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遊規劃

全域旅遊規劃

全域旅遊作為指導一個旅遊目的地建設的長期發展戰略,旅遊規劃工作需要以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科學的態度和成熟的技術路線,從旅遊資源的全新解讀、規劃編制和實施的機制創新以及創新旅遊發展規劃布局等方面進行全新的探索,以便使旅遊規劃真正發揮功效,更好地服務於旅遊發展實踐,旅遊規劃自身的理論和技術方法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

全域旅遊

什麼是“全域旅遊”

全域旅遊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式,是來自於需求側的推動。從遊牧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到我們未來要追求更高生活質量的社會階段,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重疊和分離的過程中,旅遊的需求會越來越旺盛,旅遊方式和旅遊地位也會發生變化。團隊游時代的旅遊體驗,其質量可以通過節點的管控來加以控制和保障,而散客化時代由於遊客行動空間的分散性,加大了旅遊體驗質量的保障難度。散客化發展潮流所推動的全域化旅遊發展,要求旅遊行政管理體制的及時調整與創新。一方面,旅遊領域的政府主導應該更多地突出旅遊目的地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另一方面,則需要及時調整旅遊行政管理體制的規格,以強化對公共資源的調控能力,通過資源協調、服務對接等具體措施來保證全域旅遊理念的落地。
全域旅遊也可以表現為體驗化。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們所瞄準的資源會越來越多樣,產品會越來越多元,所以說全域旅遊會在全時、全境、全產業鏈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而另一個就是大戰略。現在國家對旅遊業的期待越來越高,期望旅遊業能起到更好的帶動作用。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如何突顯旅遊產業的中心地位,如何形成一個良好的產業生態,以開發共享的姿態,去推動群落化的發展,這可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的理解是,全域旅遊本身在共享經濟社會中,是一種新的模式,希望藉此推動財富增長機制的變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遊客和當地居民的幸福增長機制的建立,當然它需要提供更高效的服務、更合理的價格、更適宜的產品。
全域旅遊是一個是有板塊有廊道的網狀格局,是一個旅遊場,是要構建一個全新的旅遊發展生態圈,放大目的地原有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形成旅遊目的地新的競爭力。未來全域旅遊發展過程中的旅遊不再簡單圍繞著價值鏈展開,而是在整個產業群落的網狀互動中提質增效。
總結來說,全域旅遊有四個方面:一個是生態圈的問題,強調共性,強調是夥伴關係而不是配置關係;第二是產權束,強調的是共享性,不求所有,而是共有;第三是動態性,通過靈活的方式來推動創新;第四是關係圖,是網狀的關係,是“旅遊+”不是“旅遊含”。

怎么做好“全域旅遊”

首先從理念上入手。在全域旅遊發展過程中,是不是真的能夠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不管是旅遊部門還是旅遊企業,遊客、當地居民,都是我們的服務對象,這是第一個需要去關注的。其次,用同理心來發展。我需要服務遊客也需要服務旅遊業者,每一個做服務的人,他本身也是一個旅遊者,也是一個目的地的居民,用同理心去發展,才能更好地推動全域旅遊的發展。
然後,要以幸福感為準繩。過去30多年的發展是一個市場化改革的過程,而旅遊的市場化改革不只是簡單地通過市場化來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通過效率的提升和資源配置的改善,促進社會本身的發展,使人們更加幸福。
第四,以共享、共生為依歸。這包括居民、企業、政府的共享共生問題,核心企業和外圍企業的共享共生問題,旅遊部門和非旅遊部門的共享共生問題,旅遊企業和非旅遊企業的共享共生問題等很多方面。
第五,要以智慧化為手段,推動全域旅遊的發展。包括通過政府打造公益平台,通過企業打造市場化平台,如共享經濟,就是用企業的方式來打造一個平台,推動資源進行更好地配置。
第六,要以規劃創新為保障。在推動全域旅遊發展的過程中,要真正重視旅遊的綜合帶動作用,把旅遊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心工作來對待,甚至包括在落實中央的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充分重視旅遊所能起到的發動機作用。

“全域旅遊”的創新怎么做

第一,管理的創新,全域旅遊和以前的旅遊發展理念都不一樣,如果在管理體制上不做調整,是很難的。
第二,共享的創新,旅遊企業的共享如何落地?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江西一些景區在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新的做法,它把民居的建設和度假村、酒店的建設很好地整合在一起。

第三,工作方式的創新,隨著國家旅遊局下發《關於開展“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的通知》,相信很多地方都會積極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工作方式的創新很重要。
第四,社會認知的創新,現在都在講旅遊產業很重要,那么是不是真正把它放在應有的高度來認識了。認識不到位的話,下面所有的工作措施,恐怕都沒法到位。

全域旅遊思維

綜述

全域旅遊規劃創新,要從旅遊資源重新定義、分類與評價等基礎性工作著手,儘快修訂和實施符合旅遊發展實際的旅遊資源分類與評價標準,依據新的標準,對旅遊資源進行再梳理、再認識、再評價。

思維

首先,旅遊規劃要衝破傳統的、局限的旅遊資源觀,以全域旅遊思維重新定義和評價旅遊目的地的旅遊資源優勢。過去業界往往存在這樣的慣性思維:旅遊資源是旅遊產業發展的基礎,一個地方發展旅遊業,前提是要有一流的旅遊資源,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與此相對應,通行的旅遊規劃編制方法,總是從全面調查和評價一個旅遊目的地的旅遊資源開始,其依據是沿用多年的旅遊資源分類與評價國家標準,該標準聚焦的主要是自然山水和文化古蹟等傳統旅遊資源。這種固有的旅遊資源觀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旅遊業日新月異發展的要求。近年來,針對上海、深圳等傳統旅遊資源相對匱乏城市取得的旅遊業發展成績,圍繞“非傳統旅遊資源的旅遊目的地發展”這一命題,業內學者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優秀的成果。“非傳統旅遊資源”概念的提出和逐步被業界認可,正是從理論上對傳統旅遊資源的揚棄,成為全域旅遊發展的理論基石之一。為此,全域旅遊規劃創新,要從旅遊資源重新定義、分類與評價等基礎性工作著手,儘快修訂和實施符合旅遊發展實際的旅遊資源分類與評價標準,依據新的標準,對旅遊資源進行再梳理、再認識、再評價。這是扭轉傳統的資源依賴性旅遊發展思路、樹立全域旅遊發展思維的基礎性工作。

戰略要求

其次,旅遊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機制必須跟上發展全域旅遊的戰略要求,打破由旅遊部門主導編制旅遊規劃、又難以實施的現狀。為發展旅遊業,各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編制了海量旅遊規劃。遺憾的是,這些規劃成果多數因為難以實施而被束之高閣,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規劃浪費,而且影響了旅遊規劃對於產業發展的科學指導作用。當前,遊客的活動空間正在向無所不至的“市民化”方向發展,每天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遊客數量與日俱增。由此,提升旅遊服務品質、保障遊客權益、科學指導旅遊業發展的任務對於旅遊目的地來說越來越複雜和艱巨,許多工作遠遠超出了旅遊部門的職能範圍。破解職權不對等的難題,需要在全域旅遊規劃編制中直面“小馬拉大車”的客觀現實,把旅遊規劃編制的組織、核心內容、批准發布和實施的主體上升到當地政府的層面。這樣就可避免過去由旅遊部門造車,自身單獨組織編制旅遊規劃而又難以落地實施的局面。按照由政府組織編制和發布實施的權威性強、執行約束力高的全域旅遊規劃,在基層全面探索和深化政府主導性旅遊發展戰略,爭取社會各部門、各行業積極融入旅遊業發展,使旅遊業發展在各地經濟社會總體發展中有必要的定位、話語權和工作機制,促進旅遊業發展具有實質性政策和資金支持,使城市的個性、品牌、文明建設都與旅遊發展有機融合。最近,在新一輪省級旅遊規劃修訂中,按照省政府要求,山東省正在探索由發改委等綜合部門牽頭,編制一部以旅遊發展為核心、統籌考慮與之相配套的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內容的綜合性旅遊規劃,這是旅遊規劃編制機制的有益探索,是服務於全域旅遊發展實際需求的規劃方法創新。

五全概念

再次,要按照國家倡導的實施“主體功能區”的國土空間開發思路,在各地規劃發展各類旅遊主體功能區,形成發揮各地資源優勢、各具特色的旅遊活動空間,使其成為探索全域旅遊發展的先行示範區。全域旅遊的理念提出後,在業內引起強烈反響,全空間、全要素、全產業、全過程、全功能等概念紛紛跟進。筆者認為,全域旅遊規劃切忌跟風式、片面地、狹隘地聚焦一個“全”字,試圖把全域旅遊規劃的範圍、內容和實施變成包羅萬象、凌駕於一切的“高大全”規劃,這樣的規劃注定因為無法實施而失去了指導全域旅遊科學發展的價值。全域旅遊作為一種可持續旅遊的發展理念,應當通過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多做少說的長期過程,審時度勢、把握時機,逐步在各個旅遊目的地規劃布局若干個有利於旅遊發展的特定空間,從而因勢利導、聚集資源,逐步形成若干個旅遊發展的主體功能區或者旅遊產業園區,這些空間是以旅遊核心項目為引領、旅遊產業要素和服務要素綜合配套為支撐,使“全域旅遊”從核心景區景點延伸、擴展到更大區域,通過逐步完善旅遊基礎服務設施,推進旅遊目的地的整體建設。各具特色的旅遊功能區在各個旅遊目的地迅速成長,就是對全域旅遊最好的階段性詮釋。試圖一開始就把旅遊業在一個城市全面規劃布局、形成全面開花的局面,既不符合任何產業發展都需尋求集聚效應的規律,也是對全域旅遊規劃的一種片面理解。

總之,服務於全域旅遊作為指導一個旅遊目的地建設的長期發展戰略,旅遊規劃工作需要以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科學的態度和成熟的技術路線,從旅遊資源的全新解讀、規劃編制和實施的機制創新以及創新旅遊發展規劃布局等方面進行全新的探索,以便使旅遊規劃真正發揮功效,更好地服務於旅遊發展實踐,旅遊規劃自身的理論和技術方法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