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簡介
近段時間,北京市的各幼稚園都進入了秋季入園的招生報名階段,“入園難”問題開始凸顯。6月14日,北京朝陽區一家私立幼稚園園長介紹說:“我們只能容納180個孩子,名額早已經報滿了,我們只能給前來報名的家長登記排號。”在登記冊上,2007年出生的“金豬寶寶”已報了200多名,2008年出生的“奧運寶寶”有100多名,就連2009年出生的也登記了30多名。
從3月到6月中旬,李女士為孩子入園之事,諮詢了七八家幼稚園,其中公立幼稚園秋季入園的名額早在年前就滿了;自己家附近的民辦幼稚園相對比較好進,但每個月的費用2000多元,不大上得起;“第三家就是高校附屬幼稚園了,這裡教學質量不錯,不過人家優先考慮本校教職工子女,如果有餘額才對社會生源限量錄取。這只能碰運氣。”
上海市教委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上海的"金豬寶寶"們也有入園難現象。”
在調查中發現,“入園難”問題在全國不少省市都普遍存在。
原因探究
制度不健全
數量有限建設難
“說到底,入園難,反映的就是供需關係。公立幼稚園質量高,在百姓中的需求量大,但數量相對少,民辦幼稚園按市場運作,可是又太貴,在普通百姓中需求少。”北京市教委學前教育處處長張小紅介紹,全市各類幼稚園共1253所。公辦性質幼稚園(包括政府辦園、單位部門辦園等)占到70%,其中民辦園409所。“按照戶籍規劃,1253所幼稚園能夠提供學位25萬個。”而據統計,2007年—200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的新生兒有41.575萬人,而2009年在園幼兒有24.8萬人。
上海市教委一位負責人認為,上海幼稚園資源最稀缺的是兩類:一類是以公辦的市級示範性幼稚園和民辦高端幼稚園為代表的優質幼稚園,另一類是由於外來人口和新建小區急速增加,在浦東新區、閔行區、松江區等人口導入區域出現的配套幼稚園。
生育高峰扎堆入托,成為學前教育需要面對的重要難題。
2007年,上海市教委宣布,上海正進入人口生育高峰期,在園人數比2001年多出8萬多名。高峰年份,上海大約有50萬名適齡幼兒需要入園。而由於不少招生不足、辦得較差的幼稚園都在生育低谷期被淘汰關閉,上海當時有幼稚園約1000所左右,缺口達500所。
與人口出生高峰幾乎一樣“洶湧”的是,非戶籍的適齡兒童的增長,造成巨大入園壓力。
統計顯示,近3年北京市新生兒中,戶籍人口占49%,非戶籍人口占51%。北京學前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劃顯示,現有的學前教育資源原則上是可以滿足戶籍出生人口的入園需求。但是,隨著首都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外來人口不斷流入而且難以預測,使本來就有限的學前教育資源出現短缺。各部門對外來人口的統計口徑各不相同,客觀上對制定科學合理的學前教育發展規劃造成了一定困難,現有幼稚園學位無法滿足所有在京兒童的入園需求。在北京,朝陽、海淀、豐臺、昌平、順義、大興、通州等區的壓力特別突出。
而2009年,上海在園幼兒中,非上海戶籍的已占28%,有近10萬人。在一些外來人口集中的居住小區,由於公辦幼稚園招生趨於飽和,民辦幼稚園收費高,原本在上海已極少看到的私人利用民宅開辦、存在安全隱患、無法規範辦學的低價托幼班,重新有了萌芽。
幼稚園數量有限、建設難等問題以及民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問題也是“入托難”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線聯平分析說,存在著指導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有關政策制度尚不健全,投入體制不明確,公辦學前教育機構匱乏等問題。按照國家有關檔案的規定,學前教育的發展是“以公辦為示範,以社會力量辦學為主體”,因此北京市各區縣近十年來公辦園建設數量十分有限。另外雖然北京早在2001年在全國第一個制定了《學前教育條例》,但有些區縣和部門及在京中央單位辦園主體在貫徹《條例》中仍然存在缺位或不到位的情況。
學前教育配套設施建設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學前教育配套設施建設一直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例如,在北京中心城老舊居民區,幼稚園規劃建設數量嚴重不足;新建小區配建幼稚園產權不明晰,出現少建、不建、挪作他用等現象;受企事業單位分離社會職能的影響,原有社會辦園的規模嚴重萎縮等。
此外,近年來,隨著適齡入園兒童數量的迅速上升和人民民眾對優質學前教育的迫切需求,家長從學前教育開始就追求“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學前教育也像“小升初”一般出現了擇校現象,學前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社會對“入托難”反映強烈。
解決對策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一個是結構,一個是數量。各級政府應當探索各種形式,挖掘潛力,加大幼稚園的建設力度。”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線聯平表示。 據介紹,“十一五”期間,北京市將學前教育發展列入國民經濟整體發展規劃,正在逐步形成以社區為依託,以公辦園為基礎,以其他各類社會力量辦園為基本形式的學前教育體系,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對接受3─6歲學前教育的不同需求。 近期,北京重點啟動學前教育四項工程,包括公辦幼稚園新建工程、公辦幼稚園改擴建工程、辦園條件改善工程、師資培養培訓工程等。通過新建公辦幼稚園、接收小區配建幼稚園、增建國小附屬幼稚園、新建街道幼稚園等方式,提高公辦幼稚園接收能力。努力改善單位辦園條件,引導獎勵民辦幼稚園規範辦園,加快幼兒師資培養,儘快緩解入園緊張狀況。“為進一步擴大優質學前教育資源,未來幾年本市將新建118所公辦幼稚園,各區縣也將通過多種途徑加強資源整合,不斷增加公辦園數量,提高幼稚園接收能力。”張小紅說。與此同時,還將在城八區新增國小附屬幼稚園。將國小閒置的教育資源利用起來,建設成幼稚園,擬在3年內建成80所。
上海則從2007年起,開始為緩解入園難進行了嘗試。2007年,上海市決定,在郊區、大型居住區等教育資源不足地區,新建400所幼稚園。從那時起,上海以每年新建50所以上的速度增加著幼稚園資源的供應,這些新增幼稚園,幾乎全部建設在浦東新區、閔行和寶山等人口導入和增幅較大的區域。
嚴格落實公建配套規劃,是增加幼稚園的首要方式。比如上海市楊浦區,在有大量年輕人入住的新江灣城小區,就規劃了可以容納10個班的幼稚園。浦東新區新建了20所公辦幼稚園,到9月1日就能迎接“金豬寶寶”們入園。松江區新建5所幼稚園,其中一所要到明年2月開始招生,區教育局早早通知報名該幼稚園的家長,可以選擇讓孩子繼續“散養”在家,或者由教育局出面暫時到附近幼稚園借讀。
而針對老城區人口密集,難於新建幼稚園的情況,上海採用調劑、改建的方式改善入園難。比如閘北區近3年來,已將8所至10所中國小搬遷騰出的校舍改建成了幼稚園,對中國小來說不夠寬敞的舊校舍,卻能讓一所幼稚園達到每班擁有專用臥室、活動室、衛生間的運行指標。
針對非上海戶籍的適齡兒童的增長,上海則嘗試採取政府向民辦幼稚園購買“學位”和鼓勵、規範興辦收費較低廉的三級民辦園或“看護點”的辦法,補足公辦學前教育資源的不足。
不論是新建園舍還是培養師資,學前教育難題得以緩解的前提,在於政府投入加大。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後慶透露,2009年,上海學前教育生均經費中,政府財政性投入已達到68.04%,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今後,政府還將加大投入,提高成本分擔中的比重。
而北京市也進一步加大了財政支持力度,2009年投入3000萬元,在幼稚園擴班300個,增加了近9000個學位;2010年繼續投入3000萬元,再擴班300個,同時投入6000萬元改擴建30所幼稚園,這兩項措施增加學位近2萬,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現有入托壓力。
各方觀點
幼稚園長:支持公辦園辦分園 重新發揮公辦園輻射作用 2010年年初,溫家寶主持召開座談會,曾經把從事幼兒教育的老師請進中南海,就正在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聽取意見。這次,溫家寶總理又專門來到北京市的兩所幼稚園,看望教師和小朋友們的同時,就大家比較關注和關心的學前教育問題進行了調研。座談會上,來自北京市第一幼稚園的馮惠燕園長介紹,他們為解決入園難問題,進行了改擴建措施。
馮惠燕:改就是把一些閒置的國小,還有院落房舍改造成幼稚園;擴是政府出資支持有條件的幼稚園去擴班,政府是有支持和補貼的;建是在北京市新建三百多所幼稚園,解決入托難問題;這是一個就是支持公辦園辦分園,重新發揮公辦園輻射的作用。
溫總理充分肯定了馮惠燕的建議,他說要增加政府投入,城市建設要為幼稚園留出空間,千方百計解決學前教育供不應求問題,通過立法把發展學前教育納入法制軌道。
溫家寶: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 必須實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方針
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幼稚園的園長朱敏,不僅是民辦幼稚園的管理者,也是幼稚園的投資者,他向總理提出了為民辦學前教育提供公平政策環境的問題。溫總理對朱敏園長說:“我們要解決供不應求,或者簡單說叫做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必須實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方針,在政策上公辦與民辦要一視同仁。”
孩子家長紛紛希望多一些公立、條件較好的幼稚園
“入園難,難於考公務員;入園貴,貴過大學收費”,網上流傳的這段順口溜看似戲謔,卻反映出不少家長面對現實的無奈。昨晚,《新聞縱橫》隨機採訪了一些剛剛經歷或正在經歷“入園難”的家長,他們講述了幼稚園難進的幾個問題。
家長A:我們家孩子是今年9月份上的幼稚園,之前在孩子兩歲的時候我們帶著他去過好多幼稚園,有些幼稚園連門都進不去,直接在門口人家就說網上報名,網上報名,但真正你上網上去的時候他告訴你其實早就報滿了,後來就想進在一個在小區裡的公立幼稚園,之前我們曾經去過私立,育兒費4年一共要花10萬塊錢,實在是接受不了,所以我們就努力要進公立,最後幾經周折,託了人然後才算是能進了公立幼稚園。
家長B:我們家孩子去年上的幼稚園,還是挺緊張的,因為包括私立幼稚園在內,他能夠滿足的需求應該還是供小於需,在你家周圍好一些的幼稚園可能就這么幾所,這周圍的小區的孩子可能都要想進,必然就比較緊張。
家長C:我們家小孩今年9月份上的幼稚園,之前是報公立的,我們提前半年報名但是當時都沒有輪到我們,後來找了一家私立幼稚園,提前半年報的,排上了,還算比較順利。
家長D:我們家當時物色的幾家幼稚園,然後就帶著孩子一家一家的跑,想法就是能上就行,但是確實感覺不太好上,好幾個幼稚園沒給我們回信,總算一個給我們回信的,沒挑沒撿就上去了。
家長E:我們家小孩準備上幼稚園,但是入園實在太難了,私立幼稚園太貴上不起,好一點幼稚園都得排隊,壞一點的幼兒誰也不願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很發愁,希望多一些公立幼稚園,多一些條件比較好的幼稚園。
陸士禎:要讓義務教育向早期教育延伸
教育專家陸士禎2010年10月2日接受採訪時表示,可以用以下三個途徑,解決“入園難”的問題。
陸士禎:我覺得首先要提高全社會對幼兒教育的高度重視,把早期教育當成一個很重要的國民素質的一個工程,有人提出義務教育要向早期教育延伸,我也很同意這個觀點,比如說把學前的2年納入義務教育的範疇之內。
第二,我覺得教育部門要重視教育結構的調整,包括學前教育,包括教育規劃部門對學前教育整體的發展規劃,我覺得政府要加大投入,要多辦一些公辦的幼稚園。第三,要調整相關的政策,積極鼓勵社會力量來興辦各種幼稚園,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同時要加大法律法規的執行,加大監督的力度。
關於將學前教育納入法制軌道,陸士禎認為,關鍵是要讓義務教育要向早期教育延伸。
陸士禎:我覺得學前教育立法要把它納入義務教育的範疇,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如果把它納入義務教育,國家就大力投入,讓每個孩子都可以接受到學前教育,社會力量辦可以辦一些特色幼稚園,維持較高的收費,就跟私立中學、私立國小似的,這實際上強調的是國家對興辦學前教育根本的法律責任。
另外就是進一步規範和加強對民辦幼稚園的管理的立法,準入制度我覺得還是應該堅持的,另外就是加大鼓勵力度,有給予支持的立法,財政支持,另外還有一個就是加大法律執行和監督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