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印度進入莫臥兒王朝時期(1526~1761),藝術上開始接受波斯的影響。這時不論建築還繪畫,都出現了明顯的變異。在建築方面,它融合了印度耆那教建築與波斯建築的樣式,形成一種挺秀的高層建築風格。大概以帕尼帕特(Panipat)的清真寺和薩姆巴爾(Sambhol)的寺廟為最富典型性。這個時期的繪畫接受了波斯繪畫的影響。莫臥兒王朝的統治者們也歡迎這種新繪畫。所以在初期的莫臥兒,印度的繪畫不妨說基本上是波斯畫派的產物,這便是細密畫。不久以後,這種具有波斯風格的細密畫又被印度的阿旃陀藝術所融合,使之成為一種寫實主義的莫臥兒畫派。這種畫派除了細密畫之外,還流行於肖像畫上。細密畫的欣賞權完成屬於宮廷。其內容幾乎都是描寫宮廷禮儀、宴樂、遊獵和戰爭場面的。也有一些以描繪宮廷密室內私生活的題材,其欣賞者更屬上層人物了。唯獨拉吉普特畫派的細密畫,反映平民生活的內容較多些,給人一種親切感。總之,這兩大畫派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精美作品。它們已是印度伊斯蘭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印度本土諸邦拉吉普特畫派中,數帕哈里(Pahari)派的細密畫最富藝術價值。它基本上描繪民間生活題材。這一幅細密畫即屬於帕哈里畫派中的康格拉(Kangra)風格的傑作之一。這裡描繪的是關於牧神黑天克利希那與牧女拉達戀愛的一則民間傳說。畫面極富詩意,充滿著田園詩的純樸色彩。形象採用單線平塗方式,勾線十分利落。敷色也明朗勻稱。這種題材與現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十分接近。由於詩意濃郁,毫不矯飾,故深受民間喜愛。這一幅畫上的人物和情景就充滿著一種牧歌式的浪漫情調。
畫上顯出天際雲變,已有滾滾的烏雲,這是雨前的時刻,可以看到陣風已把樹葉吹得扔擺不定,連小鳥也紛紛飛回巢去,眼看這場瓢潑大雨即將來臨。而且雨滴已經開始落下。克利希那王為牧女打開了雨傘。兩人深情地依偎在一起,並沒有想立即分手的意思。在這對戀人背後的是牧神克利希那的那頭美麗的母牛。此情此景,不正是人間少男少女所常有的生活景象嗎?畫家借著這個民間傳說來描繪男女愛戀生活,並儘量從造型與色澤上表現一種溫情脈脈的氣氛,連牛、小狗等動物都是那樣柔美可馴,這是這幅細密畫的本意。據印度藝術理論家古瑪拉師瓦說,拉吉普特繪畫的最大成就是創造一種新的女性美的典型。這幅畫也許能給我們提供莫臥兒時期繪畫風格的這一特徵。此畫屬於18世紀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