩的形式流傳於世。詩非一人一時所作,作者已不可考,時代不早於順帝末,不晚於獻帝初(約140—190)。這組五言詩或寫熱中仕宦,或寫遊子思歸,思婦懷人,或寫交情涼薄,人生無常。大多格調感傷低沉,反映了社會大動亂前夕士人的不安情緒和矛盾心理。而融景入情,寓景於情,語短情長,含蓄蘊籍,淺近自然,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標誌著五言詩已發展到成熟階段。
圖書散亡
初,光武帝遷都洛陽,所攜圖書裝車達二千餘輛。經歷代收集,桓帝、靈帝時藏於辟雍、東觀、蘭台、石室、宣明、鴻都等處的典籍圖錄盛極一時。獻帝初平元年(190),董卓迫令遷都長安,吏民擾亂,國家藏書大被毀,帛書大則連為帷蓋,小者制為滕囊,被王充保護下來隨朝廷西遷的只有七十多車,道路艱遠,途中又散失其半。至興平二年(195),李傕、郭汜相攻,長安大亂,獻帝出避,李、郭率軍平追,百官士卒死者不可勝數,皆棄其婦女輜重、御物、符岫、典籍。自經此亂,東漢皇家藏書蕩然無存。
荀爽死
初平元年(190)五月,司空荀爽死。荀爽(127—190),字慈明,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名士荀淑之子。荀爽兄弟八人素有名聲,號為“八龍”。荀爽幼而好學,十二歲便通《春秋》、《論語》等經書。後拜郎中,遭黨錮之禍,隱居十餘年,以著述為事,當時號稱“碩儒”。黨錮禁開,五府並征,皆不應。中平六年(189),董卓專政,復征荀爽,荀爽逃避不及,拜為平原(今屬山東)相;未至縣,追拜為光祿勛;三日後,進拜司空。荀爽自被徵辟至位登司空,僅九十五日。因見董卓殘暴無道,乃與司徒王允及董卓長史何顒謀誅董卓,但未及動手,荀爽病死。著述甚豐,有《禮》、《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等著作,又著《漢語》、《新書》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