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行為心理學

兒童行為心理學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許多行為常常會令父母感到困惑。有時候,孩子會開心大笑;而有時候,卻又會放聲大哭起來。有時候,孩子會和小朋友為爭奪一個玩具而大打出手;而有時候,孩子卻又會獨自一個人躲在角落裡自言自語地玩著什麼…… 孩子的行為多種多樣,而其每個行為背後都有著和成人不太一樣的行為心理,只有抓住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本書列舉了一些寶寶比較常見的行為舉止,並且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進行了分析與講解。深奧的理論搖身一變,成了通俗易懂的小問題,深入淺出,為父母指出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秘徑。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推薦一:讀懂孩子的行為模式,理解並規範孩子的行為。

《兒童行為心理學》不是教你如何控制孩子的行為,而更多地在於怎樣理解孩子並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優秀的親職教育方法,關注並學習《兒童行為心理學》中的方法,你就能培育出健康的優秀孩子。

推薦二:熊孩子出沒,怎么破?請善良對待成長中的“熊孩子”。

《兒童行為心理學》收錄了兒童常見的各種“怪”行為,是一本兒童行為速查手冊。孩子為何口吐泡泡,反覆扔東西,跑來跑去,停不下來,黏著媽媽,張口就咬人,偷看大人洗澡,和大人搶電話接……遇到孩子的此類問題時,你是不是心中充滿了憤怒和不解?

準確讀懂孩子的怪異行為,就能化解他心中的小小反抗。不要認為孩子是個“怪”小孩,也不要認為孩子“變壞了”,也許孩子的問題行為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或者是孩子內心藏著許多“不可告人”的小秘密。爸爸媽媽們只有了解到這一點,才能讀懂孩子,化解他心中的小小反抗,培養出健康快樂的孩子。

推薦三:給足孩子心理營養,他才能健康成長。

跟身體營養一樣,孩子在年齡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如果他沒有得到心理營養的滿足,那么他這一生,大概會要尋尋覓覓,直到他能夠尋滿那個缺失的心理營養為止。

當看到我們的孩子行為古怪時,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處理他自己的情緒。

父母的認同才是對孩子的鼓勵,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就是幫助孩子處理心理情緒,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推薦四:理解孩子,孩子才能信賴你。

鄭淵潔的《智齒》里,有一個橋段。裡面男主角的兒子是個小學生,在學校被冤枉偷東西,他的反應是“我要告訴我爸”。聽到這話老師愣了一下,因為老師原本的想法就是“你要不從實招來,我就告訴你爸”。

你與孩子的關係是否能夠達到如此信賴的程度?你是否足夠關心孩子的心理發育?

讓孩子更努力表現,就能讓你們的關係無比親密。

作者簡介

李群峰,群峰教育集團聖賢國學院國學講師,群峰國際教育品牌創始人。出版有《邊寵邊吼育英才》《最好的教養在西點》《培養孩子的情商從講故事開始》等深受讀者喜愛的暢銷圖書。

目錄

前言愛孩子,就要讀懂孩子的心靈世界

Part1啼哭——寶寶向父母表達意願的特殊“語言”

哭聲抑揚頓挫——寶寶在做運動

讀懂寶寶需求性啼哭,回應才更有針對性

仔細分辨寶寶病理性啼哭很重要

傍晚大哭伴隨驚聲尖叫——新生兒腸絞痛

白天能安靜入睡,入夜則啼哭不安——小兒夜啼

陌生人一抱就大哭——寶寶開始認生了

一旦和媽媽分開就號啕大哭——分離焦慮

跌倒後,越哄哭得越厲害——緊張害怕性啼哭

Part2讀懂寶寶的肢體語言,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內心世界

寶寶的心事用“臉”說

解讀藏在寶寶微笑中的秘密

眼睛是表達最多意義的器官

寶寶吐泡泡,在傳達什麼呢

手部小動作也能體現“大心事”

反覆扔東西——不斷體現學到的新本領

喜歡走高低不平的地方——行走敏感期到來了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

Part3了解孩子的怪異舉止,正確解讀行為背後的心理密碼

寶寶有根“蜜手指”

孩子總是黏著媽媽,父母要理解

隨口咬人,並非是惡意攻擊

伸手打人——只是想引起注意

孩子戀物——從“完全依戀”走向“完全獨立”

幫助孩子順利度過肛欲期

玩弄生殖器其實很正常

孩子喜歡偷看大人洗澡——性意識開始萌芽

交換——孩子人際關係的開端

超級喜歡接電話的小傢伙

Part4 關愛孩子的心,輕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用餐好習慣從幼兒做起

讓孩子學會主動收拾自己的物品

家有“小小電視迷”

教孩子跟“小磨蹭”說拜拜

孩子不再“馬大哈”

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只是喜歡不是偷

寶寶熱愛有秩序的生活——秩序敏感期到來了

別讓尿床傷了孩子

Part5 處理好“糟糕”行為,媽媽從此不會再頭疼

喜歡搶別人的東西——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胡亂塗鴉——孩子最原始的創造活動

家裡有個“破壞大王”

我家孩子是個“人來瘋”

和小朋友打架——自我意識正在發展

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希望獲得心理滿足

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嫉妒——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外在表現

孩子總愛插話並不是故意的

Part6認真傾聽孩子說話,小嘴裡面藏有大乾坤

“媽媽,我從哪裡來?”

喜歡說“不”——第一反抗期來了

愛說狠話——詛咒敏感期來了

別給孩子貼上“說謊”的標籤

孩子愛告狀——依賴心理的表現

不停地問“為什麼”

“我要和爸爸(媽媽)結婚!”

附錄 搞懂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地愛他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稱職父母最應該知道的那些心理學規律

嬰兒撫觸:源於心靈的安撫和交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