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儘管光明村的稱號已改了幾十年,至今人們到此村,仍說去李山。因為此村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但是這些文化多是和李山這個稱號有關。一是傳說該村是因第一個定居在這裡的先賢姓李,故稱“李山”;二是此村有一本大名鼎鼎的《李山書》,此書與李山有著深厚關聯,對當地的影響也極其深遠;此外該村的眾多文化都與李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而光明村只是解放後才改的。如果望文生義,李山村應該以李姓人為主,然而令人驚奇的是,村內卻沒有一戶李姓人家,如今全村姓胡,是一個單姓的山區村落。據祖譜記載,胡姓始祖汾河公之子於乾隆47年(1782)搬遷到李山,至今已有230餘年的歷史。230餘年的歷史長河裡,光明村卻承載著數千年農村文明的發展,雖然時代的變遷使得鄉村居住形態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裂變,但一脈相承的家族親緣,鄰里關係和傳統習俗則成為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建於清朝年間的村莊,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有100多幢,這些古民居的存在,不僅讓世人了解光明村的建村歷史,也成為光明村人的責任與使命。
《李山書》
“天高輕清,地厚重平。月出東邊,風納西軒。霧罩山場,露滴平垟。霜結五更,水流山坑。”這是《李山書》上卷天地的開篇。其實在去光明村之前,先是耳聞了《李山書》大名。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翻閱了之後得知,《李山書》原叫《薄記適用》,是光明村先賢胡伯莊為解決山區貧困民眾讀書難的問題,於1918年特地編寫的一冊民國老識字課本。原書分上下兩冊,以四言、六言或五言、七言的韻文形式編寫,分天文、地理、時令、入學、契約、喜事、衣布、藥材、海味等總計35類。稍深之字則注以同音字,以啟讀者之興趣。俗名、俗寫以及俗之誤用與疑難或相同等字均載上欄,以便考究。正文有近1800句7000多字。我所看到的是印刷修訂本。村民說原書為毛筆正楷,筆法精湛。
為了易記,朗誦上口,《李山書》編法是似《三字經》、《千字文》等蒙學讀本,用極為簡練的語言介紹了各行各業中常用的名詞、俗稱及有關知識。如藥材篇就用《三字經》的形式書寫:“金櫻子,月季花。蒼耳子,鳳仙花。五茄皮,槐花米。”寶玉篇所用的則是《千字文》的形式書寫:“金銀玉寶,珊瑚瑪瑙。象牙珍珠,玻黎圖書。水晶鑽石,玳瑁琉璃”等,這些內容朗朗上口,不僅讀來壓韻,還易於記誦。內容也從中國歷史朝代、天文地理、醫卜星相、教育軍事、風俗禮儀、典章制度,到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記賬訂約,以及竹木花草、飛禽走獸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常識均有。書中還專辟“洋貨”一篇,介紹當時才剛剛傳入中國的各種西方器物,除了日用的“洋油洋燈,洋傘洋巾”之外,還有“顯微鏡”、“地球儀”之類的“高科技產品”。可謂是一冊包羅萬象的書。直至今天,你將這本書從頭看到尾,也不得不感嘆,書的內容十分全面,不僅帶有獨特的鄉土色彩,還帶有鮮明的時代色彩,簡直就是一冊中國歷史文化小百科全書。據了解,編者初編該書時,主要限於李山村的私塾使用。該書曾在李山一帶山區私塾內廣泛使用,直至20世紀50年代初還做過夜校課本。
資料記載,民國初年,《李山書》在瑞安的湖嶺、高樓,文成的玉壺,青田的洪口、方山等貧困山區的私塾內幾乎被當作教科書使用。該書對民國初期山區民眾的普及教育起到了較大的作用。當時李山村也積極推廣此書,全村人人識字,無一文盲。
1918年《李山書》一書第一次出版,印數即達2000冊。訊息傳開,附近山區民眾翻山越嶺到村里購買,供不應求。該書還成為在校學生的補充教材。之後又重印三次,總印數達1萬冊。老一輩人都說,正因為有《李山書》這本書的存在,近百年來李山村無文盲、無賭博,全村人人都會打算盤,村民言談舉止也與眾不同。時至今日,在光明村,人們仍將《李山書》視為“村中一寶”。為了讓李山的歷代子孫永遠牢記這部璀璨的鄉土文化遺產,2008年,年已古稀的胡氏子孫代表在原始史料的基礎上,對《李山書》進行了整理出版,將兩冊並為一冊,並為正文配上了拼音,以期供該村村民和國內外子孫閱讀。
華僑篇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隨著玉壺鎮黃河村胡國恆隨其青田舅舅赴法國,拉開文成華僑歷史的開端。此後,李山村民也相繼出國謀生。到目前,該村總繁衍人口5900人左右,國外華僑就有2900餘人。
李山村的華人、華僑在海內外勤奮勞作,省吃儉用,艱苦創業,雖然他們身在國外,卻心向祖國,情系故鄉,多次為家鄉慷慨解囊、造福桑梓。他們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經濟狀況下,在興學育才、基礎設施、文化衛生等公益事業方面,為家鄉社會主議建設和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位於村中的李林華僑中學、胡仲森影劇院、胡中傑頤年樓等建築都是華僑們為建設美麗家園的有力見證。
1990年間,為建造李林華僑中學校舍,旅奧僑胞胡越發動李林籍華僑胡元紹、胡偉紹、胡海宗等僑胞捐資建校,共募捐60.34萬元,建造了樓高3層、教室9個,建築面積800平方米的李林華僑中學教學樓。該教學樓的建設為當地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胡仲森影劇院是由旅荷僑胞胡仲森捐資興建的。胡仲森,又名胡從深,1934年赴荷蘭,在義大利、荷蘭、西印度經商,並做過船工。曾歷任第三屆、第四屆旅荷華僑總會財政組組員,以及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旅荷華僑總會名譽顧問,後定居荷蘭。雖然胡仲森身居異域,但其十分愛國愛家,曾為國捐資支持抗日戰爭,為興建李山華僑教學樓,修造道路,重修水口殿、祠堂等慷慨解囊。82歲高齡時仍心牽桑梓,將平時積蓄的13萬元人民幣獻給家鄉興建影劇院。影劇院建於1998年,總建築面積264平方米,200個座位。影劇院的建設極大的豐富了當地村民的生活。
此外,胡中傑頤年樓,是由旅荷橋胞胡滬生捐資人民幣20萬元興建的;谷嶺底老人活動中心,是由海外僑胞共同捐資建築;爐基亭,是由旅意僑胞胡克岱捐資興建等。這些建築無不為家鄉人民作出應有的貢獻。
李山村的華僑們不僅身在國外,心繫桑梓,在異國,他們也十分團結互助,為維護祖國聲譽,華僑利益而竭盡全力。
該村的華僑史上,有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僑領胡元紹。
胡元紹,1951年生於李山村,1968年應徵入伍,退伍後於1972年赴義大利,後轉奧地利。1991年被選為首屆旅奧華僑總會會長,並連任第二屆會長。首屆歐洲華僑華人社團聯合會首席副主席,之後又連任第三屆、第四屆首席副主席;浙江省政協第七屆、第八屆海外特邀委員;浙江省聯誼會常務理事。曾應邀出席北京國慶慶典活動,應邀參加香港回歸交替儀式,並創辦了維也納中國中心。
在任會長期間,胡元紹創辦了《奧華》雜誌。之所以創辦雜誌,是因為在1991年前,旅歐僑胞就已達上百萬,唯獨沒有華僑自己出版的雜誌。胡元紹認為辦一本華僑雜誌,不僅可弘揚華僑的文化和精神,亦可推動中外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於是,發動總會創辦雜誌,自己掏錢,自請記者,於同年8月,由總會創辦《奧華》雜誌。創刊後頗受僑界歡迎,並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
1993年維也納一家報紙曾發表了詆毀旅奧華僑華人的文章,為維護華僑聲譽澄清事實真相,同年9月,胡元紹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了首屆華僑記者招待會。他發表三點嚴正聲明:1、奧華總會對於奧國警方打擊偷渡活動的不法行為,表示堅決支持和讚賞。2、希望警方與新聞界,要把個別犯罪華人同絕大多數奉公守法的旅奧華人嚴格區別開來。3、奧地利中餐館的生存與發展,是同奧國旅遊業和經濟發展相關聯的。中餐館依法納稅,也為奧國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總會聲明呼籲各界人士支持旅奧華人安定正常的社會生活。義正詞嚴的有力回擊,提高了華人的聲譽,維護了旅奧華僑的正當權益。
禁賭碑
光明村村子的水口處,有幾棵大樹,這些樹不僅有著幾百年以上的紅豆杉,還有幾株一二百年的柳杉與紅楓。紅豆杉長在水口殿內,由殿內穿房而過,頗有幾分氣勢;而柳杉長在路基的下方,由下至上,筆直挺拔,直入雲霄,那份浩然正氣,也令人凜然起敬。仰望古樹,它們的存在無不告訴我們,它們同這個村莊一樣具有厚重與歷史感。幾株大樹旁邊的路旁豎有幾塊石碑,記載著村裡的大事,其中有一塊石碑顯得與眾不同,碑身明顯陳舊,正面的字跡已模糊不清,轉過側面,才能看到上面鑄刻著“永禁地方不準開莊放賭”十個字。這就是光明村有名的“禁賭碑”。
禁賭碑建於清光緒乙酉年(1885),碑高102公分,寬58公分,厚12公分,距今已有129年歷史。此碑自建立起來百餘年內,使原李山村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無賭博村。
當然,一塊碑不是無緣無故地立起,它總有一個耐人深思的故事。據村民介紹,李山村最初有20多戶胡姓人家,以種番薯為主。1820年以後,村民開始種植靛青增加收入,漸漸地手裡有了余錢。由於勞力不足,便從附近村莊雇用長、短工開墾荒地,擴大靛青種植面積。隨著收入的增加,村里多數人家都富了起來,有的成為當時的富裕戶,雇用的幫工也越來越多。後來村里開始出現了賭博,並有幾戶人家不務正業,專門以開莊放賭為生。
1881年秋天,一夥人又聚在一起賭博,由玉壺鎮來的一名陳姓僱工輸了錢無力償還,就在村邊的樹林子裡吊死了。賭徒中有人認為有機可乘,便向死者家屬詐稱其被主人謀害致死,慫恿其家人向主人家索賠。他們說主人家富裕,可索賠一千銀元。死者父母兄弟也不問青紅皂白,發動鄰里,糾集了幾百人,攜帶刀棍,揚言要赴李山村拚命。
李山村為了抵抗對方的入侵,一面呈報當時所屬的瑞安縣衙門要求調解,一面組織力量應對,不光動員了鄰近各村的親戚朋友幾百人,還派人去青田一帶購買生鐵,聘請鐵匠,趕製40多支土銃和兩門土炮,並自製火藥,在村子後的嶺上,開岩搭棚,安裝土炮,同時在村子附近交通要道派人日夜輪流把守。為此,雙方對峙了三年多時間,耗費了大量人力財力,最後經瑞安縣衙門調解,以李山村負責死者喪葬費告終。
經此事件後,李山村人民認識到賭博的危害性,便由各房推選一名有威望的長輩,成立禁賭組織,訂立禁賭條約,互相監督,共同遵守,違者嚴懲,如發現有人賭博,報信有獎。為起警示作用,並請石匠刻了這塊“禁賭碑”,立在村口大路邊以警示後人。自此,李山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無賭博村”,而這塊石碑也同《李山書》一樣,被李山村人視為“李山一寶”,成為村民們教育後代的活教材。
除此以外,李山村還有八名軍人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中共縱隊龍躍司令曾在這裡指揮過浙南解放戰爭,粟裕、劉英也在這裡留下過戰鬥足跡,故又有“革命聖地”之稱。
如今的光明村雖地處深山,但村中林木蔥鬱、峰巒疊嶂、溪流潺潺、空氣純淨,村中不僅生態環境優越,且人文景觀眾多,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的古宅,無不充滿豐厚而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讓人領略那天人合一,返樸歸真的美妙意境。現村子為打造美麗家園,也在極力挖掘與保護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遺產,不斷向外界展現村中百年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