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由來
1952年3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根據毛澤東主席關於“組建農業生產師,開赴邊疆和內地邊荒地區進行開荒建場”和華東局《關於開墾山東渤海荒地》的指示,成立了山東棉墾委員會,主管墾荒建場工作。為加速荒地開墾,華東局調派農建二、三師(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兵團第二師、第三師)在廣饒、霑化兩縣建立軍墾區開墾沿海荒地,開始了軍民共創農墾事業。規劃以廣饒縣六戶為中心劃墾40萬畝,由農建二師開墾種植。在霑化縣耿家局一帶劃墾30萬畝,由農建三師開墾種植,兩年多共軍墾7萬餘畝。由於墾區農田水利工程浩大,難以配套,又缺乏墾荒利用經驗,短期內不能實現軍隊自給,故於1954年農建二、三師奉命調離山東,開赴黑龍江省密山縣。所墾耕地分別移交五一勞改農場和渤海勞改農場(廣饒縣六戶軍墾的5萬畝移交後建立了五一勞改農場,在霑化縣耿家局一帶軍墾的近2萬畝移交渤海勞改農場)。
區域規劃
1952年3月農建二師到達六戶後,師部駐東六戶村,4團駐李宅、梅宅、武王等村,5團駐大許、小許、王署埠(現屬廣饒縣)等村,6團駐沙營、辛鎮、北辛等村,師部醫院駐牛莊鎮解家村。當時,環境艱苦,條件很差,官兵們發揚戰爭年代艱苦奮鬥精神,興修水利,建窯燒磚,建房安家,和村民建立良好關係。農建二師在六戶、沙營、辛鎮、北辛和廣蒲、廣利河三角地帶進行墾荒,開墾土地5萬畝。
1954年農建二師奉命調往黑龍江開發北大荒,5萬畝土地由山東省勞改局接管,成為山東省公安廳第二勞改總隊,亦稱五一勞改農場,成為一所收容勞動改造犯人的農場。總場下設八個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