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山大佛

八仙山大佛

八仙山大佛在宜賓市屏山縣龍華古鎮海拔891米的山峰上,被《中國大百科全書》列入的世界十大佛像之一。自2001年3月,阿富汗巴米揚兩尊高53米和35米的站立佛像被塔利班的炮火無情摧毀後,這尊32米高的八仙山大佛,就從世界第三立佛變成了世界第一立佛。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八仙山大佛,位於龍華古鎮西面的八仙山上。海拔891米的山峰,像一道高聳入雲的屏障,常年白雲纏繞,仿若仙境。山頂還有一望無垠的茶園風光,可觀雲海日出,遠眺老君山,近觀五指山。

建造時間

八仙山大佛八仙山大佛
登山到達山頂處,可見用深浮雕手法鑿成的釋迦牟尼立像一尊,高32米,雄偉莊嚴。大佛面視東方,《中國大百科全書》開列的世界十大佛像,八仙山大佛榜上有名。但問及何時興建,何人雕造,均無人知曉。僅能從佛像外形上看出一點造型風格,究其修建年代、表達寓意均無從知曉。諸多謎團尚待人解開。與此同時,從其世界唯一性的造型上看,也有相關專家初步分析,這尊佛像可能與少數民族有關。
屏山縣記載最早的明朝《馬湖府志》,連屏山縣大乘鎮境內一座不足10米的“賣魚橋”,都有記載,而龍華鎮如此巨大的立佛,卻查閱不到一丁點文字。同樣,在《屏山縣誌》中,也查無所獲。
根據文物部門普查,這尊佛像當建於明代,龍華人民對大佛的來歷一無所知也就不稀奇了,因為他們都是在明代以後才從各地遷徙而來。
緊鄰八仙山大佛的右側,“丹霞洞”三字格外顯眼,“玉皇洞”“遇仙橋”,一系列相對小型的神仙塑像,也和大佛連成了整體。據介紹,除立佛之外,這裡還有成於1841年道光辛丑年,與立佛緊鄰呈T字形排列的丹霞洞石窟群,系供奉道教神像之所。
“石壁宏開,天自當年儲佛地;道源一貫,人從此日仰神功。”丹霞洞中門前,一副看似普通的對聯,卻暗藏諸多深意。屏山文化人分析,大佛身世或與此有密不可分的關聯。,丹霞洞前的那副對聯大致意思為:丹霞洞開壁修建時,大佛已經在此,而丹霞洞修建後,不僅能讓後人瞻仰佛家精神,也能感受道家諸神之神聖。
而在“丹霞洞”門匾上,依然清晰可見道光辛丑年,翰林院出身知敘州府事張日晸的落款。為此,人們推測八仙山大佛至少在清代早期及更早時間就已修建。專家也結合大佛塑造風格分析,其造像與明代佛像風格相似。
另外,玉皇洞有分別由四個日月組成的一副怪聯,此聯怪字有多種讀法,均可在《集韻·元韻》、《改並四聲篇海·日部》引《對韻音訓》、《字彙補·月部》、《字彙補·日部》、《改並四聲篇海·月部》引《搜真玉鏡》、《字彙補·月部·篇韻》等書籍上查到。

殘作之謎

大佛無頸無腳。對於大佛無腳一說,當地專家學者也曾分析,或為未完工之作。因為在其大佛下方有多道規則圓孔,應為修建時搭廂的廂架孔,造像時從上面往下雕鑿,廂架撤完,工程完工,給現在房屋修建程式剛剛相反。而究其為何未造完,無法查閱相關資料,或與戰亂等因素有關。
佛像的造型都是根據一定的儀軌來造的。就是說,不同的佛像,它就有不同的儀軌。但是,龍華這尊佛像,與全國各地的佛像都不一樣,比較獨特,他有許多玄機等待我們去解答。
最明顯的有五大特徵,正如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員胡文和先生所說:大佛一是沒有唐代佛像頭部的高肉髻,水滴狀的耳垂。也就是所說的兩耳垂肩,這尊佛像是典型的招風耳。二是它的肩上沒有哲那環和搭鉤。三是頸上沒有三道頸線,一個頭像直接放在肩上。四是戴手鐲。因為按照佛教的儀軌,佛像是不戴手鐲的,只有菩薩才戴有手鐲。因此,專家們推斷,造像者大概是想作為他的一種想法,把這個觀音菩薩的手鐲移到了大佛手腕上,這倒也是一個創造。另外,腰上系一短裙,猶如婦女做飯時的圍裙一般。
綜合上述,一些專家認為龍華立佛顯得不倫不類,從整體上來說,它是一尊釋迦牟尼或者接引佛,但細細一看,既不像佛像,也不像菩薩。不過正因為這樣,他才具有世界唯一性。
初步分析,這尊佛像可能與少數民族有關,或者說它在向我們暗示什麼。這其實並不奇怪,因為歷史上這種事情並不鮮見,把佛像或者菩薩視為某人的化身,再把自己塑造在另一個地方,這就是文物學上所說的供養人。但是,因為此佛像還未完工,所以供養人自己棲身的地方自然還未來得及雕鑿,便與佛像同時留下千古之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