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疚的概念
道德情緒一直是情緒領域重要的研究主題,而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內疚情緒,亦成為心理學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內疚是指個體做了錯事(違反了道德準則),或自己確實傷害或意圖傷害他人,或與傷害事件有關聯(即使什麼也沒做或被認可不必對傷害事件負責任)而產生的情緒體驗,即違背了社會公認的或個人認同的道德規範,是在移情的基礎上個體良心的反省,是個體對行為負有責任的、指向自身的一種負性體驗。結合Izard的情緒分化理論,內疚情緒包括悔恨、自責、焦慮、痛苦等情緒成分。內疚是在自我道德評價過程中產生的道德情緒,因而又被稱為自我意識的道德情緒,會影響後續的行為,是道德的“晴雨表”。
內疚的負面作用
以往心理學家和病理學家一直將內疚作為負性情緒來研究,尤其側重於認為內疚是一種有害的負性情緒,因為研究發現內疚與神經症、焦慮、抑鬱、強迫症、飲食障礙、反社會人格障礙等關係密切。體驗到內疚情緒後不僅會對心理產生消極影響,也會影響消極行為及其頻率。例如,研究者發現,相比於高內疚傾向個體,低內疚傾向的個體更多實施有害組織的反生產行為,會表現出更多的撒謊和不誠實行為,也有更多的未買門票或未經允許進入電影院、音樂會、公園、運動場等行為。人們在違反準則後期望受到懲罰以贖罪,而當沒有外界實施懲罰時內疚者會進行自我身體懲罰,以減輕內疚感。如Inbar研究發現了“道德受虐狂”現象———那些回憶令自己內疚的事件(相比於回憶悲傷、中性事件)的被試選擇給自己實施電擊,並且內疚情緒越強烈,選擇給自己的電擊強度越強。因而當人們體驗到內疚而迫切想要贖罪時,可能會採取不恰當的、甚至是嚴重傷害自己的方式來減輕內心的負擔。
內疚的適應性:作為一種有益的負性情緒
內疚促進道德品格發展
作為道德情緒的內疚是道德形成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個體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行為之間有著核心的調節作用,促進道德品格發展,增加更多的道德決策。例如,在Tangney 的研究中發現,相比於被要求回憶令自己羞恥的事件的被試,那些被要求回憶令自己內疚的事件的被試在後續考察與他人的合作意願的任務中,會表現出強烈的合作願望和決定。除了促進道德品格和行為的發展,內疚還能阻止不道德行為的產生和發展。內疚的倫理作用之一是使人們意識到某些行為在道德上是錯誤的。早在1759 年,Smith 認為內疚情緒會對判斷發揮巨大影響,勸說人們採取行動之前理性思考。因此,為了避免體驗內疚情緒及承擔內疚帶來的消極後果,高內疚傾向的人們除了較少利用撒謊的方式來獲得資源(金錢),在商務談判及決策中和自我報告績效的任務中也表現得更誠實,或在日常生活中更少做不道德的決定。
內疚提升人際關係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而言,內疚首先關注的是他人的幸福,如他人的災難體驗、對他人的感覺或需求敏感以及分享,與利他的能力有關。因此,內疚情緒對和諧的人際關係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為了防止內疚,人們就會努力遵循道德信念和準則,讓自己成為團體的一個可靠的成員,增加人際接受度。不管是表達歉意尋求原諒,或對受害者進行補償,還是防微杜漸,這些都起到了修繕人際關係的作用,繼而可以保持和提升重要的人際關係。
內疚增加親社會行為
內疚情緒會影響到人們的諸多行為,如誘發內疚會強化自我對冒險的樂觀估計以及增加個體去進行冒險行為的可能性,或促使人們更多進行清潔行為,選擇食用更健康食物。但眾多心理學的研究發現,與內疚情緒最為相關的是親社會意願或行為。
從進化角度看,內疚基於關懷/傷害系統進化而來,利他主義是內疚的重要功效,這一點得到了Joyce和Prinz的一致認同,並且Prinz以更發展的視角表明了內疚的進化發展優勢。另外,內疚指向的是行為(我做了可惡的事),與具體事件相關,會促使內疚個體使用問題聚焦解決策略,有關懷或彌補行為的動機,對探索行為和動機活動有增強作用,故具適應性。具體而言,某個個體因傷害他人而體會到的內疚情緒,會促使他向外聚焦,反思的是這件具體的事情及其對事情的責任(而不是指向整體自我評價———我是一個可惡的人),這樣有利於個體將注意力聚焦於防止下一次犯錯或尋求彌補方法(更少可能聚焦於傷害自身)並實施彌補行為,來減輕這件具體的事情產生的心理負擔,因而增加個體生存適應性及其優勢。
內疚的神經機制
移情實施需要一個包括腦島和眼窩前額皮質(OFC)、頂下小葉(IPL)的複雜的神經區域。內疚與移情較為相近,對他人疼痛的移情,是內疚感的一個重要功能,主要與左前腦島(AI)的激活相關,即強調了AI。而Seishu Nakagawa等人的最新研究結果卻強調了後腦島(PI)的作用,指出內疚感的神經網路比較廣泛,涉及整個腦區,腦島、頂下小葉(IPL)、杏仁核、扣帶回(SCC)、腹正中前額皮質(PFC)都是內疚的認知必不可少的,同時還包括顳上溝、杏仁核、膝下扣帶回(SCC)。另外,臨床研究者在反社會紊亂的病人身上做內疚相關的結構性研究,結果發現OFC與vmPFC似乎對內疚感起到關鍵作用。腦島、頂下小葉、杏仁核、扣帶回等神經結構的健康,是人們能夠移情的重要前提,而移情、換位思考是社會合作互動、助人利他領域不可或缺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