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恭儉胡同南口有大、小石作胡同,舊為內宮監職掌石作所在地。後析為大小兩條胡同。其西者寬、東者細。寬者稱大,細者稱小。小石作胡同現併入景山前街。
恭儉胡同再西為北海北夾道,是一條位於北海牆之下的窄巷。
相關信息
《明史·鄭和列傳》記述明成祖發動下西洋的動機說:“成祖疑惠帝(即生死不明的建文帝朱允Χ)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很多人奇怪,如此重要的使命,怎么交由一個太監去實施?其實,鄭和是阿拉伯貴族出身,他是元朝鹹陽王賽典赤的6世孫。史書說鄭和生得高大威猛、相貌威嚴,又有軍事經驗,是自幼在明成祖身邊長大的親信,所以鄭和堪稱是擔當出使重任的不可替代的人選。
前不久播出的電視劇《成吉思汗》中有這樣的情節:1218年,西域大國花剌子模劫奪了蒙古的駱駝商隊,成吉思汗憤怒地發兵西征。住在不花剌城的阿拉伯貴族賽典赤就在此次戰爭中歸順了成吉思汗。此後賽典赤在元世祖忽必烈手下做過“燕京宣撫使”,即今北京地區的地方官,相當於北京市的市長。後來賽典赤又鎮守雲南6年,他的後代被元朝封為“滇陽侯”,駐防昆陽,即今雲南滇池南岸的晉寧縣。
當時穆罕默德的漢譯寫法是“馬哈默德”,不少信徒都以“馬”為姓,以示虔誠。鄭和的祖輩也由此姓馬,這就是人們常說鄭和“原姓馬、回族、雲南人”的來歷。鄭和原名“馬三保”。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征南將軍傅友德和沐英率軍30萬征討仍在元朝殘餘勢力統治下的雲南,鄭和的父親死於戰爭,10歲的鄭和被擄入軍中,閹割為童僕。三年後,朱元璋命傅友德北上,做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的部下,鄭和緣此進入燕王府,侍奉朱棣。
1399年,燕王朱棣從北平發兵去南京搶奪侄兒建文帝的皇位,28歲的鄭和在戰鬥中大顯身手,屢建戰功。朱棣做了皇帝之後,於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賜馬三保名為“鄭和”,提拔他做了內官監太監。
●什麼是西洋?
內水為“湖”,近水為“海”,遠水為“洋”。《明史·外國列傳》載:“婆羅,又名汶萊,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也就是說,以加里曼丹島北部的汶萊為界,以東的太平洋為“東洋”,以西的印度洋為“西洋”。這個“西洋”,也包含馬六甲海峽以東的後稱為“南洋”的地區。
1405年-1433年,歷時29年的七下西洋過程中,鄭和船隊最遠抵達非洲東海岸的麻林(今肯亞馬林迪)。《明史·鄭和列傳》在記述鄭和“所歷凡三十餘國”時,具體列出了占城(越南)爪哇(印尼)等37國的名單。在《鄭和列傳》的結尾處寫道:“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鄭)和亦老且死。自(鄭)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鄭)和,以夸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陸元)
皇家工程局長官鄭和恭儉胡同辦公
在明代,“太監”並非閹人的泛稱,而是官職。《明史·職官志》記載,由閹人掌管的皇家內府共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其長官稱“太監”,是正四品官銜。
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內官監設在恭儉胡同,今北起地安門西大街、南至景山前街、北海東牆以外的狹長地段,明代都是內官監的地盤。此處至今留有“油漆作”、“大石作”等胡同,昔日皆為內官監下屬的作坊。內官監負責建築宮殿、營造皇陵,職能類似皇家工程局。清代內官監轉化成“內宮監胡同”,民國編制胡同門牌時,諧音雅化為“恭儉胡同”。
鄭和帶回的石料建成南池子飛虹橋
南池子大街兩側,在明代為皇家南宮,其中的龍德殿背後,原有一座飛虹橋。多部記述北京風貌的書籍,如明《長安客話》、清《宸垣識略》、民國《燕都叢考》,都說飛虹橋石料精美,雕有華麗的魚龍海獸,非中國固有,系當年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所帶回。
現在飛虹橋已經不存,但是在今南池子大街卻留下了飛龍橋胡同這個地名。
鄭和的豪宅建在三不老胡同
清代尊稱太監為“公公”,明代尊稱太監為“老爹”,儘管他不一定是個老頭。鄭和原名“馬三保”,他所居住的胡同明代稱為“三保老爹胡同”,清代轉化成“三不老胡同”。三不老胡同在今德勝門內大街路西。
明成祖於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此前他已常住北京多年。鄭和歷次下西洋返回後都要向皇帝復命述職,所以他在北京建有住宅。鄭和的權勢相當顯赫,有資料稱,他在三保老爹胡同的宅邸很是豪華,裝飾著不少從西洋帶回的寶物。鄭和也可以說算是一個北京人。
昨天是鄭和七下西洋首次出發600周年紀念日。航海家鄭和與北京有著不解之緣,他的祖上曾是北京市的“市長”(元朝燕京宣撫使)、鄭和的“辦公室”就在恭儉胡同,居住地現在叫三不老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