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輕微腦癱

兒童輕微腦癱

兒童輕微腦癱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後1個月內,因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徵,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同時經常伴有智力、視聽覺、進食、吞咽、言語、行為等多種障礙,會嚴重影響兒童的一生。特別說明一點,兒童腦癱對患兒的主要影響是運動障礙,有的患兒可伴有一定程度的智力低下,但與人類染色體異常和染色體畸變所造成的‘痴呆’根本不同。

表現

1、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症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  2、身體發硬,這是肌張力亢進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腦癱。  3、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4、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5、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  6、固定姿勢,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勢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

飲食

根據腦癱兒病因,可以多選用補腎益腦、益肝健脾、補心養血、強筋壯骨的食品,如多食龍眼肉、花生、芝麻、黑豆、構祀、栗子、胡桃仁、豬腎、牛脊髓等,平素宜少量多餐。專家劉洪峰指出,腦癱的飲食不宜用刺激性和過於油膩的食物;食物的烹調要做到調味可口、外觀美觀、香味撲鼻,以興奮腦癱兒的食物中樞,引起胃液分泌、增強食慾。

判斷

1、不能翻身:6個月以後還不能翻身,有診斷意義。  2、不使用下肢:6-7個月不用下肢短暫地支持體重  3、不用單手:7-10個月的嬰兒不用單手抓玩。  4、手笨,手的精細動作,如捏小東西、解扣、系腰帶不靈活,不協調,在 7-10個月出現有診斷意義。  5、不能獨坐:7個月不能獨坐。  6、不能抓站:10個月不能抓站。  7、不會與人再見:10個月以後有診斷意義。  8、使用腳尖站立:10個月還用腳尖站立。  9、不能邁步:13-15個月以後,還不會邁步。  兒童輕微腦癱與腦癱的診斷方法幾乎是一樣的,只是輕微腦癱的症狀表現的並不明顯,所以建議家長如果發現小兒有以上症狀的,請儘快到醫院檢查、確認,以免耽誤治療的最佳時間。

日常護理

兒童輕微腦癱日常護理的最終目的是使兒童腦癱患兒的各項生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或代償,重建部分肢體功能,降低其殘障程度,改善生存質量;以解除或減少家人及社會負擔。兒童腦癱要想做好日常護理,指出需要注意以下幾點護理原則:

室內環境:室內保持空氣新鮮,陽光充足,通風良好,溫度適宜。定期用紫外線照射消毒,地面經常用消毒液拖檫,保證兒童腦癱患兒室內的清潔衛生。

注意安全:兒童腦癱患兒因發育遲緩,各種動作的發育均遲於同期的健康兒童,行動不便。故應有專人守護。注意安全,以免造成意外傷害。

清潔衛生:搞好腦癱患兒的清潔衛生,定期洗浴,並及時更換衣服、床單、被褥等。腦癱日常護理對清潔要求格外嚴格,家長們不容忽視。

飲食護理:需供給高熱量、高蛋白及富有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對獨立進食困難兒應進行飲食訓練,在餵食時,切勿在患兒牙齒緊咬情況下將匙硬行抽出。以防損傷牙齒。餵食時應保持患兒頭處於中線位,患兒頭後仰進食可致異物吸入。要讓患兒學習進食動作,儘早脫離他人餵食的境地。如患兒進食的熱量無法保證,可進行鼻飼。

皮膚護理:病情嚴重和不能保持坐位的腦癱患兒往往長時間臥床,側臥位適合各種腦癱患兒,護理人員常幫助患兒翻身,白天儘量減少臥床時間。及時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膚清潔,防止褥瘡發生或繼發其他感染。

功能訓練:癱瘓患兒大腦病損是靜止的,但所造成的神經功能缺陷並非永遠固定不變。如不早期進行恰當治療,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式會固定下來,同時還會造成肌腱攣縮,骨、關節畸形,進而加重了智力障礙。嬰幼兒腦組織可塑性大、代償能力強,若康復治療措施恰當,可獲最佳效果。對癱瘓的肢體應保持功能位,並進行被動或主動運動,促進肌肉、關節活動和改善肌張力。還可配合推拿、按摩、針刺及理療。嚴重肢體畸形者 5歲後可考慮手術矯形。對伴有語言障礙的患兒,應按正常兒童語言發育的規律進行訓練,尤其 0~ 6歲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平時要給患兒豐富的語言刺激,鼓勵患兒發聲、矯正發聲異常,並持之以恆地進行語言訓練,以增強患兒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勢力。

治療誤區

誤區一:有的家長雖然發現孩子在半歲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過於安靜,以及受驚嚇時出現身體打挺等現象,但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年齡小,身體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傳染其他疾病了?  誤區二:早產兒的家長見到孩子翻身、趴臥、坐、立、走等運動發育落後於其他的正常同齡兒時,往往會簡單地認為是早產原因造成的,孩子會隨著自然生長發育慢慢地恢復,常常採取“觀望、等待”的態度。  誤區三:家長發現小兒在運動中出現不正常的姿勢時,常常以為是孩子骨骼與肌肉出現了問題,而貽誤了就診時機。  誤區四:一旦經過醫生確診孩子為腦性癱瘓時,家長往往最先採取的態度是盲目地四處求醫,盼望通過常規的“打針、吃藥”來解除患兒的運動功能不良狀態。 小兒腦癱,是小兒出生前後腦實質性損傷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智力低下、癲癇、失語、耳聾等一組綜合徵。若能及時發現,及時干預,預後基本比較理想。但當對這種病認識有誤,不積極治療,或亂投醫時,就會給患兒留下不可逆轉的後遺症。

對兒童輕微腦癱常見的誤解有:  1、缺鈣所致。常碰到一些家長帶患兒看病時,一問病史,有明顯的腦癱發病危險因素,加上患兒的特殊表現,基本可以診斷為腦癱。然而,有些家長對此病缺乏認識,認為軟、癱、抽筋就是缺鈣引起的,一味地補鈣,給患兒開大量鈣製劑,結果鈣補得不少,患兒仍抬不起頭,到該坐、站、走的年齡仍不能坐、站、走,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這並非補鈣補錯了,一些腦癱患兒同時也有鈣缺乏,而其“軟”、“癱”的真正病因是腦癱。治療的原則應是先治本,解決中樞問題,再治標,解決鈣缺乏問題,或者是標本兼治。切不可以治標補鈣來代替解決治本的中樞問題。  2、不可治。治療腦癱在國內外都是比較棘手的。按原來的西醫觀點,腦癱是不可治的。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實踐已證實只要儘早進行合理干預,腦癱患兒的康復治療還是大有希望的。  3、愚昧、迷信。不少家長為患兒燒香拜佛,錢白花了事小,可小孩年齡大了,治療起來已非常困難。  4、欲速不達。有些家長為患兒治病過於心切,只要一聽到哪裡能治這種病,都要去試一下,有的跑遍全國,卻得不到有效治療,有的受騙上當,叫苦不迭;也有的心情急躁,住院幾天,效果不明顯,就認為治療無效。殊不知,腦癱是腦實質性損傷引起的,只有當損傷的腦組織達到激活狀態時,才能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時,在治療腦癱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治療麻痹階段,患兒的反應很可能不如初進院時,有部分家長就沉不住氣了,以為越治越壞,而放棄治療。事實上,這種暫時的麻痹,往往是治療高潮即將到來的徵兆,越過這個階段,治療效果就會明顯表現出來。因此,家長應有思想準備,不可半途而廢。  5、單一療法。有些家長希望能用一種單一治療方法,讓小孩少受苦,是不可能的。因為手術療法有嚴格的適應症,具有高選擇性,各種物理療法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治療方法

1.心理療法。小兒的年齡比較小,但是同時也是可以進行心理治療的。患兒多有情緒障礙,行為異常,認知損害。針對腦癱患兒的心理障礙,在綜合治療中尊重患者,認真傾聽和理解、安慰、鼓勵患兒,在矯治肢體功能障礙的同時,激發患兒的積極參與性,提高治療訓練效果也是腦癱治療方法,改善患兒心理狀態的健康教育,積極與患兒交流,逐漸克服患兒的偏執,依賴心理,建立獨立、自信、堅強、向上的信心,培養其自理能力,使其適應社會。

2.理學療法:腦癱患兒進行理療,如電針、肌興奮治療儀、水療、冷熱敷等。主要目的是調節功能,緩解弛緩,刺激低下的肌張力,促進循環,維持和擴大關節活動度,增加肌力,從而改善平衡和步態。

3.使用矯形器具:在兒童輕微腦癱患兒的訓練中,支具的套用很重要,如年幼的小兒遲緩性腦癱患兒,因其下肢小腿後側肌群痙攣,使足後跟不能落地、踝關節不穩定、扁平足也較多見,可使用足踝矯形支具。

4.運動療法:據兒童輕微腦癱的臨床分型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包括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平衡能力和協調性的訓練。服困難的信心,使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態,為將來回歸社會打好基礎。

5、綜合康復醫療 如運動 (體育 )療法,包括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訓練 ;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認 (鼻、耳等 )、訓練抓物、持物、 起坐、搖擺、扶行 (背靠牆、面朝牆 )、原地運動 (彎腰拾物、抬腳訓練、單腳獨立、原地起跳 )、行、跑 ;再如物理療法,包括神經電刺激療法、溫熱療法、水療法 ;還有作業療法即能力訓練。

最新療法

機器人腦立體定向技術 是目前治療腦病、神經性疾病最好的技術,該技術是國家863科研項目的轉化成果,主要用於腦外科微創手術規劃、導航和立體定向,該技術是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七三一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田增民 教授率先在國內開展的,與傳統的開顱手術相比,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手術風險和痛苦,是一種微創手術;與有框架腦立體定向手術相比,具有定位準確、手術精度高等特點,患者可以在清醒狀態下完成手術,術後3-5天即可出院,不留瘢痕。機器人腦立體定向技術可以與神經修復技術、神經內鏡技術、微電極技術、內放療技術相配合,主要治療疾病有腦癱、癲癇、帕金森、腦出血後遺症、腦梗塞後遺症、腦炎後遺症、扭轉痙攣、小腦萎縮、缺血缺氧後遺症等神經外科疾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