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催眠師

兔子催眠師

兔子催眠師是指英國一名克利夫·彭羅斯的老人。他能輕鬆讓一隻活蹦亂跳的兔子迅速進入迷睡狀態,最長可達10分鐘。獸醫在他幫助下能更好地給兔子檢查身體,寵物主人向他請教如何讓愛咬人的兔子變得馴服。

基本信息

效果

彭羅斯像抱小孩一樣把兔子抱在胸前,輕輕在它身上摩挲一兩分鐘,接著彎下腰,把兔子四腳朝天放在操作台上,這時兔子看上去全身放鬆,但仍清醒。等彭羅斯在兔子肚子上輕輕摩挲約一分鐘後,兔子進入迷睡狀態。這種狀態通常持續幾分鐘,最長可達10分鐘。

關鍵

兔子催眠師自己必須充滿自信,如果他害怕或緊張,聰明的兔子馬上就能覺察,不再配合催眠師,當兔子的後腿完全放鬆下來,就說明催眠成功了。

意義

彭羅斯迄今(2010年4月)已幫助獸醫和寵物主人催眠數百隻兔子,還在家裡開設一條養兔電話熱線。所有工作不收取任何費用。

當兔子被催眠時,大腦釋放一種內啡肽,可以緩解痛感,放鬆情緒,十分有利於獸醫做檢查或手術,所以彭羅斯的技術能夠間接延長兔子的壽命。

人類心理效應

心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一門科學。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直到19世紀初葉,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社會科學——心理學>>>回到科學頻道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又叫禁果效應。心理學的一種人際交往效應。指有好感的異性間,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們的感情就會越深。
從眾心理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暈輪效應是指在人際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輝,在雲霧的作用下擴大到四周,形成一種光環作用。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馬太效應在經濟、教育、股市等領域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也是研究巨觀經濟需要考慮的現象。
安慰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期望效應期望對於人的行為的巨大影響。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
霍桑效應起源於1924年至1933年間的一系列實驗研究,其後,從1927年到1932年,喬治·埃爾頓·梅奧(George Elton Mayo)教授持續多年對霍桑實驗結果進行研究、分析。
維特效應源自德國著名作家歌德所著《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年出版後,很多人效仿主人公維特自殺,“維特效應”因此得名。
刻板效應是指對某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
破窗效應是關於環境對人們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誘導性影響的一種認識。
負性效應指人們認識他人的時候,對正負信息(也就是這個人做的好事和壞事)形成的印象不均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