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那達慕:蒙古族的傳統盛會“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濃郁地區特點的傳統活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也是蒙古族人民歡樂的節日。它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創造和流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競技項目和遊藝、體育項目。那達慕具有廣泛民眾性和娛樂性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具有廣泛、深刻的文化內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那達慕多在草綠花紅、馬壯羊肥的七、八月,或以嘎查(村屯)、蘇木(區鄉)為單位,或以旗縣為單位舉行。
詳解
“那達慕”有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載,早在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戰敗花刺子模後,就在布哈蘇齊海地方,舉行過盛大的那達慕大會。那以後,多少個世紀以來,每逢慶祝戰功、祭旗點將、軍民歡聚、盟旗聚會以及敖包祭祀等都舉辦那達慕活動。蒙古族是個尚武的民族。成吉思汗非常看重培養人的勇敢、機智、頑強,於是把騎馬、射箭、摔跤統稱為“男兒三藝”,作為士兵和民眾素質訓練的內容。在那達慕大會上,這“男兒三藝”也就成為民族體育的主要項目。那達慕大會十分隆重,過去,每當舉辦草原那達慕大會時,方圓一二百里的牧民,都要穿上節日盛裝,扶老攜幼,帶著蒙古包和日常用品,乘車騎馬,從四面八方趕來赴會。遠近的商貿小販也趕來擺上店鋪,出售日用品,收購畜產品。解放後,城裡的那達慕大會雖比過去草原那達慕的韻味顯得不足,但現代文化的進入,卻使那達慕更壯觀,更紅火,更豐富多彩。
摔跤比賽是那達慕大會最引人注目的項目。摔跤手,蒙古語叫“布赫沁”。他們多是身材魁梧的小伙子(有時會特請女摔跤手、小摔跤手比賽)。布赫沁上身穿鑲有銅釘的“卓鐸格”,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褲,足蹬傳統的布利阿耳靴,頭纏紅、藍、黃三色頭巾。穿上這種摔跤服,無論腳力怎么激烈,任憑撕、抓、揪、勾、絆,都不會傷人或扯壞衣服。
比賽開始,幾名有威望的長者帶領摔跤健兒舉行入場式。此時,場上開始唱起渾厚、雄壯的摔跤歌,為即將出戰的布赫沁壯懷。這時,布赫沁模仿雄鷹的動作,跳著鷹舞,腰胸稍直,兩臂上下擺動,做出雄鷹展翅的姿態,象徵鷹一樣威武,躍入場內。
兩個布赫沁相遇了,象放出來角斗的公牛一樣,慢慢地相互接近,俯身前視,斜兒著眼,射著令人害怕的目光,沿著摔跤場轉動著,十分警惕地尋覓著戰機,迫不及待地撮著手,忽而向前進攻,忽而有躲閃一旁,等待時機,突然間一下扭鬥起來。只要一招得手,這次摔跤,瞬間便可結束。不過,也有不盡一樣的。兩名布赫沁相互扭摔,身高力大的抓住矮小身輕的腰帶,掄起來不停的鏇轉,想轉得對方失去平衡、失去控制時,猛一下把對方摔倒。豈料到,這矮小身輕的任憑你怎么掄轉,怎么舉過頭轉,待你往地上一摔,他立即腳下生根,站得結結實實,甚至等對方轉的筋疲力盡時,他輕輕用腳一絆,就將身強力大的對手摔倒。蒙古族摔跤,不分等級,採取依次淘汰的方法,最後決出布盔(即冠軍)、二布盔(亞軍)等。
“那達慕”大會上,賽馬也是一項很吸引人的活動。蒙古族人是在馬背上長大的,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賽馬不僅需要平日把馬馴得十分熟練、十分得心應手,而且要有嫻熟、高超的騎術和頑強勇猛的精神。比賽時,騎手們身著蒙古袍,足蹬高筒蒙古靴,頭扎彩巾,腰束彩帶,生氣勃勃,英姿颯爽。數十匹馬站在起跑線上,令槍一響,如同離弦的箭,你追我趕,向前飛奔。賽場頓時沸騰起來。第一匹馬衝到終點,人們立刻唱起優美的讚歌。
那達慕,推動著民族體育的發展,也培育著頑強拼搏的精神。那達慕大會1992年被國家旅遊局列為中國友好觀光年項目。草原盛會那達慕,以“文體搭台,經貿唱戲”為主鏇律,向世界展示草原風光魅力,民俗風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