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實驗室以光電技術及系統為研究發展目標,主要從事光電信息的獲取、轉換、傳輸、處理、執行、控制等有關的理論、方法、技術和手段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是:智慧型結構系統與光纖感測技術,光電集成感測技術與微系統,文字圖象識別技術及系統,智慧型化光電儀器與設備。
師資力量
截至2007年底,實驗室有固定研究人員24名,其中教授12名(6人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9名,45歲以下正副教授13名(博士學位8名),客作研究人員30餘名。
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金國藩教授為主任的12名專家、教授組成。
實驗室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大珩、母國光、周炳琨教授為學術顧問。
實驗室主任由重慶市光學學會理事長、重慶大學博士生導師潘英俊教授擔任。
硬體基礎
實驗室擁有儀器儀表博士後流動工作站和儀器科學與技術和光學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擁有精密儀器及機械、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光學工程三個博士點;擁有精密儀器及機械、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光學工程和模式識別四個碩士點;光電技術及系統學科已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實驗室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建立了恆溫及淨化實驗室,有實驗用房2545平方米,擁有雷射拉曼光譜儀、雷射測量系統、可調諧雷射器、三坐標測量機、圓度儀、精密光學平台、圖象處理系統、光譜分析儀、光時域反射計、光纖熔接機、振動測試設備、邏輯分析儀等一批先進的光電儀器設備及若干台高中檔工作站、百餘台微型計算機和一系列常規儀器。
學術成就與科研成果
直至2007年底實驗室及其前身共承擔科研項目210餘項,其中國家攻關項目30項,國家“863”計畫項目7項,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2項、青年基金5項(傑出青年基金1項)、面上基金47項,部委省市項目近70項,地區橫向協作項目40餘項;科技鑑定成果43項,國家發明專利10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0餘項;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800餘篇,出版專著及教材12部。
主要研究成果:
實驗室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分散式光纖感測器原理及技術、智慧型結構系統、微型多道成像光譜分析系統集成化技術的研究;
研製的AV-100表格自動閱讀機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已在全國人口普查、農業普查等方面大規模套用;
研製成功的我國第一台工業CT機及改進型產品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為國內航天、航空、軍工、澳星發射、鋼鐵冶金、石油地質等部門作無損檢測服務,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連續承擔的國家“六五”、“七五”、“八五”攻關項目“自掃描光電二極體列陣”和“專用集成光電感測器”等取得突出成績,已研製出25種系列產品;
研製成功多種感測器和測量檢測儀器及系統,如“分散式光纖溫度感測器”、“光纖波分復用器”、“矽微加速度感測器”、“集成真空微電子觸角感測器陣列”、“系列光電軸角編碼器”、“光纖流量計”、“橋樑健康自動監測系統”、“機械零件幾何尺寸自動測量分選機”、“凸輪軸自動檢測儀”、“微粒測試儀”、“角膜接觸鏡檢測儀”、“生坯密度自動測定儀”、“分散式光纖火災監測報警系統”、“槍枝號碼光電自動識別和槍械管理系統”等等。
對外交流
實驗室面向國內外開放,與國內許多高校、研究所和企業緊密聯繫,合作承擔研究課題,廣泛進行學術交流,對外開放研究課題40多項;在國際交流方面,發展了與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獨立國協等國學術界的友好往來和學術交流,承擔國際合作研究項目10餘項,應邀來實驗室講學、訪問的國外學者近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