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核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核子彈,後來演變為核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由來
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蹟。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以身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回響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他們和參與“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廣大幹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一起,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核子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兩彈一星”的研製工作者們,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隊伍。他們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克服了各種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經受住了生命極限的考驗。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憤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他們所具有的驚人毅力和勇氣,顯示了中華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決心和能力。
獎章材質
該獎章直徑8厘米,用99.9%純金鑄造,重量515克,配有綬帶,可懸掛佩於胸前。獎章主體圖案由五星、長城、橄欖枝和光芒線.成:獎章中心的五星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長城既象徵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又象徵著共和國堅不可摧的國防;橄欖枝則表明我國研製“兩彈一星”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獎章配有江澤民同志親筆簽章的證書,並用紅木盒包裝。其規格、材質、圖案和證書等方面,突出了這是共和國最高等級獎章的特徵。該獎章設計端莊、章型宏偉、製作精良、包裝華麗,堪稱我國歷史上最為精美絕倫的勳章,更由於數量僅有23枚,極為珍罕。
獲獎者
“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是中華民族為之自豪的偉大成就。為了在新形勢下大力弘揚研製“兩彈一星”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並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這23位科技專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功臣,是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輝榜樣。讓所有中國人記住他們!
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做出貢獻的領域及培養單位情況如下:
于敏(1926.8.16-2019.1.16)氫彈,北京大學
王大珩(1915.2.26-2011.7.21)衛星、核子彈,清華大學、英國倫敦帝國學院
王希季(1921.7.26-)火箭、衛星,西南聯合大學、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核子彈、氫彈,西南聯合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
孫家棟(1929.4.8-)飛彈、衛星,哈爾濱工業大學、蘇聯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
任新民(1915.12.5-2017.2.12)火箭、飛彈、衛星,重慶兵工學校、美國密西根大學
吳自良(1917.12.25-2008.5.24)核子彈,北洋大學、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西南交通大學)
陳芳允(1916.4.23-2000.4.29)衛星,清華大學、英國A.C.Cossor無線電廠研究室
陳能寬(1923.5.13-2016.5.27)核子彈、氫彈,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西南交通大學)、美國耶魯大學
楊嘉墀(1919.7.16-2006.6.17)衛星,交通大學、美國哈佛大學
周光召(1929.5.15-)核子彈、氫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火箭、飛彈、衛星,交通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屠守鍔(1917.12.5-2012.12.15)火箭、飛彈,西南聯合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黃緯祿(1916.12.18- 2011.11.23)飛彈,中央大學、倫敦大學帝國學院
程開甲(1918.8.3-2018.11.17)核子彈、氫彈,浙江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
彭桓武(1915.10.6-2007.2.28)核子彈、氫彈,清華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核子彈、氫彈,清華大學、德國柏林大學
鄧稼先(1924.6.25-1986.7.29)核子彈、氫彈,西南聯合大學、美國普渡大學
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衛星,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德國柏林大學
姚桐斌(1922.9.3-1968.6.8)飛彈、火箭,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西南交通大學)、英國伯明罕大學
錢驥(1917.12.27-1983.8.28)衛星,中央大學
錢三強(1913.10.16-1992.6.28)核子彈、氫彈,清華大學、法國巴黎大學
郭永懷(1909.4.4-1968.12.5)核子彈、氫彈、飛彈,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是民族的史詩,“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為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躍,創造了寶貴的經驗。“兩彈一星”事業的發展,不僅使我國的國防實力發生了質的飛躍,而且廣泛帶動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關、能創新、能協作的科技隊伍,極大地增強了全國人民開拓前進、奮發圖強的信心和力量。“兩彈一星”的偉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徵,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
小故事
20世紀中葉,是中國科學家群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創造的一段極不尋常的歷史。將這段極不尋常的歷史,演繹成我國科學技術的世紀表彰大會,同樣有著不尋常的經歷。這裡記述的是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為我國研製成功“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頒發“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真實故事。
科技的世紀表彰大會
秋日的北京,艷陽高照。新整修過的人民大會堂顯得更加雄偉壯麗。大禮堂主席台台口上懸掛著大會會標: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研製“兩彈一星”功臣大會。主席台後方豎立著10面紅旗,主席台前擺放著鮮花綠草。會場內高掛著“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兩彈一星’精神”的巨幅標語。
1999年9月18 日下午3時,大會在嘹亮的《國歌》聲中開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人民有站在世界科技進步前列的勇氣、信心、智慧和力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主持大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宣讀表彰決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出席表彰大會。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並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決定》說,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對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並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在歡快的樂曲聲中,江澤民來到主席台正中,為獲獎人員頒發獎章和證書。獲獎的科學家個個笑容滿面,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江總書記親自為獲獎人員一個一個頒發功勳獎章,並一一握手合影留念。首都少先隊員跑上主席台,把一束束鮮花獻給這些為祖國作出突出貢獻的功臣。中央各大新聞媒體的記者按動手中的快門,記錄下了這極其珍貴的歷史一刻。
在熱烈的掌聲中,江澤民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兩彈一星”事業的發展,不僅使我國的國防實力發生了質的飛躍,而且廣泛帶動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建設,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關、能創新、能協作的科技隊伍,極大地增強了全國人民開拓前進、奮發圖強的信心和力量。“兩彈一星”的偉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徵,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高峰的空前壯舉。
江澤民說,在舉國上下喜迎新中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在這裡召開大會,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希望全國各族人民學習和發揚他們為祖國和人民的崇高精神、開拓創新精神和拼搏奉獻精神,繼續努力奮鬥,滿懷豪情地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
這次盛會,是我國科學技術的世紀表彰大會,將永遠記錄在中華民族科學技術發展的輝煌史冊之上。
求真求實地科技史詩
人民大會堂的世紀表彰大會是由一篇世紀性的回憶文章引發的。這篇文章就是原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同志的《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
張勁夫同志主持中國科學院工作的10年(1956年—1966年)正是中國科學院的輝煌的10年。1998年12月10日,這位深為人們敬重已經85歲高齡的老領導接受了科學時報記者的獨家專訪。1999年1月24日 ,科學時報社主辦的《科學新聞》周刊發表了《在科學院輝煌的背後——訪原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的文章。這篇文章雖然並沒有提到“兩彈一星”,但是卻打開了人們記憶的閘門,不少老科學家打電話、寫信,誠懇地希望張勁夫談談科學院為研製“兩彈一星”所做的歷史貢獻。遠在大洋彼岸的著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也打電話給張老,建議他正式披露科學院參與“兩彈一星”研製的事情,給歷史一個交代,給後人一個交代。並說參加研製工作的許多人已經故去,是該說的時候了。張老覺得科學家們的意見有道理。但是他很慎重,專門打電話徵詢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的意見。路院長說:“披露這段歷史,我當然贊成。至於保密問題,我相信你所講到的多是巨觀的,不會涉及到太多技術保密問題,更何況時間過去了三、四十年,如果需要再謹慎一點,我們可以交給國家有關保密委員會,請他們審看嘛。”這樣張老才下定決心披露事關國防機密的重要歷史。
1999年3月11日、12日,張勁夫這位記憶超常的老人,又一次地接受了記者的採訪,打開了他記憶的閥門,如數家珍地講了兩個半天,翔實地回顧了這段歷史。記者將錄音整理成《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1.6萬字的草稿。張老碾轉反側了兩天兩夜,自己對草稿進行修改補充。北京早春的天氣依然比較冷,這位老人都感冒了,仍帶病請當年科學院新技術局計畫處處長兼衛星辦公室主任陸綬觀同志,以及現任科學院軍工史辦公室主任趙萱等同志幫助訂正細節,拿出了初稿。張老與路院長商量將這篇文章和《在科學院輝煌的背後》一起出一本內部資料,以便廣泛地徵求意見,還歷史的真實。這得到了科學院黨組的支持,路院長還專為這本內部資料寫了序言。3月中旬,科學院印成了16開《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單行本3000冊。張老和科學院黨組將此分送給中央領導同志、有關部委領導同志和知名科學家,並送國家保密部門進行保密審查。特別是張老按照我們黨的紀律寫信給中央辦公廳主任曾慶紅同志,請他將這個資料轉交總書記江澤民同志,看可不可以在《人民日報》公開發表。
江澤民總書記對張勁夫同志《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文章非常重視。4月27日下午4時許親自跟張老打電話,他認為張老的文章寫得非常之好。不但在《科學時報》發表,而且要在《人民日報》等大報發表。這段歷史不但要讓全國人民特別是中青年知道,還要向全世界公布。他已委託曾慶紅同志落實文章在大報上發表的事情。
江總書記電話中給張老說,過去,你們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能夠把“兩彈一星”搞出來,很了不起。現在條件好了,我們也要做幾件大振國威的事情。科學院做了那么多事情,過去不知道,以後要多給科學院任務。並說科索沃事後中央討論朱鎔基總理到不到美國去訪問?他主張去訪問,後來去了效果不錯。朱總理在一次演講會上,引用了張老文章中郭永懷回國沒有帶美國的隻字片紙,他說“裝在我們腦子裡的知識,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張老告訴路院長這個訊息已經是晚上。張老向路院長講了三個意思:第一,在科學技術內容上有沒有出入?請他跟老科學家聯絡一下,尤其核子彈跟光亞先生,飛彈跟錢學森先生請教一下,看看他們有什麼修改的意見。第二,保密問題,是不是請有關方面再把把關。第三,裡面的人物、事實有沒有出入,請還健在的同志看一看。他尤其點了陸綬觀同志的名,說他參加了工作的全過程,那個時候年紀輕,記得可能比他還清楚,而且是他具體抓的事情。
為此,科學時報社專門組織了由總編輯羅榮興同志牽頭、黨委書記劉洪海等參加的班子,新華社社長郭超人同志派來了國內部副主任張錦勝具體幫助,共同跟各方面進行了聯絡。路院長跟光亞先生、跟錢老都聯繫了,他們都分別校閱了這個稿子,也提出來一些修改補充意見。保密事項請總裝備部做了審查。在文章審查過程中,張老讓秘書俞家英告訴記者,石油部侯祥麟院士看到他的文章後寫信給他,提出氟油的問題軍工史記載是石油部做的。張老特別查了軍工史的資料,發現原因出在一個時間差上,事實應該是先有科學院研製生產,後有石油部的生產。張老給他回信做了說明,侯院士說他明白了。這說明寫好歷史也很不容易。《科學時報》羅榮興總編為文章擬出了《請歷史記住他們》的標題,張老說:“這是畫龍點睛的神來之筆,充分表達了我的心聲。”張老在杭州最後對文章進行了審閱後,他再次請路院長幫助把關。5月1日,路院長一口氣看完了記者送給他張老審閱過的稿子之後,讓記者直送新華社郭超人同志,郭超人看過後,他又請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同志看過,這篇1.3萬多字求真求實的科技歷史,才最終定稿。
尖端科技歷史的真實記錄
5月5日,在江澤民總書記的關懷支持和曾慶紅同志的具體安排下,新華社將張勁夫的署名文章《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以通稿的形式發表。5月6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所有大報都在顯著位置刊登了這篇重要文章,在國內外引起強烈震撼。
5月6日,網際網路率先將張勁夫同志的文章傳遍全世界。錢學森看了《科學時報》上發表的張老的文章,讓他的秘書塗元季打電話給報社轉達自己的意見:“張勁夫同志的文章寫得非常好,讀了非常感人,老一代科學家非常感慨,當年那種大協作精神該回來了。”當年在科學院分管軍工的副院長裴麗生已經93歲高齡,聽人給他讀了張勁夫的文章後激動地說:“過去我雖然分管軍工任務,但是有紀律,上邊的情況不許打聽,因此許多事情連我也不清楚。張勁夫同志是能夠把這段歷史說清楚的唯一的人,感謝他把這段歷史說出來了。張勁夫的記憶力特別好,這一點我了解。‘兩彈一星’是中國人民和中國科學家,在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創造的一個偉大的奇蹟,張勁夫的文章也是一篇重要的歷史著作。”
在張勁夫同志回憶的帶動與啟發下,朱光亞、周光召等一大批參加“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科學家,與裴麗生、陸綬觀等當年“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組織者,積極接受記者的採訪,回憶起這段科學的秘密歷程。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郭傳傑提議將這些重要史料彙編成書,以傳之久遠,既作科教興國的範例,又作愛國主義教材。於是又有了《請歷史記住他們——中國科學家與“兩彈一星”》這本書。該書收錄了聶榮臻副總理、錢三強的遺作;收錄了張勁夫、錢學森等曾經在毛主席、周總理領導、關懷和支持下,組織和參加研製成功“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同志,所寫的40多篇回憶文章。這可以說是我國尖端科技發展歷史的真實細節記錄。1999年8月31日,江澤民總書記在出國訪問前夕,揮筆為這本書題寫了書名:《請歷史記住他們》。該書不僅是重要的科學技術史料,也成為了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當年,暨南大學出版社9月第一次印刷,很快銷售一空,12月又第二次印刷。1999年度,該書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為一等獎。
1999年8月11日下午,聶榮臻同志的原秘書老周同志告訴記者:“張勁夫回憶文章非常好。《人民日報》稿他已經看過了,《科學時報》刊登的更加詳細,他也認真看了。在張老的文章發表後,國防科委副主任、聶總的女兒聶力同志看到了,她親自徵求勁夫同志的意見,向中央建議為研製成功‘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授勳,並召開表彰大會表彰他們的突出事跡。以此激勵科研人員的愛國熱情,同時回擊考克斯報告的造謠污衊。勁夫同志支持這樣做,他們的建議很快得到了中央的同意。經過認真評選,現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給23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授勳。之所以選擇9月18日,這個東北淪亡的紀念日,目的是想說明中國人民在政治上站立起來之後,科技上也已經站立起來了,被人宰割的歷史將永遠成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