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部除皺術

全面部除皺術

面部除皺術是針對人的整體臉部進行除皺。通過全面部除皺術可以改善面部任何部位的皺紋,實現面部塑形。

簡介

全面部除皺術全面部除皺術

全面部除皺術是指包括額部、額顳部、面頰部及頸部同時施行的除皺術由於此種手術範圍大,手術操縱比較複雜,因而必需作好術前檢察和設計。

採取精細微創手法從皮膚切口在其皮下進行潛行分離,先始於顳部,然後下延到面頸部,再轉至前額,從而完成全面部除皺術,術後皮膚光滑自然。

全面部除皺術後可能會有點小腫的性狀,但是1-2周就可以恢復美麗容顏。和諧流暢的輪廓凸顯人的美感,面部輪廓就是美感的臉龐雕琢成賞心悅目、美麗動人的臉龐。

種類

1、生物素注射全面部除皺術  

2、筋膜懸掉全面部除皺術

3、面部電波拉皮除皺術

適應症

1、面部皺紋深且明顯,面部皮下脂肪少,心理狀況正常,要求迫切者。

2、年齡在40-55歲為宜,少數病例因格外須要,可考慮放寬年齡。

3、全身無重要器官病變。心、肝、腎、肺功能正常,無瘢痕傾向及凝血機制障礙。

禁忌症

1、額部皺紋不明顯;

2、比較年輕尤其是40歲以下;

3、面下2/3部皮膚松馳不明顯者;

4、有全身性、系統性疾病者。

術前準備

全面部除皺術全面部除皺術

1、檢察:包括血、尿陳規、心電圖等檢察。

2、清潔頭皮:術前清洗頭。洗後再用0.1%新潔爾滅溶液浸泡頭髮5分鐘,用淨水洗淨。

3、備皮及切口設計,,並將切口兩側長發編結成多個小辮,用橡皮筋札好。

手術過程

全面部除皺術先行額部和顳部手術;繼而行面中部手術;接著行下面頸部手術。頸部老化處理假如頸闊肌不需要手術處理或者下頜部不需脂肪切除,全面部除皺術可剝離至中線即可。

如上兩者皆鬆弛或頸部皮膚過度鬆弛時,全面部除皺術剝離範圍應延伸,即從一側至另一側,直至兩側相互連線為止。如需作頦下部切口,全面部除皺術應選擇皮膚的自然皺褶線。為避免全面部除皺術後明顯瘢痕,全面部除皺術在頦下部的切口不能向下移至頸部,皮瓣厚度要保障。

術後併發症

血腫

全面部除皺術全面部除皺術

手術後24小時應密切觀察,尤其是手術後6~8小時,幾乎大多數血腫都是這段時間發生,尤其注意疼痛(尤其是脹痛且越來越重)、不安、噁心、血壓升高等,這些症狀及體徵都可能是血腫引起;還有其他方面的體徵如唇外翻、面頰部和頸部變脹變硬;口腔黏膜顏色的變化等。

預護措施:手術中控制血壓;手術中造成患者舒適感;手術中仔細操作;手術後放置引流加壓包紮;手術後細緻觀察極時處理。

水腫

注意包紮緊張適度,包紮過緊容易加劇水腫,頭位抬高易於靜脈引流,亦可考慮用冰敷。

血清腫

面頰部極為常見,無需特別處理,一般需要4~6周,吸收後少出現皺紋。

護理

1、全面部除皺術後 36-48 小時撤除引流物。

2、全面部除皺術後加壓包紮,常規套用抗生素 3-5天,一般 10-12 天拆線。

做全面部除皺術,前一天晚上常規給受術者服用安眠藥,使其精神處於安靜狀態,身體得到充分休息。

發展歷史

全面部除皺術全面部除皺術

根據Gonzalez-ulloa的記載,在20世紀初始,Cantnell(1902年)、Cabanes(1903年)等人就已開展了皮膚除皺術。 Ch.C.Miller(1907年)對於範圍更大、準確性更高的除皺術進行了記載。所以,有人認為,全面部除皺術的創始應屬於Ch.C.Miller。但那個時期的手術方法是現代醫學難以接受的,如向老化失去脂肪的鬆弛皮膚皮下植入異物,以撐開皺紋等。

1921年,Joseph發表了一篇文章聲明他已於1912年完成了一例全面部除皺手術。

192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全面部除皺術產生了。一個巴黎的皮膚科醫生MadameNoel於1926年在一篇綜述性文獻中首先報導。

全面部除皺手術的技術演變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分離平面由淺到深的發展過程。20世紀40年代,全面部除皺術在整形外科臨床工作中正式開展起來。在此之後,又經過幾度變遷,到了Mario Gonzalez—Ulloa時代,除皺術大體已得到確立。

自1969年首次提出深部結構的再復位後,1976年Tessier以及Mitz和 Peyronie進一步提出SMAS(表淺肌肉腱膜系統)的概念。其後被公認為第二代除皺手術。

1979年在第七次國際整形外科會議上Tessier推薦一種稱之為“矯形骨膜下面部提升術 ”(orthomophic subperiosteal face lift) 。

1984年和1988年,Dsillauis和Santana提出骨膜下入路的除皺手術的經驗及其理論。並認為這是第三代除皺手術,有12%的面神經前額支麻痹的嚴重併發症,是其不可取的。

1988年,Psillakis報告105例骨膜下分離除皺術的經驗和理論。

1989年,Furnas報告在面頸除皺術中剪斷顴弓韌帶、頸闊肌耳韌帶和下頜骨韌帶可以提高除皺術的效果。

1990年Hamra報告403例的深部除皺手術的經驗。發展了Mitz的SMAS除皺手術技術,解決了其它手術方式中對鼻唇溝過深解決不充分的困難問題,並提出該項技術為第三代除皺手術技術。

1991年Antonic和Maillard分別報告42例和250例改良的骨膜除皺手術的經驗。

1991和 1992年Ramire等人分別報告34例和213例顴弓骨膜下入路除皺術的經驗。同年Hamra在深部除皺手術的基礎上,推薦複合除皺術的新概念 (Composite Rhydectomy),報告167例有很少併發症的經驗,重申第三代除皺術的概念。

然而1993年Antoio報告213例及有耳前切口的骨膜下除皺術的經驗,但其中有2例出現持久性面神經額肌支麻痹,認為骨膜下除皺術是除皺技術發展的里程碑。但在Maillard評價這篇報告中提到面神經前額支的損傷仍不可避免。因此何為第三代除皺手術技術,是複合除皺手術還是骨膜下除皺手術技術(Subperiosteal Approacb),仍是當今有待爭論的問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