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峰村

八峰村

八峰村位於湖北省恩施自治州鶴峯縣境內,距鶴峯縣城8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共有四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2000多人,其中村民503人,省內外企業職工1500餘人。八峰村黨總支兩次被中組部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被湖北省委四次評為全省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十面紅旗”單位和先進基層黨組織。2006年2月,被農業部、農民日報等單位評為2005年度“中國十佳小康村”。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上世紀七十年代

當時全縣有名的貧困村,受自然條件的限制,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1975年是那時八峰村收成較好的一年,但人均收入只有68元,而人均負債卻達到71元,集體經濟幾乎是零,村裡的存摺僅有4角7分錢。

村委會決定發展集體企業。支部書記姚紹斌和幾位幹部每人集資一千元,買了一套茶葉加工設備,辦起了八峰村第一個集體企業——茶葉粗製加工廠,當年贏利一千多元。

於是,木材加工廠、飼料加工廠、釀酒廠等“農字號”企業,在八峰村慢慢地相繼產生了。到1988年,村辦企業已具規模,形成了茶葉、木材、飼料的產加銷一條龍,總產值達81萬多元,人平年純收入近千元。

上個世紀80年代末

八峰村已是環境優美,生活富裕,村民安居樂業。村里利用村級積累,實行了“八免”、“四補”。上繳提留、電費、學費、醫藥費甚至理髮等費用,都由村里統一支付。文明之風吹遍每個山頭,小偷小摸、賭博打牌、打架鬥毆、封建迷信等不良現象不見了蹤影,八峰村成為遠近聞名的一顆“深山明珠”。

1988年3月,村支書姚紹斌作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坐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當聽到專家們談到國內胺基酸原料生產還是一個空白的時候,一個大膽的構想在他的頭腦中漸漸升騰。利用會余他跑到了當時聞名全國的天津大邱莊參觀學習,暗下決心要在八峰辦一個像模像樣的工業企業。

回來後,經過多方考察和反覆諮詢,確定了要辦一個生產醫藥原料藥的甘氨酸廠。可是大伙兒心裡都沒底,高科技加工企業所需的原材料、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市場等等,八峰一樣也沒有,這與建造空中樓閣有什麼兩樣呢?但姚紹斌對此卻信心十足,他決定借雞生蛋。

沒有技術,他們從高等院校、科研所聘請來了教授、專家和技術人員;沒有資金,他們跑州、省農業銀行和扶貧開發部門,以一貫誠實守信作保證,以村辦企業和林場價值作抵押,終於籌集到了啟動資金。

上世紀九十年代

1990年3月,甘氨酸廠建起來了,可是經過多次試運行,生產仍然不能正常,原料消耗居高不下,企業虧損嚴重。那段時間,八峰山上到處是怨聲載道,許多人心裡打著退堂鼓。

但村幹部們卻沒有泄氣,他們知道,要辦大產業,就必須有遭受挫折的心裡準備和迎難而上的巨大勇氣。他們和專家、技術人員反覆測試、研究,查明主要原因是設備質量不合格和工藝流程需要改進。為了籌集更換設備的資金,這些質樸、敦厚的山裡人賣豬、賣糧、賣菸葉、賣棕片,全村籌資。在苦苦爭取下,又得到州農業銀行40萬元的貸款。1991年上半年,甘氨酸廠投入正常生產,當年實現銷售收入三百多萬元,創利稅近百萬元。

隨後,胺基酸原料藥工廠擴建、胺基酸口服液和胺基酸營養酒上市,短短几年時間裡,“八峰”這個兩個字總在不停地跳躍,歡騰。胺基酸原料藥、口服液、營養酒及胺基酸製劑四大系列、30多個產品橫空出世,並暢銷國內國際市場,實現了產品下山過海的神話。八峰人終於擁有了別人沒有的東西。

1997年八峰藥化工業總公司實行了股份制改造,吸收新的股東,組建了湖北省八峰藥化股份有限公司,使企業實現了由鄉村企業向現代企業的轉變,八峰人的遠見卓識在這裡再次得到體現。隨著企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大提高,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國高新投資集團公司等戰略夥伴紛紛加盟,建立了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增強了公司的整體實力。

二十一世紀初

2005年5月31日成為八峰藥化乃至民族胺基酸產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日子。這一天,姚紹斌和中國航天工業的骨幹企業——三江集團總經理馮志高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兩家在各自行業內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企業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定》,以各自優勢進行強強聯合,致力開發民族胺基酸產業。這次合作有力地推進八峰藥化做大做強,並終將促成東方胺基酸王國的建成。

新氣象

如今的八峰,到處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化工廠、教學樓、敬賢樓、迎賓館、別墅小區氣派大方,舞廳、球場、活動室、圖書室、檔案室一應俱全。村民還可享受養老補助、退休金補助、傷殘補助和企業盈利分紅等待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