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早在明治天皇1869年就發布御筆信,“開拓萬里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解放貧窮的東亞人民。
1927年6月,日本政府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討論日本的侵華方針,當時的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據此給天皇搞了一份秘密奏摺,叫囂“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支那完全被我國征服,其它為小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而降於我,使世界知東亞為日本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遺策,是亦我帝國存亡上必要之事也”,以此實現八紘一宇的狂想。
日本著名的軍國主義理論家北一輝(北輝次郎)是八紘一宇理論的鼓吹者,他在所著《國家改造大綱》中胡說:“沒有我們的保護和領導,印度和中國的7億兄弟決不能取得獨立”,“東方和西方的歷史,不外是封建國家經過一個時代的內戰後取得統一的記錄。唯一可能的國際和平就是經過這個時代的國際戰爭後取得的封建式的和平。這種和平將由於出現一個可以統治世界各國的強大國家而實現。”
在1936年發生的“二·二六事件”中,發動叛亂的少壯派法西斯軍人發表宣言聲稱:“神國日本之國體,體現於天皇陛下下萬世一系之統帥,其目的系使日本天賦之類,傳遍八紘一宇,使普天下之人類,盡享其生活之幸福”,“祈皇祖宗神保佑我輩成功。”
其他信息
塔高36.4米,1789個石塊組成,建成於1940年。
宮崎縣是日本的歷史名城,也是神話傳說中神武天皇的出生地。“八紘一宇塔”(八紘之基柱),作為振奮日本國民戰鬥意識的“戰爭之塔”,位於宮崎縣西北60米高的丘陵之上,被稱為“日本第一高塔”。戰後的一段時期內變更為“和平之塔”,不久,再次恢復為戰前的“八紘一宇”四個字。
1937年7月7日,相川勝六出任宮崎縣知事,提出了“八紘之基柱(八紘一宇塔)”建築方案。1940年,也就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前一年,是日本神話傳說的神武天皇登基2600周年,日本舉國慶祝,並進行全民總動員,修建“八紘一宇塔”,目的在於炫耀日軍侵略武功,使日本神話充當軍國主義宣揚侵略戰爭的工具。
曾經策劃侵略中國東北,時任日本陸軍大臣的坂垣征四郎下令,各地日本占領軍要呈送各個占領地具有象徵性和代表意義的石材,修建“八紘一宇塔”。所謂的石材,是要從別國有名的建築物上,敲下幾塊石頭來,這種搶來的石材既可證明皇軍所到之處,又可炫耀“皇威”。修建該塔建築費用1000萬日元,500萬日元由國庫出資,其餘的500萬日元來自普通民眾的捐款。命名為“八紘之基柱”,統稱“八紘一宇塔”。
建成後的“八紘一宇塔”高36.4米,由日本全國運送的條石和日本從中國戰場、朝鮮戰場等地掠奪的條石組成,共用1789塊,海外的條石多數是日軍在殖民地掠奪的文化財產、歷史遺蹟,其中,中國條石238塊。塔的正面刻有裕仁天皇的弟弟秩父宮親王題寫的“八紘一宇”四個大字。
“八紘一宇塔”在當時可以說是“戰爭意志高揚之塔”。建設“八紘一宇塔”的倡導者宮崎縣知事相川勝六在《築塔主旨書》中提到:“八紘一宇是顯現在東亞大地上的神聖事業。”武力侵略亞洲被描述為“賦予我大和民族的歷史使命。”無論從何處看,“八紘一宇塔”都不能稱為“和平之塔”,它是日本軍國主義野心和到處侵略擴張的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