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寺北齊摩崖石刻

所謂摩崖,是指利用天然石壁刻文記事的石刻。 光化寺北門外東側500米處的石刻,刻於一大自然石上,俗名將軍石,石高1.9米,寬2.4米,上刻“大般若波”經。 上層豎刻“般若波羅蜜經主冠軍將軍梁父縣令王子椿”計2行18字,隸書,其中“子椿”2字並列,可能因石面不足所致。

中國書法的瑰寶摩崖石刻是我國出現最早的一種石刻形式。據史載,遠在商周以前已有之。所謂摩崖,是指利用天然石壁刻文記事的石刻。許慎《說文》:“崖,山邊也;摩,研也。”清馮雲鵬《金石索》云:“就其山而齒之曰摩崖。”摩崖石刻有它自身的顯著特點,從製作方面看,既能就地取材,簡便易行,免卻伐山採石之勞。又富有天然之美,增名山大川之壯麗。內容也非常豐富,或記事,或頌德,或題名題記題詩。
光化寺附近有摩崖石刻有兩處。 一處位於光化寺北門外東側,另一處位於寺東的映佛岩(梁父山)上。
光化寺北門外東側500米處的石刻,刻於一大自然石上,俗名將軍石,石高1.9米,寬2.4米,上刻“大般若波”經。經刻直書15行,每行6-9字;字經22厘米,計89字,題有“冠軍、將軍梁父縣令王子椿造”。東側治書2行,中有“武平元軍”字樣。刻石內容為:“大般若經曰內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空有為空為為空空為如空散空空法空自自王世貴法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冠軍將軍梁父縣令王子椿息道慧道昂道道恂作真。中正胡賓武平元年。”
光化寺東大約3華里的映佛岩石刻,與光化寺北巨石上的石刻相比,氣魄更大更見瑰麗,該石刻經文刻於自然石上,分三層刻。上層豎刻“般若波羅蜜經主冠軍將軍梁父縣令王子椿”計2行18字,隸書,其中“子椿”2字並列,可能因石面不足所致。中層刻“普喜武平元年僧齋大眾靠邊維那慧游”計3行15字,亦隸書。下層石面較大,高140厘米,寬340厘米,未加磨礱,刻經文14行,行7字,凡98字,字經17厘米,比光化寺北刻石字經略小。其刻文曰:“文殊師刻的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羅蜜。'佛言:‘般若波若蜜,無邊,無際,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州渚,無犯,無福,無悔,無明,無法界,無有分,亦無限數。是名般若波羅蜜,亦名菩薩摩珂薩,行處非行,非不行處,一乘名非行處,何以故,無念無作故。'般若波羅蜜經主、冠軍將軍、梁父縣令王子椿。普喜武平元年僧齋大眾造,維那慧游。”根據刻文落款時間推稱,北齊武平元年即是公元570年,據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在長達1400多年的歷史風雨中,這些石刻經文字跡除少數泯來不清之外,大多清晰如初。在歷史風雨和自然風雨的侵淫下,愈見其蒼勁雄渾與久遠。
從書法藝術角度看,兩處刻石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字型以隸書為主,卻摻有草情篆韻,字型雄沉朴茂,遒勁有力,因其高超的藝術魅力深受歷代書法家的推崇,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與泰山經石峪刻經、鄒縣鐵山刻石齊名,是研究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明清以來,許多學者對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大都認為其與泰山經石峪、鄒縣鐵山摩崖刻石出自一人之手。這兩塊刻石還引起了海外人士的注意。1987年,浙江美術學院日本留學生在川澈奉其父之命登梁父山考察刻石。這位日本留學生在驚嘆之餘,揮毫寫下了“一星勝月,春光萬里”的條幅,以示敬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